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文章开头短短的几句话,就散发着早春清新活泼的气息,作者热爱生活之情溢于言表,让读者心旷神怡,一下子进入春天的节奏。《春》这篇散文,朱自清运用了"小清新"的笔调,书写了一篇"春的赞歌",文章语言生动优美、主题简洁明  相似文献   

2.
郑尚芬 《成才之路》2014,(20):72-72
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培养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目标和任务。语文新课标这样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所以学好语文首先要学会阅读,教师在授课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增强语感能力。一、理解朗读 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好的文章,需要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例如,朱自清的《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学生通过朗读,从优美的语言中感受到春天的生机盎然,春天的百花齐放,春天的生机勃勃,这就是在朗读的基础上,达到语感能力的培养。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讲的时候教师不用分析古诗的意思,而让学生反复朗读。自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大部分学生都能体会出这首诗秋风萧瑟、悲凉的氛围。实践证明:反复朗读是理解诗歌、文章的有效方法,是培养语感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3.
我们常说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有"死于章句""废于清仪""言文相加"等,但最主要的弊端应是"死于章句":指孤立地从文本中挑出字词,来解释、记忆,不见文章、文学、文化,或者说,更多的是把文言文当做孤立的"语言材料"处理,而不是当做活生生的"作品"来教学。  相似文献   

4.
字词是文章的基础。字词教学是开展语文其他教学活动的基础。201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说明了字词教学仍是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字词教学的优劣程度决定语文教学活动中其他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开展。但是随着新课改的实行,人文教育的强势推进,字词教学逐渐处于一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对"有感情朗读"作了特别的说明,在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提倡朗读要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这分明是针对朗读教学中"重技巧,轻感悟""感情夸大,矫  相似文献   

6.
长久以来,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似乎都存在一种误区:小学阶段会认、会写、会读即可,当下主流的教学风格也偏重于小学生的字词基础教学以及对文章写作思路的简单指导,却在朗读方面留出了大片空白。在语文教学领域中,朗读其实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重视、加强有效的朗读教学,能为今后学生的语言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考点解析】"概括要点"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精读评价"的要求之一。其中的"概括"既可作动词,可以理解为"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又可作形容词,可以作"简单扼要"来解释;"要点"的意思是"讲话或文章等的主要内容"。就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而言,"概括要点"一来要求同学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通过对重要字词的推敲,关键语句或段落的揣摩,准确地发现它们所传递的某些共同信息,诸如"主要事件""主要观点""事物特征""性格特点""主题思想"等;二来还要能够用简单扼要的语言对其加以准确的表达。可见,"概括要点"属于对文本"整体感知"的能力范围,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前提。所以,它在各地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  相似文献   

8.
《安塞腰鼓》一文描绘了陕北黄土高原上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文中采用特殊的句式和多种修辞手法,表达出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以及陕北人民粗犷的生活情状。教学这篇散文,主要通过感情朗读、整体感悟以及学会构思等方式,让学生沉入文本,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和文章独特的语言魅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9.
<正>散文的语言品味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语言品味是指对词语、句子的含义、感情、修辞、句式、表达方式、作用、风格等方面的品味欣赏。广义的语言品味,除了涵盖以上内容外,还涉及到对形象、境界、情节、氛围及写作手法的品评鉴赏。在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思路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一、纵式思路品味纵式思路品味,就是自上而下的通读文章,逐段欣赏美句的妙处。例如,对《春》的语言品味。美在"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  相似文献   

10.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刘成章写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气势磅礴的散文,而这篇独特的散文,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要想理解它,却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对这篇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的"感受"人手. 一、感受节奏的迅猛 我们常说,文章的好坏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但《安塞腰鼓》却不同,它的感人之处更在形式,在于它迅猛的节奏感.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受节奏的力量,让他们真正地"忘情了,没命了",沉浸于文章的气势磅礴之中,去领略"骤雨一样……的鼓点""旋风一样……的流苏""乱蛙一样……的脚步";去想象"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壮美;去聆听"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电",从而升华自己的情感,产生不可言喻的共鸣.  相似文献   

11.
王雪梅 《语文天地》2009,(12):31-32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是在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语文中的朗读教学能够对学生予以“鼓励.培养和指导”.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文章的意境.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和音乐、人际等其他智能。既然朗读教学在使学生全面发展并成才中处于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在实际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去做呢?  相似文献   

12.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加强重视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地位,才能提高朗读的质量,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加强朗读指导,努力达到《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从"范读引导,读中‘激’情""评读,促进发展""寻机点染,读中品‘韵’""演读与感悟体验""情感朗读"这几个方面对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正>"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人们对朗读的理解,一般限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即:"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但从语文教学视角看,朗读不仅要照字念音,而且更要让学生进行基于文字符号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所提及的,"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其中,"恰当地表  相似文献   

14.
白璇 《湖北教育》2007,(11):41-42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朗读训练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所以,朗读教学在语文的教学中至关重要。什么是朗读呢?据字典解释,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显然不是这种简单意义上的"念"。其实朗读教学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用得非常广泛了,古代多少成功的文人墨士,就是用这种读书方式,诵背经典,挥洒文章。一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可以充分说明这一切;当代,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每当晨光熹微,他就在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目的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2.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二、课型设计品读课三、预习要求1.落实字词,会读会写。2.简单了解作者情况。(印发资料)四、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五、教学过程第一板块:朗读、感知1.知内容。自由朗读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  相似文献   

16.
《春》是朱自清著名的写景散文。在这篇散文中,作者精心选择有代表性的事物,紧紧抓住它们在春天独有的特征,以写意传情的笔触,把美好的春天形象生动地展示在我们面前。文章一开始,先总写一笔:"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不仅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殷切盼望,更写出了春善解人意姗姗而来。这就将春天人格化,情意化了。接着分  相似文献   

17.
<正>一次校际交流课上,笔者听了一位老师执教的《郑人买履》一课,教学流程大致如下:一、故事《引婴投江》导入新课;二、齐读课文,初步感知;三、组内讲讲寓言故事;四、表演课本剧《郑人买履》;五、揭示寓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第二个环节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扫清字词障碍,品味语言,为理解文本作铺垫;第三个环节,学生通过译文和古文对照,理解"者""置""反"等重点词的意思,理解故事内容、品读课文、揭示寓意,达成知识的生成。所以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两篇有关舞蹈的抒情散文——《安塞腰鼓》和《观舞记》,可以比照进行赏析。一、从风格和手段看《安塞腰鼓》主要表现阳刚之美,而《观舞记》主要表现阴柔之美。《安塞腰鼓》中"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按照"认识—实践—迁移"的程序来设计教学流程。《安塞腰鼓》这一课的学习,通过反复朗读,品味铿锵的语言,感受磅礴的气势,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与情感。通过仿写、迁移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排比等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意的活动。其表现形式为用响亮、清晰的用声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它是语言教学中最常见的练习形式。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