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学校管理中,不管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是学校管理部门,对班级正式组织的管理与研究都是十二分的重视。如对班主任、班级设计、班级机构等正式组织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对非正式组织的关注明显不够,笔者即以此为切入点,对非正式组织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特别是对班级管理有较大反作用力的“反班级”型非正式组织进行了解剖,着重分析“反班级”型非正式组织的类型、结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转化的教育策略等,突出“反班级”型非正式组织在整个班级建设、学校管理中的非一般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一个班级中总是存在着"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一般情况下,如果正式组织的效能大于非正式组织,班级就会呈现有效有序的管理状态。如果正式组织不敌非正式组织,或因为非正式组织的影响而使正式组织的效能失控,班级就会人心涣散。班主任在管理非正式组织时,要考虑到非正式组织的无意识性特点,既要重视它的存在,又不要过分强调它是有预谋的破坏性组织。班主任作为组织的管理者,需要对组织内存在的诸多非正式组织有一个清楚的界定,充分利用其成员组合无意识性的特点,在日常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处置各种类型的非正式组织。  相似文献   

3.
在班级这个特殊的社会组织中,存在着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在班级正式结构中,存在着两个相对稳定的阶层——“干部阶层”和“群众阶层”;处于不同“阶层”的学生享有不同的班级资源。班级正式结构的稳定性不利于班级建设和班级成员的发展,是一种不公平的表现。通过审视,班级组织正式结构具有稳定性,发现这种稳定性会导致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对班级成员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并对此提出了构建合理的班级组织正式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人类学意义上的“制裁”是一个中性词,系指任何社会群落、群体或组织得以存在所必需的社会控制方式。藉由“制裁”来探讨班级管理,可以超越传统上“奖”一“惩”二元化管理的简单套路,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教师“强权”控制下的僵化模式。班级组织中的“制裁”,可以从正式与否及正性还是负性两个维度大致区分为“正式的正性制裁”、“非正式的正性制裁”、“正式的负性制裁”和“非正式的负性制裁”四种类型。科学的班级管理和良好的班风建设,应恰当使用正式的正性制裁,均衡非正式的正性制裁资源,慎用正式的负性制裁,克服非正式的负性制裁。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班级中存在"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相比,它们有自己的特征,对学生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加强对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引导它们走上正轨.  相似文献   

6.
张锋 《考试周刊》2008,(15):207
"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相互交错,同时并存于一个班级之中,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有些场合下,利用"非正式组织"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有些情况下"非正式组织"则有可能会对正式组织的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成因、特点、作用三方面的分析,探讨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在大学班级管理中的规律和加强班级管理的对策,阐明了把非正式组织纳入班级统一管理范畴,当作班级文化中的分流文化来管理。班级文化建设中,宜兼顾主流文化和分流文化,积极强化班级的共性主流文化建设,正确引导次主流文化,教育消除逆主流文化,帮扶不入流的同学,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遏制其消极影响,既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学校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如何控制和引导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江苏吴锦旗在班级中,除了正式的班、团组织外,还存在着另一些学生集合体。这些集合体并没有人进行组织,而是学生自发形成的,一般称之为非正式群体,在中学里,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班主任对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应引起重...  相似文献   

9.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关系告诉人们,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化解其消极作用将会促进正式群体的发展。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通过加强教育,开启民智,逐渐消除非正式群体产生的社会基础;通过完善监督,强化管理,努力破除非正式群体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消极影响;通过开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思路,积极引导非正式群体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健康、和谐、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中学学校正规的行政班班级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其存在给班级造成的影响是客观的.通过对班级非正式组织进行研究,发挥它积极作用,避免效益影响,可以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带动班级整体进步.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研究,是青年学生组织行为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班级等传统正式群体的概念将逐步被打破,大学生有了更大的自我发展的空间,“非正式组织”,也会随之发展,并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有着不同的类型、特点与成因,因此,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与引导,不仅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而且有利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2.
班级是学生群体的组合,班级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班委、团支部、班小组、团小组是班级的正式群体。一般来讲它具有正导向功能,对班集体建设起着积极作用。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自发的,以个人兴趣、爱好、友谊或共同利益为基础结成的群体,俗称小团体。笔者对全校20多个班级、近千名职中生作了调查,据不完全统计90%以上的职中生参与各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非  相似文献   

13.
所谓非正式组织,是指不经正式规定而在正式组织内部自然形成的小群体。班级中非正式组织是学生间的友好、结伙、冲突、对立等自发性结成的。在我国学校中,学生间有组织的关系对其自发的关系处于支配的或主导的地位,对学生有较大的救育影响作用。然而,班级中非正式组织(少至  相似文献   

14.
谷建军 《文教资料》2007,(12):174-175
中学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的管理问题。长期以来,班级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没有被重视,与正式组织的关系得不到很好的协调,其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式没有被教师所研究。本文从我自身做中学班主任的经验宏观地就上述问题发表一些个人见解,以资商榷。  相似文献   

15.
中职非正式群体作为中职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和班集体建设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为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和质量,提出中职班主任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包括:实行参与管理和民主管理,采取合理的班级激励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加强与正式群体的联系,增强班级凝聚力;加强权威人物的教育力度和引导,带动非正式群体...  相似文献   

16.
彭国平 《考试周刊》2014,(60):180-180
中学班级组织包括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两种。其中,非正式组织中包括"反学习型"组织,他们对学习有很强的抵触情绪,是班级管理中的不稳定因素。对这一组织的研究,我们应从其形成过程和原因入手,分析其表现并最终提出对这一群体的引导方案,从而引起教师和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在班级中,学生因占有的组织资源(职务不同)和群体资源不同,而拥有了相应的位置,形成了不同的地位分层.在班级组织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模式的基础上,从习性角度探讨班级组织结构中学生地位分层的成因,有助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合理调节班级组织结构中的学生地位分层.  相似文献   

18.
高校班级中非正式群体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们对组织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分析高校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及作用,可以探讨如何教育与引导这些非正式群体,使之更好地为班级的整体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19.
徐汇音 《成人教育》2012,(11):52-53
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学分制的进一步实施,班级等传统正式群体的概念已逐步被打破,非正式群体组织的规模有不断扩大、普及率有不断提高的趋势,非正式群体组织的类型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文章就非正式群体组织的特点及利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高职院校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组织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通过学生在非正式组织中的行为表现,来评定学生的日常品德行为,对于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特别是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不同家庭结构的大学生在非正式组织中的行为差异,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培养。研究证明:高职生单亲与完整家庭子女在非正式组织中的行为表现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单亲家庭子女在非正式组织中的行为表现远比完整家庭子女差,问题行为较多。但也具有两重性,他们有时也愿意参加正式组织(学校或班级)开展的活动,并向往学习和当先进标兵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