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连大学学报》2021,(4):40-48
双向阐释是宇文所安翻译《文心雕龙》的基本策略,通过对比阐释中西文论的区别与联系。这种阐释模式的基础在于中西文论的人文向度,即文本的开放性、认知的相通性、对话的互惠性。因为文本开放,中西文论才能同识文心,各织文采,互通文思;因为认知相通,中西文论对自然、社会和文学才有异中有同的看法;因为互通有无,中西文论对话才能互识、互证、互补。中西文论虽然互不隶属,但人文情怀却能超越种族和文化差异,敏感的心灵总能谱写传世的作品。正是基于相似的人文向度,宇文所安才能进行双向阐释,和刘勰完成了一场关于中西文论的超时空对话,为《文心雕龙》打开了通往世界文学经典的大门。  相似文献   

2.
文学理论是文化的载体。深受天人合一观念影响的中国古代文论是"深情"的,与之相比,主客二分、主客二元对立观念影响下的西方文论则显得较为客观,较为"无情"。这种"深情"和"无情"对比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善与真的不同,二是情与理的差异,三是文学与哲学的区别。中西文论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比较中西文论的不同,旨在展开中西文化的对话,求同存异,促进中国现代文论的建设,从而使中国文论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3.
文学风格是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点,中西文论对于文学风格研究都有自己的理论建构,二者存在相同和相异之处。本文力图通过对中西文论中风格论的同异点进行阐释和比较,进一步深入探寻文学风格的发展规律以及由此反映出的中西比较文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中西文论对叙事作品的阐发各有特点,但二者间却长期缺少理论对话。罗兰·巴特的叙事分析理论和中国传统文论中的“说-听”结构理论都呈现出多层次的结构分析特点,在对哈代小说《彼特利克夫人》的阐发中,二者展现出不同的结构阐发顺序和优长。中西两种叙事理论在彼此契合的基础上,借鉴和熔铸对方的优势,更利于超越中西之别,走向有效阐释。  相似文献   

5.
文学风格是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点,中西文论对于文学风格研究都有自己的理论建构,二者存在相同和相异之处.本文力图通过对中西文论中风格论的同异点进行阐释和比较,进一步深入探寻文学风格的发展规律以及由此反映出的中西比较文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当前文学理论发展面临的危机,指出改变这种状态应从三个方面着手:正视理论研究的现状,摒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弱化宏大叙事,强化问题意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公平对待中西文论。  相似文献   

7.
灵感问题是中西文论史上的重要课题。中西文论中都有大量关于灵感的论述。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勰曾经提出过“虚静”说,古希腊柏拉图曾经提出过“迷狂”说,通过对这两种学说的比较,可以窥探中西灵感理论的不同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灵感问题是中西文论史上的重要课题,中西文论中都有大量关于灵感的论述。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勰曾经提出过"虚静"说,古希腊柏拉图曾经提出过"迷狂"说,通过对这两种学说的比较,可以窥探中西灵感理论的不同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诗言志”与模仿说是中西文论中两个重要的命题。本文论述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及其对中西古代不同载体文学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以来,西学东渐,中西文化开始了冲突、交流;与此同时,西方文学理论也开始传入,并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相遭遇。在这场初次遭遇中,中国的一些理论家有意识地进行了中西文论的对话,试图达到汇通中西、创造中国近代文学理论的目的。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对话(如果不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对话)。但是它没有成功,以后至五四运动被全面反传统、全盘西化取代。尽管如此,中西文论的这场对话仍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作为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于当前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建设,有不容忽视的借鉴作用。中西文论的初次遭遇,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这种历史条件,既为中西文论的对话提供了可能,也为它的失败设下了  相似文献   

11.
中西近代文学中的尚俗性已成学界共识,比如对现世享乐的痴迷追求、对神圣事物的世俗化戏谑以及性爱意识的觉醒等,但各自的尚俗性特征又因国情、世风、文风之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同样的对性爱意识觉醒的描写,中国文学多停留在对性爱行为的关注上,而西方文学在此点却洁净得多;同样的女性意识觉醒,"南欧少女"们敢爱敢求、自主自立、多情而浪漫;中国的女子即便是叛逆女性却也多是被动角色,只在民间文学中才稍事"张扬一些"……尚俗性是人性解放的必然阶段,但却不是人性解放的归宿。把握真正意义上的人性解放,营造自由和谐文明的人类生存环境,才是人类彻底解放的根本标志。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方艺术里时空意识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西方艺术所表现的瞬间物质形态所具有的时空存在形式,以及由它们相互关联构成的外部世界,与中国艺术静观和体悟的审美方式所描绘的内在世界,实在是大异其趣。中国艺术时空风貌的获得,决定了中国艺术思维致思是导向于人的内心而不是外在感官世界。因此,在中西比较的框架中,可以进一步凸现中国艺术中所表现出的时空意识的美学特性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西方在美术作品中不同的表现手法,是因其在世界观与艺术观上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在传统的审美观念上的不同而产生的,历史上由于中西方美术家在对自然的态度的不同观念,在对美术作品形式的主题与题材等内容方面所表现的侧重点不同,形成了对表达空间与时间的关系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扫描中国现当代文坛,一批具有一定女性主体意识的女作家在其作品中关注着女性主体意识的存在与发展,而男性作家则在其作品中或多或少张扬着男权意识。在男权意识已成为男性作家一种集体无意识写作时,剧作家张弦则以一颗饱含怜爱敬重之心为大众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在本文中,笔者以张弦的人生历程为纵轴,以不同阶段塑造的人物形象为横轴,在全面了解女性形象内涵与意味的基础上,条分缕析出张弦对女性主体意识的构建与弘扬,进而深入了解张弦的思想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5.
中华学者从事文学批评时,往往大量地运用当代西方的文学理论。评论余光中的作品,当然可以这样洋为“中”用;然而,论文主要运用1500年前刘勰撰的《文心雕龙》的理论,分析余光中的创作特色及多方面的文学贡献,说明余光中的诗心文心仿佛与《文心雕龙》呼应。论述中西方理论只作辅佐。  相似文献   

16.
高见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0):83-89
二胡协奏曲《花木兰》在充分体现河南本土音乐风格的基础之上,又作了超乎寻常的创新。在结构上,速度、材料和调性布局等方面的结合完全不同于西方交响作品的构思,但我们仔细听下来,却发现其完好的展现了其交响性,而不仅仅只是线性思维。在风格特点上,歌舞音乐的主调性、文学结构中的戏剧性等手法都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优势,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民族的东西,有其自己独特的表现,我们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应大胆地借鉴,从中西音乐的结合中为民族音乐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路来"。  相似文献   

17.
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大家庭,各个国家因历史文化底蕴的不同,导致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因受文化差异的影响,人们对其他国家文学作品的评论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中西文化存在一定差异,东方人民在对西方文学进行评论时会有其不同的观点。英美两国的发展历史不同,其相对的文学作品在类型、语言表达上也均有不同,文章讲述中西文化差异及两个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影响,首先分析了英美文学作品的发展及特点、英美文学评论的概念,然后探究了英美两国文化差异对英美作品的影响以及中西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山海经》和《伊利亚特》是中西战争神话中富有代表性的作品,从两的比较中可以看出,由于化传统、人精神、地理环境等的巨大差异,中西战争神话在叙事规模、叙事体、形象构成等方面都形成巨大的反差,但在故事的叙事功能上却存在惊人的相似。又由于历史传承的路径不同,《伊利亚特》式的原始叙事模式对欧洲中世纪以后战争小说的影响不如《山海经》为代表的中国神话传说对中国后世战争小说的叙事模式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19.
读者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读者意识在不同的时代也会有不同的形态特征。中国当代的文学读者意识在整体上呈现为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一方面,社会时代的发展和文学自身的发展影响着读者意识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它也强有力地影响着中国当代文学总体的发展趋势。从文学读者意识的发展流变来看,当代中国文学读者意识经历了从政治形态的读者意识到审美形态的读者意识再到消费意识为主导的多元化的流变过程。  相似文献   

20.
王韬对西学的广泛认识与了解使他的文言小说克满了经受西方文化洗礼的浓重色彩.反映了一个游历海外、深谙西学的责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对传统文化的探索与反思。在西学思想影响下,王韬的文言小说显然比以往的文言小说有所突破,西方的科学精神、经济观念、女权意识、民主平等的婚姻观念在王韬笔下都有所体现,为我国文言小说开拓了崭新的题材内容,也显示了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知识分子儒学观念的避步解体和向现代文明的艰难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