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年记者》2012,(5):80
作为加强"回应式新闻"的一次创新探索,新华网近期推出大型回应式新闻专栏——《第一回应》。自1月18日发出第一条报道以来,"第一回应"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9,(2):69-75
清末西方传播技术来华对晚清持续了几百年的官方信息系统造成了冲击,清中前期完善的驿站制度在电报技术、新式邮政的冲击之下变得臃肿而落后,而清政府对这种冲击做出了缓慢的回应,最终将旧有的官方传播系统进行了重新组合,从而使得官方的信息流通更加通畅而有效。另一方面,在1900后的10年间,尽管清廷对社会信息系统取得了正统的控制和主导权,也利用新政对制度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改革,但革命风气和报刊的大众化普及却再次使清廷的意识形态合法性面临危机,这也成为大清王朝走向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政府和媒体     
如果我们不站起来回应外国媒体的抨击,新加坡人民,尤其是记者和学者们,便会相信自己的领袖不敢辩驳或辩不过人家而不再尊敬我们……我们必须想办法确保新加坡  相似文献   

4.
近期,美国记者Jim Wilson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详细披露了美国及其他国家“藏独“组织密谋干扰北京奥运会的部分细节。透过“藏独“分子在采访中的回应,再结合当前的事态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收文"答复"程序的设置既是公文信息系统自身优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强化行政回应性的一种重要举措,分析了收文答复与行政回应性的关系,强调收文答复的内容与形式均应符合行政回应的实效性要求。  相似文献   

6.
由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变化规则可知,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回应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仍存在不足,所以地方政府需要设定一套综合性强、更完善的应对方法,从自身、法律和回应机制等方面填补政府回应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西方传播研究的点滴勾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晋  周宪 《新闻大学》2006,2(2):40-46
本文作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新世纪传播研究”译丛(复旦大学2003年世纪之星的计划项目之一)的总序,精练地比较了以自由高于平等的美国实证学派和以平等高于自由的欧洲批判学派的殊异,勾勒了西方传播研究最有建树的两个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的卓越观点与研究路径。同时,文章简介了回应新近国际传播研究思潮的“新世纪传播研究”译丛的五本论著,强调了西方学者将新闻传播体系视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基本过程中的一部分,把媒介置于由上述成分产生的生产与再生产的架构之中,坚持传播与社会相互建构的重要论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话语总是被西方新闻界和学界牵着鼻子走。总在回应西方政府、媒体和学界,总在为自己辩护,没有精力和能力为自己设置国内外议程。例如。代表“国际社会”发言的权力被剥夺,在非政府组织中没有声音,在国际学界和国际上有影响的智囊里没有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9.
9月20日,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近百位海外华文电视媒体高层人士激起"头脑风暴",纵论华文媒体的"影像话语权"。以开放心态回应偏见温哥华多元文化电视台制片人丁果认为,"对于西方媒体的偏见,我们  相似文献   

10.
危机回应是一种有说服力的沟通方式,是组织为了避免或减少舆论危机对其声誉产生不良影响的常用方法之一。然而,危机回应时组织应该“如何说”在很大程度上被研究者所忽视。本研究利用双重编码理论和解释水平理论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传播表达模式的具象度对组织声誉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危机情境中组织采用高具象度的传播表达模式会给组织声誉带来积极影响,该影响是通过受众对回应信息的可理解性起作用的,但这一过程会受到距离感的调节。高具象度的危机回应将为被受众感知距离接近的组织带来更高的组织声誉;相反,低具象度的危机回应将为被受众感知距离遥远的组织带来更高的组织声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进程的日渐深入,对于跨国经营与传播的西方媒体而言,"他者"报道的频率和内容增加迅猛。在传播活动日益向全球范围不断散播的当下,其所涉"他者"的媒介伦理问题也愈发的突出,对于不同国家、种族、民族和文化间的彼此认知和理解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甚至导致了冲突和恐怖主义袭击。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伦理问题。本文试图就西方媒体"他者"报道中所产生的伦理问题之背景和成因进行探究,并尝试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以回应之。  相似文献   

12.
网络舆情回应与引导是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政府行政的重点.本文从互动视角出发,以天津港大爆炸为例分析突发网络舆情政府回应的现状,认为其中依然存在回应滞后、态度被动等问题,认为强化互动、建立健全回应机制是政府回应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刘小燕  秦汉 《新闻大学》2015,(1):119-125
政府回应民意的逻辑起点在于民意的产生,而民意表达的根本动因源自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三重距离:即天然距离、现实距离与"理想"距离。本质上,政府对民意的回应就是政府对三重距离的回应。在"后新闻传播时代"或社交媒体时代,政府回应民意的理性选择是要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明晰民意的公共性与公民性,善用"双螺旋"模式——通过话语回应与行为回应这两个维度来回应民意。旨在促使"弱公共领域"的进一步活跃以保证"强公共领域"的有效运转,并最终服务于全体民众。  相似文献   

14.
子生 《新闻三昧》2006,(6):36-36
2005年12月2日首都某大报发表整版专访文章《以儒教文明回应西方文明》,赫然提出“人类所有文明形态都是以宗教来体现的”,因此“中华文明的形态肯定就是儒教。”又是整版文章,又是专访学者本人的大幅全身照,足以显示该文的重要导向作用。但是,恕笔者直言,说“人类所有文明形态”乃至西方文明、中华文明都该是“宗教文明”,未免过于武断了吧?其一“,西方文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宗教文明”,尤其它称雄世界引以自豪的那部分,更不是宗教文明。不错,欧洲社会从公元五世纪到十五世纪这1000年,基督教神学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尤其在十一世纪到十…  相似文献   

15.
公共图书馆治理中的政府责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公共图书馆治理中的政府责任可分为制度供给的责任、积极回应的责任和适度规制的责任三方面.为公共图书馆发展提供立法保障,是政府履行制度供给责任的主要表现.政府的积极回应的责任表现为对公众需求的积极回应、对公众问责的积极回应、对发展建议的积极回应三方面.政府对公共图书馆治理的规制必须遵循依法规制、适度从宽和与时俱进这三方面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白彤东先生在《世界哲学》2008年第一期撰文《走向毁灭经典哲学之路?》,从选题和翻译两方面对于国内列奥·施特劳斯学派的引介提出自己的批评,随后徐戬先生在《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六期撰文《斯言之玷:审视一个中国的施特劳斯门人》,对白先生的批评予以回应。令人遗憾的是,两文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学理争论之外的“愤激之言”。学术界正面临着的一些情况,这些情况,非常深刻的变化。但是,它们所涉及的却是目前国内西学对于我国西学学术界来说,也许是一场  相似文献   

17.
《人民日报》近期刊登"如何回应社会关切"系列文章,其中最新一篇是《在良性互动中寻求"善治"》。文章指出:"在百姓眼里,从善如流、知错即改,远比‘一贯正确’更加可信、可敬、可亲。纵观这些年的情况,大凡能够及时回应公众质疑、  相似文献   

18.
12345市长热线作为一种政治传播媒介,深度嵌入我国科层政治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实践中开始从单一的电话媒介向全媒体民生服务新平台转变。研究基于政治过程视角,从纵向政府间的互动以及政民互动两个维度,深入分析了12345市长热线的兴起与媒介性质演化的动力机制,及其对城市基层治理政民沟通体系的再造与回应性政府形象的塑造。研究发现,针对新时代基层治理惰性,市级政府以12345市长热线媒介为平台,通过再造行政流程、吸纳群众参与行政考核民主化、倒逼“法治剩余”事务的制度化回应三大机制,重塑了城市基层治理的动力与责任体系,提高了政府的回应性。然而,12345热线平台塑造的回应性政府形象,在实践中却面临“回应性悖论”,基层治理需要在监督基层治理惰性与过滤无理诉求之间探寻治理均衡点。  相似文献   

19.
当前,公众的政策参与已从一般性参与的"存在感"向有效性参与的"获得感"转移,因此应以获得感理念为参照,从及时与有效两个层面丰富公共政策回应网络民意的意涵。这样既能激发真实的民意表达,又能保障公共政策的核心价值向度,还能确保公共政策有效实施。而只有做好话语性回应、行动性回应和制度性回应,公众才能从政策参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物质性与精神性满足。  相似文献   

20.
以更多的爆炸回应那场爆炸.以杀戮回应那场杀戮。以对伦敦地铁和钟楼的爆破来回应密不透风的政府统治.这就是整部电影的逻辑.也是电影故事的基本框架[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