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一 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上来理解,信息是人脑对于客观事实的属性进行能动反映而产生的思想,是大众信息的邻近的属概念.笔者认为,关于信息的这个命题,其实就是创立控制论的美国科学家维纳表述的"信息这个名称的内容就是我们对外界交换来的东西"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姜竹潭 《青年记者》2009,(12):29-30
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上来理解,信息是人脑对于客观事实的属性进行能动反映而产生的思想,是大众信息的邻近的属概念。笔者认为,关于信息的这个命题,其实就是创立控制论的美国科学家维纳表述的“信息这个名称的内容就是我们对外界交换来的东西”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客体是公共信息资源,它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决定因素.公共信息资源的公共性、广泛性决定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多元化主体特征,即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公共组织共同参与管理.对公共信息资源主客体的研究有助于加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参考文献8.  相似文献   

5.
巢乃鹏 《中国编辑》2012,(4):21-23,42
在传统出版业态中,编辑主体是编辑人员,编辑客体指文稿、作者和读者。编辑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数字出版业态中,编辑主体、客体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数字出版业态中的编辑实践活动体现出强烈的互动性,形成了以作品为中心,编辑主体(编辑人员)与编辑客体(作者、读者),编辑客体之间(作者与读者)强烈互动的三角锥模式。数字出版业态对编辑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角色要求,带来了编辑主体作用的进一步凸现。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中的读者元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编辑客体中作者与读者之间互动关系增强,这成为数字出版业态中的编辑实践活动的特点所在。  相似文献   

6.
版权的客体是指受版权法保护的作品,在国际上一般称为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实际上并不是狭义上的三个不相容的概念,而是泛指各种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一切智力作品。一篇有关基督教教义的讲道,很难说有文学性、艺术性或科学性,但它无疑是受版权法保护的。伯尔尼公约和很多国家的版权法都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了典型的列举,一般包括:文字作品(图书、小册子等),口述作品(讲授、演说等),戏剧作品(话剧、音乐剧等),舞蹈作品和哑剧,音乐作品,电影作品(电影片、电视片、录象片等),绘画和雕塑作品,建筑作品,工  相似文献   

7.
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活动是策划审理作品使之适合流传的再创造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明显地存在着两极:策划审理的实施者是编辑活动的主体,可称之为“编辑主体”;策划审理活动的承受者是编辑活动的客体,可称之为“编辑客体”。编辑主体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编辑技能、从事编辑活动的人。编辑活动自从从编著合一的活动中分化出来成为社会分工中一项专门的社会活动以后,就一直保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具有独特的社会作用,社会上有一部分人专门从事这种活动。编辑主体就是从事编辑活动的人。或者说,一个人,只有当他从事编辑活动时,才是编辑主体。因此,…  相似文献   

8.
出版变革与出版主体的角色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编辑选择与主体客体矛盾统一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编辑工作的主体是编辑人员,客体是以书稿、文稿为中心的编辑对象。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之间的矛盾是经常的、普遍的。整个编辑过程,就是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诸矛盾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8月,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主体和客体问题学术讨论会,在大连市召开,着重就主体和客体概念的规定性及其相互关系、主客体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研究主客体问题的意义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情况简述如下: 一、主体和客体概念的规定性在主体的规定性上  相似文献   

11.
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是编辑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有好几位同志在自己的文章中论证了这两个概念,有的文章批评了我的一些看法。读了这些文章很受教益和启发。不揣浅陋,愿就此再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前辈和同好。一、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是编辑实践过程中的两极编辑实践是一个过程,怎样认识和说明这个过程,是认识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这两个概念的前提。由于这个问题涉及对实践  相似文献   

12.
出版数字化与网络出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儒 《出版科学》2002,(1):54-58
一、出版业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世界已进入21世纪,中国“十五”计划的主题是发展。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当然也是解决我国出版业方面问题的关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我国出版业如何加速发展就显得尤为突出。在20世纪里,出版作为一种现代产业已十分成熟。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版的集约化、集团化、国际化走向日趋明显,世界各国都加大了建设信息工程的力度。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在2010年前,建立起健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先进的国家信息化体系。面对国际国内信息化的强劲走势,我国出版业也将纳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轨道,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在讲到人的意识和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时指出:“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马恩全集》第4卷,第223页)在他和马克思看来,报刊是人的眼和耳通过大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报刊是关于对象的反映,是人们表现现实世界的精神世界。马克思说,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  相似文献   

14.
主体附加与出版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国上下“创新呼声不断走高的大背景下,出版创新被业界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从创造学的角度去理解创新(创造学视野中的“创新一词,其含义包括了创造、发明和发现),有人将创新区分为真创新(造)和类创新(造)、整体创新和部分创新、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求同创新和求异创新等,还有人从实践的角度提出观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人才创新、科技创新等。单从创新品质的角度去考察,一般认为,那些真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事物的创新,我们称其为“真创新(相当于创造、发明),那些经过组合、附加、延伸、嫁接等方式或手段重…  相似文献   

15.
出版策划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建立灵便高效的出版策划运作机制以增强策划功能成为时下各出版社的积极追求。在探索实践中,由于有的出版社对出版策划的主体认识不足,往往只把少数被认为具有较强策划能力的编辑确定为策划主体(“策划编辑”),以致将其策划工作视为出版社全部策划工作,或对有关策划人员的责权确定失当,加上在策划运作中又常处于各自为政的状况,因而策划工作成效不大,还出现了一些诸如策划编辑与文字编辑配合不佳、与出版社其他部门关系不协调等问题。因此,如何认识和确定出版策划的主体及建立怎样的运作机制,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我们认为,出版策划的主体不能单纯界定为少数被确定为专门负责策划的编辑人员。事实  相似文献   

16.
网络与出版     
一、“网络出版”众说纷纭“网络出版” 在业界炒得沸沸扬扬 仿佛在一夜之间,“网络出版”变成最为时髦的名词而进入了社会生活的角落中来。尘埃落定,网络出版到底是虚拟的空间,还是对传统出版的挑战,引来了许多的争论。 究竟什么是“网络出版”,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白说法。现主持多项国家级有关因特网科研项目  相似文献   

17.
网络与出版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的普及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人类逐步进入网络信息社会,网络遍布全球,互联网络信息资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们的主要信息资源将通过网络连接,而人类的信息活动也将主要通过网络实现,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网络出版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得网络出版这一新兴事物应运而生。网络出版是具有合法资格的单位或机构,在电子商务的基础上,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流通渠道,出版并销售数字出版物和以即需即印方式产生的速印书而形成的一种出版方式。网络出版的基本流程是:1 获取原始素材。网络出版者主要通过将传统出版物…  相似文献   

19.
出版主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帆 《编辑之友》1998,(2):9-11
出版的主体是出版者,正如社会的主体是人。出版主体的构成大致包括——管理主体、编辑主体和发行主体。出版社的所谓管理主体是独立的存在,但常常又结合于编辑和发行二主体之中。  相似文献   

20.
期刊网络出版主体及相关版权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网络期刊以及期刊网络出版主体  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产业部自 2 0 0 2年 8月 1日起施行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指出 :“本规定所称互联网出版 ,是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 ,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 ,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网络期刊是互联网传播作品的一种形式 ,是以数字形式出版发行的一种连续出版物。网络期刊的种类很多 ,最常见的有将印刷版转为电子版的网络电子期刊(ElectronicEdition)和只在Inter net上出版的纯网络电子期刊(E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