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木柴干馏的简便实验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301600)李东平木柴干馏产物有木煤气(气态)、木焦油(液态)和木炭(固态)三种物质。为了验证木柴干馏的方法和产物,课本设计了木柴干馏的演示实验,但所设计的实验耗时较长,故而占用了较多的课时;而且所设计的装置...  相似文献   

2.
一个秀才到集市去买木柴、他对卖木柴的樵夫说:“荷薪者过来!”樵夫听不懂:“什么‘荷薪’……还,还‘者’?”,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扛着水柴来到秀才前面。秀才卫问:“其价如何?”樵夫仍听不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了秀才木柴的价钱。秀才摸了摸木柴很满意,但是仍想再沾点便宜,便说:“外实而内虚,必烟多而焰少,请损之。”这回,樵夫再也找不到一句听得懂的话,于是扛着木柴跑了。  相似文献   

3.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就走了。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就走了。  相似文献   

5.
一天傍晚,坐在老家的小院子里和祖母聊天,一边看她架起柴火烧水。不一会儿,水快要开了,恰恰这时木柴又用完了,我自然而然地站起来说:"我再去找一点木柴来,您等着。"祖母连连摆手说:"不要不要,等你把柴找来,这火早该熄灭了。""那怎么办?不添木柴,这水是烧不开的啊。"  相似文献   

6.
(十一)择时“入柴”。绕枢三圈 “入柴”即指将遗体放入棺材的意思。“入柴”时主人要请“什父公”来主持庄严的“入柴”仪式。一是择吉日良晨.确定“入柴”的具体时间:二是按照“生辰八字”列出哪些亲人可以参加“入柴”仪式,哪些亲人不能参加“入柴”仪式;三是在“什父公”的指挥和哀乐声中“入柴”盖棺。媳妇、女儿带头哭唱“入柴哭丧歌”。  相似文献   

7.
张爱丽 《中学俄语》2014,(11):53-55
俄语词汇中有一类特殊的词,我们称之为“形似词”(пароним)。形似词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发音相似的不同单词,如июнь(6月) июль(7月),трава(草地)-дрова(木柴);另一种,形态结构及发音相似,但意义有差别的同根词,如всякий(每个)-всяче-ский(各式各样的)。  相似文献   

8.
"薪""柴""蒸"历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汉语中,表"木柴"义的"薪"、"柴"、"蒸"是一组同义词.本文从历时的角度,详细考察了古代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阐述了这一组同义词的演变更替过程:"蒸"主要见于先秦文言文,两汉以后使用较少,表"木柴"又多用"薪"、"柴",到了宋以后几乎销声匿迹;而"薪"、"柴"从先秦到明清,在使用数量上经历了"柴"弱"薪"强,"柴"、"薪"混用,"柴"强"薪"弱的过程,直到清末民初"枭"才彻底完成了对"薪"的替换,历时两千多年.  相似文献   

9.
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  相似文献   

10.
自王国维在其《清真先生遗事》中谓周邦彦在《汴都赋》中“颇颂新法”之后,当代学者即以“清流”目周邦彦,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周邦彦是“新党代表人物”,受到蔡京集团的排挤倾轧。实则周邦彦为蔡京集团成员,所谓“流落十年”乃宋代官制及邦彦为母守丧所使然,与新旧党争无任何关系。周邦彦既为蔡京祝寿,又呼范纯粹为“奸臣”,是其投向蔡京集团的政治信风。  相似文献   

11.
常常听到有人说:“编辑不是学者,学者不当编辑”。我不知道说这话有什么根据,但它确实影响很大。根据我对编辑和学者的了解,感到这话是没有道理的.相反地,我认为,尽管不一定每一个编辑都已经是学者,但编辑必须是学者;尽管不一定每一个学者都要去当编辑,但学者应当懂得编辑。说“编辑不是学者”,无非是说编辑工作没有什么学问,会编辑也不算有学问;编辑工作不需要学问,做编辑工作的人不必是学者。可能是考虑到做编辑工作的有若干万人不便树“敌”过多,也可能是考虑到有些事还离不开编辑不好得罪,因而公开地、明确地说“编辑不…  相似文献   

12.
丁莹 《作文与考试》2022,(35):46-48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刘基在《郁离子》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像松、楠、柏等可以作栋梁的树木,须三五十年才能长成;像柽、柳、樕等树木,种下就成活,却只能当柴烧。短期来看,栋梁材得利慢,木柴材得利快;长期来看,得木柴材的利是一,而得栋梁材的利是百。  相似文献   

13.
《卖炭翁》中的主人公原型是个卖柴人(年青人)。据后·韩愈《顺宗实录》载:一次,一个青年农民用驴驮着柴火到市场卖,恰被从宫廷里出来采购的宦官看中,宦官竟以几尺缯(丝织品)充当代价,令其送进宫去。事隔数日,那青年农民又碰上宦官用同样的办法“买”他的柴。那青年农民把上次给的增退还给宦官。宦官宽厚颜无耻地说:“缯,宫里多得是,要给就把你的驴子给我们吧。”边说边去牵驴子。那青年农民怒不可遏,顺手提起一根柴棒向那些宦官横扫过去,吓得他们抱头鼠窜,落荒而逃。白居易的《卖炭翁》,改青年人为老翁,改卖柴为卖炭,改…  相似文献   

14.
修订后的六年制第四册教材的主要内容有:有余数的除法,混合运算和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千克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认识时、分、秒,万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这些内容的编排既保持了原教材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同时根据《大纲(试用修订版)》和调查研究的情况做了一些调整。1.删去“算盘的认识”和“珠算加减法”。根据《大纲(试用修订版)》的有关规定,本册教材从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中删去“算盘的认识”,从第五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和第七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相似文献   

15.
【例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据《清史稿·食货志》、王戎笙《清代前朝历史中的几个问题》编制年份顺治十八年(1661)康熙五十年(1711)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五十九年(1794)全国人口约1920万约10000万约20000万约31000万  材料二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说:“本朝自统一区宇以来,于今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安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其谋生焉能给足?”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有大臣建议垦荒,康熙帝说:“条奏官每…  相似文献   

16.
汴河作为唐代重要的航运水道,颇受唐代诗人的重视并常以入诗。初盛唐时汴河航运功能逐步增强,汴水诗数量较少且多为即景之作;中唐的几度兴衰也影响到汴河两岸的社会生活,此时期的汴水诗以现实题材为主;晚唐社会动荡,汴河航运几近崩溃,反思题材的咏史诗大量出现,成为汴水诗创作的主流。唐代汴水诗主要呈现了宏阔清丽的自然景观及盛衰更替的社会景观;汴水诗中常见的意象有“汴堤柳”、“孤舟”与“龙舟”,以及一些边地意象;其艺术特色多是以直白晓畅的语言勾勒出自然清新的意境,以及用直抒胸臆的表达抒发沉郁凄婉的情感。  相似文献   

17.
近日,接陕西省科学技术厅文件,2014年我校有4个项目获经费资助,分别为: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赵教练博士的“两类特殊函数及其在模形式和数论中的应用研究”(2014JQL006),经费资助:3万元;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戴磊博士的“对Wey1型定理及其摄动的研究”(2014JQ1006),经费资助:2万元;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刘艳博士的“碳化硅材料表面氧化及自愈合涂层制备过程中反应机理研究”(2014JQ2074),经费资助:3万元: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李尧龙博士的“拟阵的模糊化与模糊拟阵的优化算法研究”(2014JM1026),经费资助:2万元,4个项目共获得10万元资助.  相似文献   

18.
冷遇:(第7周)这学期,幼儿园统一发放了“叠圆片”这一操作材料,我把它拆放在幼儿易拿到的矮柜里(新《纲要》指出:“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材料的摆放应便于孩子的自由选择和探索活动。”)然而,一周过去了,没有人去碰它(是不是因为我用有盖的月饼盒装圆片,幼儿没看见?)我曾受好奇心驱使,悄悄去叠过,却都以失败告终。身为老师的我对这一材料也失去了兴趣,于是“叠圆片”一直静静地躺在柜子里。  相似文献   

19.
大背壳乌龟     
四、野餐春天到了,猩猩校长带着大家去野餐。同学们都很喜欢野餐。“这可是我第一次野餐呢!”大背壳小乌龟显得特别高兴。猩猩校长站在溪边的草地上说:“我们就在这里野餐吧。大家各就各位。”“好啊,好啊!”同学们欢呼着忙开了。小刺猬负责去拾柴;小花猫提着水桶去打水;胖小猪呢,又是洗菜,又是切菜的,可忙了。小乌龟因为背壳太重了,走不快,就跟猩猩校长学包饺子。小乌龟很快就学会了,和猩猩校长一起包了一大堆饺子。这时,小刺猬把火也生好了。“呼——”小刺猬吹着火,木柴都已经烧着了。“校长,一切准备就绪!”小刺猬汇报道。“好,我们马上…  相似文献   

20.
论杨秀清     
家世与阶级出身杨秀清原籍广东嘉应州,属于客家人,在他的曾祖父以前就迁到广西桂平县平隘山来,“世以种山烧炭为业”。当时,桂平县紫荆山地区聚集了一些贫苦农民,在这里靠种山烧炭营生。这些人大多备受地主阶级的压迫和掠夺,无以为生,跑到山里烧炭度日,生活十分低下。但本地山多,树木多,当地居民并不缺柴烧,自然也不需用炭。因此,“烧出来的炭都是挑到新圩卖,商人收购后运往梧州去。”由于运输条件的限制,转运的炭也是很有限的。在紫荆山附近的这些圩里每天每个圩“也只有二、三十担木炭上市,最多时也不过四、五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