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碧没翻涌出芙蓉,蝶燕翩飞,引啧啧雷鸣。诨沌乾坤孕生灵,共浴爱河入仙境。雨露金花漾笑意,风声水起,恰似神幻梦。欲凌九霄舒广袖,旋轮飚车腾皎龙。《蝶恋花·印象水秀》2011年6月,河南濮阳。尽管刚刚进入初夏的温度,然而,一场期待已久的演出却让整个城市早早进入了盛夏的热情。这是一场人与自然、力量与柔美、艺术与智慧、传统与创新、经典与时尚、惊险与刺激、爱情与唯美、神话与现实完美融合的视觉盛宴;这是一部光与电、声与色、动与静、亮与  相似文献   

2.
刍议龙文化与舞龙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文化和舞龙运动是华夏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形态,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优秀的传统人文精神。通过对龙文化和舞龙活动的文化解析,为现代舞龙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个案,从历史渊源、炮龙的制作工艺、表演方式和功能对其进行深层次的了解和掌握,揭示出广西宾阳炮龙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广西宾阳炮龙文化传承和保护提出相应建设性意见,促进宾阳炮龙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采用田野调查法,以广西境内部分民族体育项目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不同类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思路:仪式、祭祀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好的传承和创新就是原地的、原始的保留,慎重改编与创新;竞争、健身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立足于乡土社会进行传承,适当推广,但应进行规则规范、动作改编、技术创新以适应主流文化;娱乐、益智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以开放的眼光,积极通过乡土社会中的精英人士进行传承与创新,但不能脱离乡土文化生态之根。  相似文献   

5.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子系统,是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文章较深入地研究武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武术教学应做相应改革,应继承传统武术中的精华;同时,还认为应加大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力度,这将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符合中华民族精神的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品,它如其他文化一样具备"物质"、"非物质"和"时空"3种文化态式,坚持此种文化态式并辔前驱是传统武术传承和发展之根本。依据文化生态学、文化人类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理研究认为,功能创新、植根社会是传统武术文化的核心传承力,要提高该传承力,应理清"母题",层级传承,文化创意才能为当下传统武术的盛兴开辟广袤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7.
《湖北体育科技》2019,(1):16-18
本文以人类学、体育学相关理论为支撑,结合文献资料、田野调查、口述及访谈研究方法,将贵州省黔南州独山县麻尾镇布依族村落作为研究个案。通过对新时代进程中乡村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分析,探讨传统村落演变势态中与之共生共存的传统体育文化的变化,为布依族村落传统体育文化寻求传承与发展的路径。目前麻尾镇布依族传统体育存在2种尴尬的局面,一是部分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语境的保护呼声中不断弘扬发展;另一种则在城镇化建设中举步维艰,甚至失传。本文提出应从加强布依族传统村落保护、布依族村落传统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建立完善乡村体育服务体系和开发布依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等方面入手,加强对麻尾镇布依村落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推广。  相似文献   

8.
河北历史文化悠久,拥有底蕴深厚的传统体育养生文化资源。该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河北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河北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具有促进身体健康、改善心理健康和弘扬传统文化等价值,而基础理论研究薄弱、传承出现断层、宣传力度不够和西方文化的侵袭是制约河北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提出加强理论研究,确证时代价值;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文化自信;完善传承机制,打造项目品牌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徐州黄河故道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体育传统。这些传统包括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传统武术、传统节庆活动等,这些文化遗产和体育传统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黄河故道地区的传统文化和体育传统进行深入研究和保护,有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好传统体育传承及创新发掘工作,能够促使徐州黄河故道体育旅游资源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程刚 《体育风尚》2022,(1):155-157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体育运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项目需求和思维也随之发生改变。为了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需求,需要不断地提升、扩大体育运动环境,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全民健身当中的一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根本目标在于传承和发展,而全民运动的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全民健康作为全国统一性的目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基础,深入研究了如何传承和发展,并对此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1.
论文采用文献资料、访谈和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鼓龙鼓虎”长衫龙历史变迁、表演形式的特征、体育文化元素的挖掘和文化内涵的剖析等方面进行研究,其目的就是为了探寻实施有效的传承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12.
吴松诺  郭振华 《湖北体育科技》2021,(12):1035-1037,1063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大数据驱动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独特价值、现实挑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结论:大数据在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科学化管理、丰富传承模式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同时,在实践中面临着专业人才不足和保护数据隐私不力等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大数据与传统传承模式的互补等发展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绵阳市体育类非遗文化——盐亭桃子龙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主要研究了该项目的起源、制作工艺、表演方式,研究结果发现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中存在如下问题:传承人老龄化突出、外来文化的渗透、传统观念保守、发展资金短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提出了几点策略.通过...  相似文献   

14.
陈祥伟  李金鹏 《精武》2012,(23):80-80,96
首先依照语珐结构的基本规律及结合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功能,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一词进行概念界定。通过实地考察珐、文献资料珐、逻辑归纳法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进行研究和阐述。得出结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收集、整理、分析荷塘纱龙的历史渊源、特征与自然传承谱系.荷塘纱龙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制作工艺与高超的舞技、表演特色,成为联结港澳、华侨的文化纽带.分析认为,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充分理解和认识民俗体育属地社会语境、民众的日常生活现状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  相似文献   

16.
民族传统体育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其历史背景并在此基础上经过与劳动形式的不断融合而发展形成的,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性与文化性的内在关系可以充分挖掘出其传承与超越的动态发展机制。本文从文化认同视角出发,提出了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超越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文化认同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变异,并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模式进行建构,根据建构框架分析了新形势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困境,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困境的对策,即如何促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新超越的形成,从而揭示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整体性的描述,以强化民族认同的功能及其发展道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文化自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时代主题,也是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的时代主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探讨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价值,在国家层面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在民族层面利于培养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促进民族团结,并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方式包括群体传承和家庭传承,认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不能流于形式,要注重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依托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系列,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凭借自身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自信,发展自身民族文化特性,提炼和展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当代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可持续传承发展。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多学科交叉分析等研究方法,依托文化强国背景,剖析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中所呈现的社会文化价值和影响力,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传承在中国梦时代中遇到的阻碍,并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发展途径,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有着难以计数的文化瑰宝,都是经过历史的千年沉淀而留下来的.中华传统武术可谓是源远流长,再加上武侠小说的渲染更显现出一种神秘的色彩,已经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名词.而在高校推行武术教学,不仅能达到锻炼学生身体的目的,还能让学生认知到传统武术文化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  相似文献   

20.
丁兵心  李孝伟 《精武》2014,(4):102-103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内涵丰富,具有项目地域性与地域文化统一性及文化的现代与传统兼备等特征,它的价值在于其发展过程中对文化变迁和民族传承的影响。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社会处在一个融合发展的时期,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多方面冲击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建议,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