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管仲相桓公”作为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事件,在《周驯》《列子》《管子》不同文本中被加以改造,增添了该历史事件的思想性。因文本的思想旨趣各不相同,故不同的文本在叙述详略、叙述重点、叙述情节、人物设定等方面对“管仲相桓公”一事进行不同程度的改编。《周驯》侧重叙述桓公一人,旨在凸显桓公为君具备选择贤才的优良品质,这是由《周驯》的性质及其思想氛围所决定的。《列子》注重揭示管仲被重用的缘由为“命”“力”二者。而《庄子》以桓公杀兄的不义之举与管仲辅佐弑兄之君的张力,传达“守真”之旨。《管子》的《大匡》《小匡》则侧重叙述管仲之治国才能,旨在塑造管仲具备高超治国之才的形象。在历史叙事的视域中考察“管仲相桓公”在不同文本中的不同叙述方式,以期呈现历史叙事与思想史之间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2.
《管子·轻重》中的经济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管子》是先秦诸子中名著之一,它假托管仲之名,记述了管仲的思想及其施政主张。该书在战国时已广为流传,《韩非子·五蠹》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但《管子》此书,并非出自管仲之手,乃管仲之后,经过多人编写增删修改整理而成。宋代叶适认为:“《管子》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作”(《叶适集》),此论极  相似文献   

3.
我爱智慧而人文的中国称谓。古书《战国策》上说:“中国者,聪明睿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行也。”唐人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又云:“华、夏,皆谓中国也。”《唐律名例疏义释义》更讲:“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  相似文献   

4.
东周春秋之世,管仲(公元前730年——前645年)相齐执政凡四十年。善于治国,战略目标明确,经济管理有道,方针政策可行。成效显明,政绩卓著。佐桓公富国强兵。“尊王攘夷”,威霸华夏。管子功延后世,多有宗法。孔子赞之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诸,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矣。”《史记·管晏列传》文曰:“管仲既任政相齐……通货积财、富国强兵。”梁启超在其《管子  相似文献   

5.
“三归”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八信》孔子对管仲的批评语中。其后,从战国以至汉代,历史文献中也曾多次出现过“三归”。汉魏及其以后的学人,纷纷对“三归”作出自己的解说,意见颇为不一。本文试图排比已经掌握的一些资料,作出个人以为尚属可信的解说。《论语·此情》中有如下一段记载: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位平?”曰:“管民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寨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站,管氏亦有反治。管氏而知和,就不知礼!”以上的记载,说管仲“器小”,说管…  相似文献   

6.
《管子》     
中国古代典籍中,《管子》一书被人们称为“先秦史料的宝库”。相传,它是由春秋时代齐国的大政治家管仲所作。但据后人研究,这种说法靠不住。如《管子·立政》论及“寝兵”、“兼爱”及“全生”之说,这是墨子、杨朱等人的学说,这在管仲之后;《小称》中记载了齐桓公之死,《七臣七主》提到“吴王好剑,楚王好细腰”,《形势》提到“五伯”,这些事的发生在管子身后。所以,《管子》一书决非管仲所作。先秦的思想家著作往往出于门人、弟子编辑(如孔子的《论语》),并在其中附入本学派的著作,所以其中可能有些篇章出于作者身后,记载了作者所不及见的史事(如题为商鞅所作的《商君书》)。但《管子》的情况与它们又有所不同,书中各篇涉及了春秋战国许多学派的思想材料,宋学者叶适认为“《管子》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书,莫知谁所为”,这一论断为后学  相似文献   

7.
我们论人论事要有辨证观点,不应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孔子论管仲就是全面看问题,有辨证观点的。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 [译文]子路道:“齐桓公杀了他的哥哥公子纠,[公子纠的师傅]召忽因此自杀,[但是他的另一师傅]管仲却仍然活着。”接着又道:“那这样,管仲该不是有仁德的罢?”孔子道:“齐桓公多次地主持诸侯间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孔子在《论语》中对"春秋第一相"——管仲的论述,参照《左传》、《国语》等先秦典籍中关于管仲的一些事迹,从而考论孔子论述管仲"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管仲之器小哉"的依据之所在,从而让人们看到孔子心中一个完整的管仲形象——"器小"的仁者。  相似文献   

9.
邸永君 《甘肃教育》2011,(18):75-75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梓材》。《尚书·梓材》有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中者,居中之意也;国者,诸侯之封国也。其本义为“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后来随着所指对象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天子所在的都城,即京师(首都)。如,《诗经·民劳》有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苌注日:“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即京畿。  相似文献   

10.
古人的坐姿     
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之邦。“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站如松,坐如钟”古人对坐姿颇有讲究,因为它是中华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贾谊在《新书·容经》里是这样规范坐姿的:  相似文献   

11.
<正>中华文明,即华夏文明。《春秋左传正义》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孔颖达注曰:“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华夏”二字在现实中的实体展示就是服饰、礼仪、经典。华夏文明是炎黄血统、诗书礼仪文化和中华疆界统合在一起的实体。华夏文明的源点在黄河中下流。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华山与夏水之间分布着许多部落,  相似文献   

12.
《烈文》为《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关于其诗主旨,有反映成王即政礼之说和非“即政”说之分歧。即政礼是君王即政时所行礼仪。本文通过对即政礼及《诗经·周颂·烈文》诗歌内容的分析对比,认为《烈文》诗确为反映成王即政礼的诗歌。  相似文献   

13.
刘友朋  蓝岚 《天中学刊》1999,14(1):77-81
郑玄治学严谨,注释诸经,所下论断,皆有所据,决不臆造。他的《毛诗笺》既重视字、词、名物的训释,又注意章句的析义。其训释的体例如下。一、释词(一)释词有依据。1.宗《尔雅》而不注出处。如《诗·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笺》云:“兹,此;来,勤也。”《尔雅·释诂下》:“兹,此也。”《诗一回风·谷则:“我躬不阅,逞恤我后。”《笺)云:“躬,身。”《尔雅·释治上》:“躬,身也。”(诗·魏风·硕鼠):“乐郊乐郊,谁之永号。”(笺)云:“之,往也。”《尔雅·释枯水):“之,往也。”(诗·大雅·…  相似文献   

14.
杨鸿飞 《文教资料》2013,(31):29-31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史志目录学著作的开山之作,作为目录学的经典代表,《汉书·艺文志》可称得上是进入传统学术殿堂的正门。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到:“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张舜徽在其书《(汉书·艺文志〉通释》中说:“《汉书·艺文志》为书短简,尤治学之纲领,群书之要删。”由此可见掌握目录学的重要性。本文是笔者近来读《汉书·艺文志》时对一些问题的探讨和梳理。  相似文献   

15.
国光老师:您提出的关于“以”的词类归属问题,很值得探讨。“以”的词性和用法相当复杂。它本来是动词,意思是“用”,如“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它又可作名词,意思是“理由”,如“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旄丘》)。作为虚词,它最常见的用法是作介词和连词,而且在作介词和连词时都可以表示原因。这一点也正是您所提问题症结之  相似文献   

16.
“二南”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地位特殊的篇章。孔子认为,对“二南”的阐释以及理解,对我们的社会和人生意义重大,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它是家庭和谐之基;第二它是国家稳定之本;第三它是礼仪教化之源。  相似文献   

17.
《诗》、《骚》向来被公认为中国文学的两座高峰。刘勰论《诗》,说是“《诗》主言志”(《文心雕龙.宗经》),“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舒文载实,其在兹乎”(《文心雕龙·明诗》),论屈赋,则说是“乃《雅》《颂》之博徒,而词赋之英杰也。”(《文心雕龙·辨骚》)这些说法固然有失之偏颇的地方,但却也道出了一条被后来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所证实了的规律:《诗》更多地以其表现的内容和美刺精神影响于世,屈赋则更多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盐业有悠久的历史。《太平御览》引《世本》曰:“宿沙作煮盐”。宿沙,相传为黄帝臣,以煎煮海盐而资民食,可谓制盐的一位先驱者。《周礼·职方氏》载:“东北曰幽州,其利鱼盐”;《管子·轻重甲》:“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太公封于营丘,以齐地饵卤,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河北沿海地区,古代属燕,又是幽州所在地,山东是古代齐地,可见河北、山东等地的盐业生产在周代已有发展。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实行的“官山海”、“正盐荚”等发展盐业生产的政策,为齐桓公的霸业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西汉武帝时,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发展封建经济,实行盐铁专卖,在盐产丰富的  相似文献   

19.
蒋文 《学语文》2010,(1):47-47
《左传·宣公十年》中有:“郑子家卒。郑人讨幽公之乱, 子家之棺。而逐其族。”《左传》旧注对“ 子家之棺”一句的理解有如下两种: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China     
《海外英语》2012,(12):54-54
《汉语大词典》解释:“中国”的“中”是“中间、当中”的意思。远古时代,华夏民族居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周代《诗经》,《大雅·民劳》中有“惠此中国”一说,但此中“中国”实为“国中”,不是真正指国家。国家的“中国”一词见于《孟子·滕文公上》“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