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评之惑     
近两年.国内媒体纷纷开设时评版或时评栏目,时评迅速发震起来, 媒体时评勇于针砭时弊,积极引导舆论.并直接促成了一些重要的社会事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演化,可以说,时评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增强媒体的影响力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眼下,时评在各家媒体十分火爆。无论是党报还是都市类报纸,纷纷为时评开辟了专版专栏。的确,很多时评作品以其清新的文风,犀利的文笔.独到的见解,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时评的出现,是媒体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一个表现。媒体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快速评论,对舆论的影响与作用不仅巨大,也有助于奠定媒体的社会地位,进一步增强其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眼下,时评在各家媒体十分火爆.无论是党报还是都市类报纸,纷纷为时评开辟了专版专栏.的确,很多时评作品以其清新的文风,犀利的文笔,独到的见解,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时评的出现,是媒体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一个表现.媒体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快速评论,对舆论的影响与作用不仅巨大,也有助于奠定媒体的社会地位,进一步增强其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尹焕霞在2008年第2期《新闻知识》发表《新时期时评运作中的五种意识》一文,指出:随着民主的发展,国家舆论政策的适当调整,媒体市场化走向的需要使时评重新焕发了生机,一时之间时评风生水起,各类媒体齐头并进开发言论市场,时评已成为中国媒体竞争的一个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韦祖伟 《新闻窗》2008,(6):43-44
当前,时评正成为各种媒体树立社会公器形象、争夺读者的有力武器。一些传统严肃大报开设有时评专栏,如《人民日报》的“人民时评”;开设有时评专版,如《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走大众化、市场化路线的都市报更把时评当作步入主流媒体行列的重要手段,纷纷创办时评专版或专栏,如《南方都市报》多的时候每天就有三个时评版,包括“社评”、“个论”(“众议”、“专栏”)等。不仅如此,时评版在众多报纸中的版序还比较靠前、位置相当醒目,深受读者欢迎。另外,几乎所有的综合性网站都开设了时评频道。时评影响范围的大大扩展,给时评作者提供了更多的表现舞台。  相似文献   

6.
眼下,媒体已经进入“观点时代”,新闻时评作为新闻的一种,正在成为各种媒体树立“社会公器”形象、争夺读者眼球的有力武器。对于已飞人寻常百姓家的都市报来说,开辟时评版或常设时评专栏,已成为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7.
当今,时评正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报纸不可无时评、媒体不可无时评,以至于不管是报纸还是网站,倘若不开辟时评版面或时评专栏,就被认为缺乏现代意识和影响力。那么,时评在其兴盛过程中,有哪些可以称得上是规律性的东西呢?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时评在媒体中热起来,这主要缘于媒体资源过度丰富,信息量激增,其次也缘于国外媒体的影响。作为媒体而言,自然希望在一片喧哗中建立自己的个性声音;作为读者,也希望在价值观混乱、信息繁杂里听到高屋建瓴的见解。需要酿成了现实:从南到北的媒体都在打“时评牌”。仅就报纸来说,2002年,始有浙江《青年时报》等报纸试水时评版,而今已有一批时评版颇具影响:《南方周末》时评版、《中国青年报》时评版、《齐鲁晚报》时评版、《经济观察报》时评版等。一些新报纸问世便把时评作为了重头戏,像《新京报》每天有1~2个时评版,做得有声有色。新闻理论家认为媒体已经进入“观点的时代”,把评论称为新闻的灵魂和媒体的旗帜。而且现实中,一些媒体调查中证实:  相似文献   

9.
时评浅论     
岳巍 《新闻前哨》2005,(7):28-29
一、新闻时评在国内的兴起,除了舆论环境相对宽松、民众的表达欲望日趋强烈等现实因素外,还有着新闻规律内在的要求评论是新闻传媒的旗帜。作为评论的轻骑兵,目前,新闻时评正处于勃兴之状,其生命力之强,作者参与热情之高,媒体之重视,完全可以用“风靡”来形容。一时间,新闻时评大有成为新闻新的生长点之势。实际上,新闻时评绝非今天才有。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上海新闻界电邀邵飘萍回国。他于当月下旬匆忙返回祖国,参加反袁护国斗争,为《申报》、《时事新报》、《时报》执笔,发表了著名的时评《预吊登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时评以独特优势在重归评论舞台后受到各大媒体的热力追捧,成为观点竞争时代媒体争取读者的有力武器。本文意图对当下的"时评热"进行冷思考,分析时评繁盛背后实质上  相似文献   

11.
作为深度报道的一种,时事评论以深刻性和尖锐批评性为受众所追捧。曾几何时,以都市类媒体为主的全国各地大小报纸纷纷开辟时评专版,有资料显示,鼎盛之时,国内创办时评版的报纸有300家之多。不少纸媒将其视为应对新兴媒体挑战的杀手锏。不过,现在有很多报纸的时评阵地正快速失守,不少曾红火过的时评版面也纷纷淡出人们的视野。时评怎么了?病了!时评到底犯了哪些病?钱江晚报又如何免遭感染?对此,作为经常给该报时评版提供稿件的作者,笔者进行了一些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随着民主的发展,国家舆论政策的适当调整,媒体市场化走向的需要使时评重新焕发了生机,一时之间时评风生水起,各类媒体齐头并进开发言论市场,时评怦然己成为中国媒体竞争的一个新的  相似文献   

13.
时评,不只是媒体的一个产品,更是媒体吸引受众的焦点、扩大影响力的重点,也是提升媒体竞争力的着力点。越来越多的报纸开设了时评版,有的已做到一天一个版。为做好时评版,《厦门日报》的做法是通过接"地气"、通"民气"的本土化、草根化操作来旺"人气",增强了报纸与读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的报纸时评正在摸索着向前发展,《南方都市报》一直致力于践行在大转型的时代关注这个转变的国家与社会的时评理念,并将视角更多地投射到民生层面,其大众化的个性特色十分鲜明。解读南都时评的时评理念、公共言论平台搭建以及内容表达上的亲民风格,有助于为报纸时评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王兰 《今传媒》2007,(3):36-37
时评是对新闻事件与人物的评论,是这几年活跃在媒体上的一个评论的特殊文体,它以其快捷、深刻、尖锐的特点和容易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优势,在社会上获得了比较强烈的反响并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喜爱.虽然对时评的概念争论不少,但全国许多报刊都开设了时评版,几乎所有的网站都开设了时评专栏,时评的影响范围大大扩展,也给评论作者提供了更多表现的舞台.  相似文献   

16.
时评作为一种新闻体裁,时下越来越受到各种媒体的关注和重视,并已成为媒体、尤其是平面媒体最吸引读者眼球的热点板块,从版面篇幅,到时评力度,形式和内容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此,笔者就时评写作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时评是对新闻的评论,是这几年活跃在媒体上的一个评论的特殊文体,它以其快捷、深刻、尖锐的特点和容易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优势,在社会上获得了比较强烈的反响并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喜爱.虽然对时评的概念争论不少,但全国许多报刊都开设了时评版,几乎所有的网站都开设了时评专栏,时评的影响范围大大扩展,也给评论作者提供了更多表现的舞台.  相似文献   

18.
时评的写法     
杨军 《新闻记者》2003,(5):42-42
因为爱写时评,就与编辑有了些联系。有的稿子没改,发了;有的稿子遵照编辑的意见改了改,也发了;还有的稿子没改也没发;更有的稿子遵照编辑的意见改了又改,还是没发出来。时间久了,与编辑交流多了,渐渐就摸索出了写时评的“经验”。现不揣冒昧,总结如下,请教于方家。经验一:写时评要看地域。时评大抵是抨击时弊、激浊扬清的,所以写时就要选准地点、看准方向。如在本地的媒体上只能抨击外地的时弊,实在忍不住要抨击本地的时弊,一定要投给外地的媒体。如果不留神投给了本地的媒体,而那编辑又与你关系“铁”得不一般,乍着胆子给你发了出来。你想…  相似文献   

19.
时评的复兴与公共领域的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时评并不是新兴文体,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变化,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又出现繁荣景观,我们谓之“复兴”。随着民主的发展,国家舆论政策的适当调整,媒体市场化走向的需要使时评重新焕发了生机,一股“时评风”,遍吹中国各媒体。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包括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甚至电视媒体都开设了时评栏目。涉及媒体之多,涉及栏目之广是新闻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家有目共睹,在此不再赘述。那么,时评的复兴与公共领域的建构有什么关系呢?公共领域是一种特殊的历史形态,它最先出现于17、18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后来与现代民主国家一起传遍19世纪的欧…  相似文献   

20.
时评,顾名思义,就是因时而评、合时而著的新闻评论。如果把时评的蓬勃发展以版面化和显要化作为显性标志的话,时评的快速成长期是近十年的事。1998年11月初《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问世时,就有人预言:中国媒体的竞争已经进入观点为王的时代。果不其然,2002年《南方都市报》拿出几个版面做时评版,因其影响力与操作思路方面创举而成为时评界的翘楚。从彼时始,时评在一些纸媒体上风生水起、攻城略地,刚开始这个模式很多人是质疑的,说这不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但目前看来,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