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闻界》2016,(13)
本文梳理了功能主义传播观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比较的视野讨论了功能主义传播观的三个预设,即"传播的功能即传递意义"、"社会结构是预先给定的"、"传播主体是理性主体"。本文强调这三种预设虽然是该研究的逻辑起点,但如果一味不加反思地将其运用于当代传播研究之中,必然会造成其研究的局限乃至狭隘。本文通过将其理论预设置于比较的视野之中,探索了各个学科的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传播功能"、"社会结构"、以及"传播主体"的不同解读,有利于打开功能主义传播观之外更为宏大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但是伴随着改革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而改革的进程可以说就是在用政策不断修正制度的进程,这种修正实际上是在调整着人们的利益关系,最终体现为调整社会分层结构.近来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中国的城乡差距日益拉大,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清华大学李强教授根据"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的测量方法,对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职业指标进行分析后,发现中国的总体社会结构既不是"橄榄型",也不是"金字塔型",而是一个"倒丁字型"结构①,这样的社会结构由于底层群体太大,相比同样不理想的"金字塔型"结构,则社会更不稳定,更容易产生社会冲突.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电视作为当代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大众传播媒介,在建构大众的"共同意识"方面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3.
电视剧是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脉络,对电视剧事业发展的考察构成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的论域.本论文试图对当代中国电视剧体制与生产的发展历史提供一种批判性反思.论文从对传统研究范式的批评出发,将电视剧事业视为由多种社会关系交织而成的"电视剧场",通过考察其体制与生产的发展.旨在揭示"电视剧场"如何结构化为一个自主性的体系,并说明它同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新闻学己经开启由"职业主导范式"向"社会主导范式"的转换进程.这意味着当代中国新闻理论研究对象的社会化转换,即不再局限于职业新闻活动这个中心,不再停留在职业新闻领域这个"中层",而是开始进一步的"上升"和"下沉".所谓"上升",就是在"人与新闻关系"这一新闻学总问题的视野中,更加关注新闻与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中国当代网络"恶搞"文化现象与社会话语权结构的关系及网络"恶搞"文化管理对策。网络"恶搞"现象与话语权的变迁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信息社会、公民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本文分析了网络"恶搞"文化的弊端,为健全我国网络"恶搞"管理提供建设性的对策建议。文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正向综合化、整体化发展,科学研究方面也向整体化转变。在这一历史大趋势下,社会向档案、图书、情报工作提出了"一体化"要求,以满足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以及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的需要。纵观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遵循着  相似文献   

7.
在"民俗主义"的启发下,探讨春官说诗"朝向当下"的文化表相,分析人群实践背后深层次的信仰传承、社会结构和文化意涵。揭示从传统民俗到当代民俗的变迁路径背后,历时积累的道教民间信仰力量是春官诗创作原动力的事实本相,进而巩固社会现实,不断强化社会意义。春官说诗的当代文化价值和意义:春官表演实践展演是文化符号集合扩大的文本,人们根据这些具有当下社会意义的符号形成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由此,新民俗不断重组变异、循环转化。  相似文献   

8.
"艳照门"事件使我们看到传媒操守的失范,也看到众人潜伏的偷窥心理.传媒的娱乐化、低俗化拷问着媒体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充分发挥"社会嘹望哨"、"预警器"和"安全阀"功能,共同构建和谐社会,这是当代传媒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中国主流媒体与主流价值观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流媒体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主流价值观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强大的支撑作用。主流媒体是面向社会主流人群的媒体,但在转型期,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化导致占社会多数的主体人群、引领时尚的主流消费人群和引导舆论的社会精英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断裂"。这既造成中国主流媒体界定的模糊,也极大影响了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和宏扬。认识到这点,才能理解中国主流媒体的困境,寻求针对性的变革路径来构建中国主流媒体,支持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树立。  相似文献   

10.
面对日趋复杂的当代社会,文学何以为?这是拷问着当代作家的世纪难题.余华新作《第七天》延续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 "经典"的温情主义风格,又以丰富的"当代性"成功突围,借"先锋"之手笔重建"善良",颇有接续鲁迅之风范,完成了对"经典"的延续,也成就了"当代"的蜕变.  相似文献   

11.
"层化"时代"减法"思维是期刊市场定位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身处一个层化的时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意义最大、最为根本的变化莫过于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结构变迁的核心是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所谓分层,是从人们社会地位垂直变化的特殊角度观察社会.这种变迁集中、突出地表现为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平面划分的"工农兵学商"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分化,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仅以职业分类为考察问题的维度,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当代中国社会即由10个社会阶层组成.这10个社会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再辅之以年龄、性别、婚姻、区域、文化、民族等差异,人群构成以垂直结构为主的同时又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立体性、复合性、交叉性,多层次边缘群体大量涌现.  相似文献   

12.
孙健 《新闻记者》2012,(3):84-88
2011年中国传播学论坛暨"新媒体与当代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新媒体与当代中国社会",与会者就"新媒体与中国新闻传媒业重构"、"互联网与大众政治"、"新媒体与未来社会"、"21世纪健康传播与公共健康"等问题展开研讨,并从不同角度对当下的新媒体传播进行了独到而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张宇 《东南传播》2012,(4):12-13
决策风险是当代风险社会的主要风险之一,专家体制是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决策制定的重要机制之一。风险发生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的困境。本文将专家体制作为导致这一困境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进行分析,并讨论了大众媒介在这一过程中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并试图提出一个政府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专家体制和大众媒介这三者,在造成"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困境中的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14.
当代博物馆正在从"以藏品为重心"转变为"以人为重心",基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当代博物馆在性能、功能、职能、效能等方面都实现了最大的包容性,这意味着一个"泛博物馆"观念的确立。"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呈现出数字化、虚拟性、交互式、可移动的新特点和趋势,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当代博物馆在数位典藏、虚拟体验、智识教育、娱乐休闲及社交、IP开发及衍生服务等方面借势"互联网+"的东风,大大提升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能力。  相似文献   

15.
微信"拍一拍"的"拟在场"新功能吸引了大量网民的关注与讨论,这一看似不具备实际意义的弱提醒功能在社交网络中扮演了缓解当代年轻群体社交焦虑的角色,在拉近当代人的社交距离中起到了强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社会差序结构关系的重构."拍一拍"后缀的出现以娱乐化的手段抚平了现代大众特别是年轻人深入社交的焦虑,某种程度上缓和了当今社会日益紧张的社交焦虑.  相似文献   

16.
从目前的期刊定位来看,大部分期刊都拥挤在所谓的社会动力人群这一个小范围里,充分地、无条件地为他们服务,并且有献媚的嫌疑。《人物》1980年创刊,已经走过了24年的历程,它从对近代和当代人物的报道反映出社会的演变,被誉为"当代  相似文献   

17.
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是当代西方很有代表性的社会学家之一,其网络社会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卡斯特以"网络社会"定义了当前的社会结构,并以"网络"的视角来阐释当今社会的主题,强调了信息传播在全球社会的中心地位.本文试图阐释卡斯特网络社会思想缘起的社会背景和思想背景,为理论研究路径的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罗彬 《新闻爱好者》2017,(12):39-42
任何一次社会的重大变迁在某种程度上都将催生一种新的伦理精神,当代中国新闻实践的变迁也需要新的伦理来支撑,这就是责任伦理。责任伦理拓宽了传统伦理学研究的范畴,也赋予了其新的道德维度。新闻传播责任伦理的建构应以"行为善"和"品德善"为其内在维度,形成当代新闻传播伦理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传统广告中,受"性别二元结构"影响,男性话语对女性形象的"他者化"建构现象普遍存在。当代文化环境开放,女性自主意识提高,微电影作为新媒体时代广告营销新阵地,其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颠覆传统广告女性刻板印象的"反他者化"特质:女性形貌特征逐渐多元化;女性的社会价值认同得到深化;自主女性意识成为广告符号表达的主流。当代微电影中独立女性形象普遍存在,女性话语权力逐步崛起。  相似文献   

20.
社会结构的张力 30多年来,中国社会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国家与社会由高度重合逐步走向"分离"①,二是社会群体结构的日渐分化.这两种变化既释放出了社会的活力,也给社会结构带来某种张力. 宏观看,国家与社会逐渐分离的趋势明显.大量公民从过去由上至下的"单位"体制中脱离或者半脱离出来,新生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