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肃侯修筑南长城,形成了赵国向南防御、向北扩张的战略,赵武灵王修筑的北长城成为遏制匈奴南犯的一道屏障,为北疆的开发与安宁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对于长城的性质与功能,人们大多重视的是它的防御性,甚至认为防御是长城的唯一功能。然而,长城的修筑不仅具有防御功能,也有开拓扩张的功能,特别是战国秦汉时期,开拓扩张功能更具主导性。以赵国长城为例,其在南方修筑的长城主要体现的是防御功能,而在北方修筑的长城更多体现的是开拓扩张功能。赵国长城具有双重功能是农业生产力革命性提高,君主专制国家建立,农耕文明迅速向四周辐射扩散的产物,也体现了赵武灵王雄才大略、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才华与智慧。  相似文献   

3.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是一位十分有作为的国王,他领导发起的胡服骑射改革奠定了赵国强国地位,是战国时期重要的事件.晚年,他针对强秦的进攻,又制定了重要的战略,但这一战略由于沙丘宫之变,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最后导致赵国被秦国兼并.  相似文献   

4.
三家分晋,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到来。赵国在建立之初的一百年间,以“南并知氏”为始,以“南筑长城”为终,始终推行着南进战略。这一战略发端于赵襄子“南并知氏,强于韩魏”的战略构想,赵国的政治中心由晋阳转移到中牟,进而定都邯郸,就是南进战略作为国策被付诸实施的标志,也体现着赵国对于中原地区战略角逐的重心所在。在赵襄子之后、赵武灵王之前的五代赵国君主勉力推行南进战略,其战略目的在于压制齐、魏,吞并卫国,曾取得“举左案齐,举右案魏”,“天下之士而朝于邯郸之君矣”这样大有战国初霸之势的辉煌战绩,也遭受到了“邯郸之难”这样建国以来最大的战争浩劫。战国初年,中原地区已然被齐、魏二国的势力完全渗透,赵国强行推进南进战略,只能陷入中原列国的战争泥潭。而秦国则趁着中原混战,改革崛起。赵国审时度势,将南进战略逐步调整为北进战略,经过胡服骑射改革开拓了千里北疆,灭亡中山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够与强秦相抗衡的军事大国。  相似文献   

5.
战国时期赵长城是古代重要的边防建筑,其中北长城位于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到内蒙古包头市一线.通过实际踏访,对高阙塞遗址、乌拉尔山长城遗址、阴山长城遗址及河北蔚县长城等做了考察,记述了一些考古数据,对今后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曾经以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闻名于世,大将赵奢又以“阏与之战”成就功名。赵武灵王与赵奢是宗室关系早在古代就被记述,但据史料和考证,他们之间不仅是宗室关系。而且赵奢是赵武灵王的一子。对于这个问题历代文献记载都很笼统,都认同赵奢是赵国的王子,但未明确指出赵武灵王与赵奢的父子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最早的长城应是春秋楚长城。方城塞是楚长城上最早的关城,因而楚长城又叫方城,它西起南阳镇平与内乡之间,北至南召,由河南省鲁山县向东经叶县、方城、舞钢转南到驻马店泌阳县,全长800华里,另有起自湖北竹山向北达鲁山交界沿汝水向东一线楚国所筑列城南接春秋楚长城东缘全长一千多里的战国楚长城。楚人沿水筑城是其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8.
新乡市卫辉(县级)市大池山乡内有一段战国时期的古长城遗址。过去有学者认为它属于赵长城,然而通过对它的实地勘察,结合古代文献的相应记载,以及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的历史状况,并主要考察了七雄中魏、赵、秦在这儿的争战,最后得出了这段南起新乡市凤泉区分将池、中经卫辉大池山乡、西北转入林县的长城,是战国时期魏国梁惠王为了“备秦”而“遣龙贾”于公元前358年“筑长城于西边”,公元前352年又进一步扩建的。战国时期这条魏长城的修筑,显示了魏国对秦国的东进已采取守势,以防御为主。它不仅是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和古代建筑工艺的历史见证,在当今的经济发展和旅游开发中也极具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赵武灵王陵墓在何处?历代有争议。依据文献主要有三说:灵丘说、沧州说和邯郸说。邯郸说又有赵王陵内和不在赵王陵内之分。据新近考古发现,认为赵武灵王墓应在邯郸城西,并从历史文献中找到蛛丝马迹加以印证。  相似文献   

10.
赵文化源远流长,但真正以科学的思想为指导进行研究却是近代之事。本文就梁启超关于赵武灵王研究的一篇文章进行研究,认为梁启超作为开拓近代赵文化研究的始作俑者,其思想动机是和他的改革意愿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赵武灵王传》对武灵王的评价之高,是其他文章所难见到的,对行兴舟楫和胡服骑射的改革,论述也是较全面的和深刻的,这是梁启超这一历史人物在历史关头的站位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从平顶山到豫冀交界的广大区域内,残存着地面遗迹依稀可辨、口碑材料丰富、史籍未见明确记载、尚未引起史家重视的分境岭、堤岭、边墙等古代建筑遗迹。这就是战国初期三家分晋时,魏国所筑的魏韩边界长城。它具有标示性长城(边墙)和防御性长城的双重特征,表现了长城建筑史上的过渡性。这一认定为厘定春秋末年晋、楚疆界位置和分晋之初赵魏韩三国疆域格局提供了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12.
赵文化是晋国新田文化的“流”,赵武灵王是赵国第六代君主,但其改革的法治思想却仍继承着晋国新田文化的法治传统。赵武灵王的改革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改革中独具特色,其内容主要足“胡服骑射”。这场改革,起于服制、军制的改革,而所反映的思想则别有风格。该文论述了改革的发动、思想与方式、成效、意义及失败——“沙丘之变”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战国时期赵国参与了山东六国的合纵抗秦战争,到了战国后期,赵国成为唯一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国家,多次组织六国抗秦活动并发挥重大作用,赵国的积极反抗延缓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影响甚至决定着战国后期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4.
进入80年代以来,河北省靠近北京和天津北、南的两侧,人口移动的流向发生了逆转。北侧的张家口和承德,人口流出。南侧的保定和论州则呈现人口净迁入的趋势,这种差异是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深刻体现。  相似文献   

15.
凄凉的长城     
石燕明 《新读写》2008,(2):28-30
初冬的长城景色,最是凄凉。我昨天又登上了长城,见到了满眼的萧瑟和清冷。长城内外,除了干枯的树枝.就是干枯的荒草,挣扎在乱石和黄土上,随着北风在呼号和哭泣。我的心就像结了冰一样地寒冷。举目北眺,是茫茫连绵的群山,灰蒙蒙的一片,片片落叶在风中满面黄土,无依无靠地飘荡。回首南望,也是一望无际的瑟瑟的群山,灰暗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连一只麻雀也没有。  相似文献   

16.
赵武灵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统治时期的赵国国富兵强、幅员辽阔,进入全盛期。但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晚年竟然沦落到饿死沙丘宫的下场,着实令人惋惜。关于赵武灵王死后究竟葬于何处,历代文献典籍均有不同记载,主要有灵丘说、沧州说和邯郸说。而依据现有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赵武灵王陵位于元氏县的说法更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17.
在修筑长城的问题上秦始皇不但没有历史功绩,而且还有历史罪责。李世民、玄烨不修筑长城,实际上只有一只手,是片面的。所谓的"万里长城万里空"是错误的。《春秋穀梁传》和穀梁学者对于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如果丧失了人民的支持、不顾人民的死活、使人民没有活路、否定人民的作用,长城是会崩塌的。治本之策是一方面要发展经济,另一方面要实现民主。  相似文献   

18.
朱允 《甘肃高师学报》2007,12(1):125-127
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它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非凡智慧,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昭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长城是中华文明的一种象征,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9.
常磊 《老年教育》2007,(2):54-54
我们单位的老李,退休前体格健壮,性格豁达开朗,但退休之后,老李觉得每天空落落的,像是丢了什么,在别人的诱导下,慢慢地学会了打麻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江晓雨 《成才之路》2011,(25):94-I0023
战国时期,燕王哙将王位禅让与燕相子之,燕太子平与子之争夺王位,致使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则趁火打劫,借口平定燕国内乱,出兵伐燕,仅用50天就攻下了燕都蓟城,杀死了燕王哙与子之,企图灭亡燕国。这不仅引起燕国人民强烈的反抗,也招致中原各国的干涉。之后,齐国被迫从燕国撤兵,赵武灵王便把作为人质的燕公子职护送回国继位,是为燕昭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