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2 毫秒
1.
在余杰的《火与冰》那本书里,几处提到钱钟书,说:“无疑,钱钟书是一位优秀的学者。但他并非奥林匹斯山的神祗,否则在那些悲惨的日子里,他何必拼命抓《毛选》英译本编委会负责人这根救命的稻草呢?钱先生字默存,然而,要是他真的保持沉默,他就不可能生存下去了。……在《柳如是别传》中,我读出了陈寅恪的面貌音容;在《管锥编》中,我读到了密密麻麻的注解,而钱钟书自己的面目却模糊不清。”(“心灵独白二·四十七”);“世纪末,‘钱学’大盛,也算是杂草丛生的学术界的一朵奇葩。此‘钱学’(钱——钱钟书也)固非彼‘钱学’(钱——金钱也),但同样令我怀疑。我以为,钱钟书是一位伟大的注释家,而非原创性的思想家……”(“心灵独白三·九”)。后生晚辈对先生前辈的不以为然溢于言表。不过,我们也不能只看到不恭,还得承认余杰的童言无忌,而童言有时甚或就是“知言”。虽然“拼命抓……稻草”之说有些不顾事实,那根“稻草”是谁想抓就能抓,谁想不抓就能不抓的吗?说“钱钟书是一位伟大的注释家”也大致不差,却忘了还有《围城》在——这,都欠公道;但说“钱钟书自己的面目却模糊不清”,我以为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2.
钱钟书与西南联大谢泳深圳《街道》杂志1996年6期刊有成都钟鸣先生《吴宓其人》一文,内涉钱钟书先生在西南联大的情况,钟鸣先生所言多系道听途说,似有再说之必要。钟文中说:"当钱钟书要回来时,先生便与校方说好,聘他为教授,校方也同意了。系负责人在先生给钱...  相似文献   

3.
钱钟书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而我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新华社记者,没想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同钱先生有过短暂交往。当他去世的消息传来,我不由得想起与他相见的情景。 那是19年前的事了。这年夏天,我正在北京采访“全国四届人大”。有一天,新华社总社对外部的负责人给我打电话说,香港《新晚报》总编辑向新华社约稿,要求为该报撰写一篇文章,报道钱钟书先生的近况。原因是钱钟书享誉中外,香港以及世界一些地方的华人知识分子都很关心他“文革”后的命运和当前的处境。接到总社通知后,我立即着手联系采访钱钟书。我先打电话给钱钟书任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部办公室,对方在告诉我钱钟书的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后说,钱先生深居简出,身体又不太好,恐怕不一定接受记者采访。放下电话,我心里直打鼓,万一钱先生不接受我的采访怎么办?个人碰钉子倒无所谓,完不成任务会使约稿人失望哩! 大约是1979年6月下旬的一天上午,我忐忑不安地拨通了钱钟书先生家的电话,巧得很,接电话的正好  相似文献   

4.
婚内单身     
当大量未婚者热烈同居的时候,一些结婚者却悄然分居——这果真应了钱钟书先生的婚姻“围城”说?然而,此刻出现的婚内分居者,却不是因为离心离德,而是企图用分居来为爱情保鲜。  相似文献   

5.
1917年生于广东潮州,现隐居香港。独步学林的汉学大师。钱钟书先生在世时,学界将饶宗颐与钱钟书并称“北钱南饶”;之后,又与季羡林先生并称“北季南饶”。  相似文献   

6.
国学大师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是近年来才被人们逐渐重视的"天下通儒",钱家国学渊源深厚,钱基博从小深受国学熏陶,曾一度与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7.
学界有“北钱南饶”、“北季南饶”之说。但与钱钟书、季茨林比起来,饶宗颐,这位生于潮州的国学大师却寂寂无名了许多。由是,《梨俱预流果:解读饶宗颐》的出版便具有了独特价值。饶宗颐,对这个名字陌生的,不仅仅是老百姓。在学术界、出版界,  相似文献   

8.
中国有句俗语叫“富不过三代”,孟子也说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中国的豪门望族虽多,却往往是三五代之间的短暂兴盛。钱家的世世代代,成就了一个十足的奇迹:从钱谬到钱弘傲、从钱易到钱大昕、从钱玄同到钱钟书、从钱学森到钱永健……三十多世,遍布海内外的钱家后裔千年不散,人才辈出,这绝非偶然。有学者研究表明,钱氏家族有自己独特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9.
杨绛  钱芬 《出版参考》2005,(9):41-42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很多,也不易遗忘。  相似文献   

10.
当把一个让世界仰慕的名字变成永久纪念的时候,他,更深刻地走入了我们的心里。他淡泊浮尘的超凡与神韵,一如他不类常人的狂狷与风采,令人叹为观止——钱钟书,一座文化昆仑,一代博学鸿儒。在这个世纪即将结束之际,他,悄然而逝。钱钟书,出身于无锡名门望族。父亲钱...  相似文献   

11.
纵观钱氏父子成长、生存的历史和环境,世人不难发现他们身上有着许多相通的特性,如家学背景、学问方法、性格潜质、处世哲学等,当然还有他们毕生读书、教书、著书以至爱书如命的嗜好,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钱基博、钱钟书父子在他们的人生历程中还曾有过一段父子类似的特殊情缘,那就是他们与图书馆的亲密关系.  相似文献   

12.
富豪的惊魂日子 "命比钱重要",刚换了辆新越野车的张强(化名)说。他还养成了上车前先看周边有没有"可疑人"的习惯。他交代司机,无论去什么地方,先朝相反的方向走一段,然后快速调头离开。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世界》2008,(6):47-47
工资是钱,奖金是钱,福利收入和隐性收入也是钱。国企员工的工资单上有采暖费、消暑费、书报费。外企和私企员工却只有一两个简单名目。大多数企业员工在纳闷:为何国家统计局总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不断在涨,而自己的工资却纹丝不动?还用说吗?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当然是好工作。  相似文献   

14.
杨杨 《图书馆杂志》2005,24(11):85-88
我想介绍一下钱钟书的文学创作。因为钱钟书在今天构成了一个话题。对学问家的钱钟书,大家大概不会有什么争议,但作为文学家的钱钟书一直到今天还是有争议的。我们不妨看看一些有影响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譬如杨义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将钱钟书小说放在上世纪40年代小说创作范围里来论述的,也就是说,在这一范围里钱钟书的创作才显得有意义。另外就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30年》,对钱钟书的论述也是放在上世纪40年代框架中来论述,指出他作为讽刺作家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华中师范学院(现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钱基博(1887~1957)是我国上一代蜚声学术界的著名学者之一,当代大学者钱钟书的父亲.钱先生的一生,勤奋自学,不倦著述;勤奋育人,不倦育人.  相似文献   

16.
杨绛 《出版参考》2005,(26):41-42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很多,也不易遗忘.  相似文献   

17.
王桥 《新闻窗》2005,(5):44-44
前段时间出去采访,有人开玩笑说:搞新闻时间长了,我们记者都快成"熟练工"了。虽是玩笑话,却令人深思。如果记者只满足于把手上的材料,按"程序"简单地拼装打磨一下,就当作新闻成品交差了事,事前不积累,事后不琢磨,胸中无大局,那这篇稿件多半成不了"气候"。一个有追求的记者,不会这样写新闻。优秀记者的作品,尤其是代表作品,从中可以让人看到其思想的深度。  相似文献   

18.
下午,我去一家银行取钱急用,等我心急火燎地赶到银行门口时,却看到奇怪的一幕,自动取款机前排起了长龙。我慌忙跑到银行营业厅,奇怪营业室里静悄悄的,一个人也没有,我心里想,那些人真傻,怎么不到柜台上取钱呢?我掏出储蓄卡递给营业员,说取点钱,营业员说:“先生您取多少钱?”我说:“取3000元。”  相似文献   

19.
有机会漫步在牛津大学林荫小道上的中国学者,大概都会乐意想起另外一个中国学者的名字来。有了他的身影,客居牛津的中国学者总会额外地平添一份爽气。   他叫钱钟书,一座高山仰止的文化昆仑。   钱先生 1935年考取英庚款留学牛津,并在此获得“ B.Litt”学位。照直硬译,“ B.Litt”只能译作“文学学士学位”,但在 30年的牛津,要获取这样一个学位必须完成一篇约 6万英文字的学术论文,并通过答辩。其水平约相当于现在的哲学硕士 (M.phil)和哲学博士 (D.PHIL)之间。正是由于今昔之间的这点差异,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介绍钱钟书…  相似文献   

20.
新闻传媒语言采用白话,追求浅显明白,但是过度的“白”,却有平得没劲、淡得没昧之弊;“新闻不能读”之叹并非耸人听闻,足以发人深思。言作为语言体系已经退出历史,但是,言的语言材料还是值得借鉴的.这正如钱钟书先生在《读(拉奥孔)》中所说的.“许多严密周全的思想和哲学系统经不起时间的推排消蚀,在整体上都垮塌了,但是它们的一些个别见解还为后世所采取而未失去时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