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审美空间的本体——“阴阳之道”,获得空间的方式——“饮吸无穷于自我”与“俯仰观照”,时空关系——“以时统空”三方面论述了宗白华的审美空间理论。  相似文献   

2.
“三新”背景下,立足追求理解的UbD理论,通过大单元审美目标的定位——通往“未知境”,审美过程的落实——进入“我在境”,审美评价的展示——融通“外在境”,实现对审美思维“三重境”的探索,以期促成从表层到深层的持续理解的审美思维路径的生成,在理解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建构符合“美”之规律的意义世界与学习空间。  相似文献   

3.
怆思是诗歌中悲剧色调一种,在创作中常以“时间的即时——过去——未来;空间的呈示——闪回——推进;艺术策略的感兴——运象——臻境”为方式,从而达到审美效应的“情感对接——经验掠起——心绪撩拔”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试从空间关系角度着手对现代中国建筑室内设计进行相关的探讨。以建筑文化中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特征为启发点,浅谈作用于这种审美心理下的建筑室内空间的特点,并将其按照多样、开放、关联、功用的原则分类说明,从而引出自己的新观点——“多义的柔空间”概念。分析总结了“多义的柔空间”的几种古为今用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少林武术“非遗”美学的生存现状,对少林武术审美空间的拓展问题展开系统思考。研究认为,生活节奏的加快、传播方式的保守、体育美学的规训及审美认知的偏差是造成少林武术审美空间萎缩的现实原因,新时代背景下少林武术审美空间拓展的具体策略有挖掘少林武术“慢哲学”的审美空间,创新少林武术“讲故事”的叙事方式,建构少林武术“美哲学”的话语体系及形成“具象化”的审美空间。研究旨在为加强少林武术的保护及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美学方面的智慧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杨亦军教授的新著《阿凡提“话语”空间的自然一生态和历史—文化视域》从跨民族、跨学科和跨文化角度对西域文化符号——阿凡提进行了“话语”空间的四重构建:生命话语、社会话语、审美话语和宗教话语,疏通了阿凡提话语背后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脉络,在理论的高度上构建了阿凡提“话语”研究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7.
《庄子》中开拓了一系列富于审美意蕴的存在空间,以探讨“人”境为核心,拓展出对“道”境、“天”境的审美构想。三重空间构成一个内在联系的系统,成为庄子美学中极重要的一方审美之域。对此空间系统的美学阐释是理解庄子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雏度。  相似文献   

8.
心物感应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主要揭示了创作主体——“心”与创作客体——“物”之紧密联系。心物感应论主要表现出审美主体“我”与审美客体“物”之间相互融汇交流,互相赠答,彼此互渗,并最终达到物我同化的审美高度。  相似文献   

9.
“不成功的语文课堂各有各的缺憾;成功的语文教学,则有一个相同的特征——让“美”流溢课堂空间”。教师与学生共同沉醉于审美体验,形成知识与能力的探究过程,得到情感和态度的熏染,是评价一节  相似文献   

10.
庄子对“有情有信,无为无形”之“大美”——“道”的倡导,为艺术创作与审美提供了理论借鉴;庄子所描绘的“无声胜有声”的审美境界,恰恰符合了艺术审美特征;庄子总结的音乐艺术审美从“有声”而入“无声”、从“实境”而入“虚境”的渐进过程,提示了艺术审美的普遍规律,形成了独特的“有无相生”的审美理论。庄子关于“有”与“无”的辩证论述,昭示了其“有无相生”的审美辩证法思想,对中国艺术审美影响久远。  相似文献   

11.
语文审美式教学过程是构建“形——神——写——说”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也就是学生接受“理解——语言——表达”的过程。语文审美式教学基本流程的三环节是:心灵激发,潜入文本;心灵远游,深入感悟;心灵释放,自由表达。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要向纵深发展,需要对课堂进行深刻变革,转变育人方式,在道德、认知、体验、审美和实践方面通过课堂时空达成融合,形成新时代语文课堂的新形态。通过一节课的探索,可以从五个方面打造语文课堂新形态:“场”——和谐共振的时空形态;“通”——“五育”融会的人文形态;“辨”——深刻思辨的思维形态;“拓”——触类旁通的认知形态;“美”——灵动创造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3.
文学的文化——阐释学批评,意在从“文化——阐释学——文学”的三维空间中构建作为审美情感表达的文本系统.在这个立体的精神空间中,文学以一种开放的姿态面对文化的世界和阐释者;文化是这个空间中的“整合阀”,它制约并内渗到文学的文本系统和阐释者的批评系统中.文化为阐释提供不可或缺的“阐释视野”,阐释在此基础上才得以发生。在这个动态的综合的结构中,单一文学的、文化学的或阐释学的视角都会因自身的局限而不能真正、全面、深入地把握文学的特性。在宏观的、整体地批评强调文化、文学、阐释学的独特性的同时,使批评在综合中获得了一种“全息”的广视角.这种批评并没有取消文学的审美情感性,它是在更深更广意义上对文学特性的肯定.  相似文献   

14.
凌鹰的新乡土散文所呈现的世界分为“土性乡土”、“文化乡土”和“神性乡土”,可以称之为其新乡土散文的“三重世界”。这“三重世界”其实也是凌鹰新乡土散文的审美视界,或者说审美维度。凌鹰就是以这种审美视界,去审视他的乡土,最终完成他对自己乡土世界的构建。他沿着“自然世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一路探寻,从自然地理的“晓塘冲”出发,穿过人文地理的“晓塘冲”,最后又回到以“晓塘冲”为核心的精神家园——诗画潇湘,从而建构起自己特有的心灵栖息之地。  相似文献   

15.
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论断不仅是对艺术创作规律的揭示,而且包含着闪光的美学思想。这三个阶段已经蕴含了“审美意象”的生成问题,艺术上的“胸中之竹”和美学上的“审美意象”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绝句创作艺术的角度,论析了绝句诗歌画面中因审美视点的不同及移变,在诗歌画面的空间展示及诗歌意境的铸造上的独到之处。概括出“平远眺视”、“旋回游视”、“俯身悬视”三种主要的视觉审美方式,揭示出在此不同视点观照方式中所蕴含着的中国古代诗人传统的审美空间意识和艺术精神,为另辟角度,进一步剖析、体味“诗中有画”的艺术审美境界作了一定的探究。  相似文献   

17.
:“文人画”作为一种绘画艺术形式 ,或者一种绘画美学思想 ,自宋代以后在中国传统画坛一直操执牛耳 ,充当盟主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价值取向 ,本文通过从审美创造和艺术风格入手的“逸”到转变和扩展为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层面的“逸”的分析 ,着重阐述了“文人画”审美价值取向的主调——“逸格”境层的创构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8.
艺术审美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王军关键词:艺术审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一、艺术审美教育是塑造新人的全面教育马克思认为:“生产完整的人”是人类总体文明既人类创造的总“财富”的一部分,总体文明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对立统一,而总体的人——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日子》是陈忠实在2001年5月的蒋村完成的有关草根群体的生存状况的短篇小说,我把它解读为一个多重隐喻构成的文本。首先我们进入最外围的一层——审美意义上的——“日子”与“人”互为隐喻构成的独特空间。小说叙述了滋水河边一对刨挖沙石的夫妇快乐、忧伤、知足、平淡、无望的日子。“日子”本意就是日期、时间,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地流逝着,虽然日子流逝的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汉语言结构——文章构建——审美情感”的机理,构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不断运动发展的审美体系。它是一个反映阅读教学本质,揭示阅读教学规律,体现阅读教学的审美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