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文字的传播使用是各民族相互往来的必然结果,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直接例证。论文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言文字在西域的传播使用”为问题展开研究,通过梳理历史史料,运用语言学和历史学的相关理论,从中央对西域的治理、政治和亲、屯田活动、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以及汉语学习、语言借用、民汉翻译等方面,梳理出汉语言文字在西域传播使用的脉络;接着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和传播效果五个方面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言文字在西域的传播使用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中原中央政权对西域的治理力量有所减弱,但是汉语言文字在西域的官方地位却一直保持不变,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层面对西域的影响依然卓有成效,促进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不断发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据《史记》记载,西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向汉武帝禀报,大夏距汉朝约一万多里,在西南方,身毒在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郡出产的物品,说明蜀郡距身毒不远,并且在蜀郡和身毒之间存在着一条道路,从这条道路出使西域,应该是最近最安全的一条路线。  相似文献   

3.
对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来说,《哀牢传》也是一篇很重要的民族学文献。哀牢归汉的根本动机可能是为了借助汉朝政府的赏赐与封号强化哀牢人的民族认同,保持哀牢民族的继续生存与发展。从民族交往需要来看,民族统一需要对异民族进行田野调查。哀牢民族的民族认同与汉朝政府的民族统一在民族学的沟通手段上形成了一种历史契合,因此,民族志也就必然会成为解决民族统一的最佳沟通手段。《哀牢传》的诞生就是民族交往历史耦合的需要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4.
谚语是存在于各种语言中的、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意味深长的艺术语句。它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富有极其长久而旺盛的生命力。谚语大都反映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显示了其杰出的智慧和才华,蕴涵着各民族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契丹族建立的辽朝灭亡后,作为统治民族的契丹族并未消失,他们散落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和西域各地.1253年,忽必烈南征,有大量的契丹士兵加入军中,他们随军进入云南,落籍云南,主要分布于滇西地区,随着历史的变迁最终融合于各民族之中.  相似文献   

6.
臧明艳 《阅读》2023,(83):14-15
<正>东汉末年分三国(220年—280年,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在这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中,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同时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曹操就是其中之一。一起来读他的《观沧海》。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他是东汉末年的权臣,也是曹魏政权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7.
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内部格局 ,也是中华各民族的根本关系。我们要从这种关系来理解各民族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深层意义 ,同时 ,因为哲学是民族文化的核心 ,当我们深入研究和提示了各民族哲学思想的多元一体关系 ,也才能深层地、核心地认识各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关系。  相似文献   

8.
北魏前期,在西北继承历代王朝传统战略,放眼于对西域的经营,并且将此战略与进攻河西走廊的部署与减轻蠕蠕边患的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地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强化与西域诸国的贡使往来,使北魏与西域诸国的关系得到诸国的承认,从而客观上形成政治、军事合围河西北凉政权的目的;二是对处于丝路中段除西域诸国之外的其他民族的蠕蠕、吐谷浑、高车、(口厌)哒等势力起到强有力的制约,以减轻西北边患的压力。北魏实施武力经营西域.把西北战略推到了顶峰,表明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方略。  相似文献   

9.
二千二百年前由汉武帝的臣下张骞所开辟的“丝绸之路”对于沟通中原汉族和西域少数民族的政治、军事、经济、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对于中华古代体育的形成发展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表明中华民族的古代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发展完成的,中华古代体育也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晶。  相似文献   

10.
甘肃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处黄河上游,东临陕西,南接四川、青海,西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与内蒙古自治区、装古人民共和国交界,东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相连,境内有汉、回、藏、东乡、蒙古、保安、裕固、撒拉,哈萨克、满、维吾尔等民族.历史悠久,早在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活,距今三千年前,周朝的祖先在陇东的泾河和中部渭河流域,创造了我国最早的农业,成为黄河流域灿烂文化历史的开端.汉、唐以来,甘肃就成了中西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孔道,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唐玄装西去印度取经,却取道甘肃,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省内密布着新石器时代仰韶彩陶文化遗址,有成千上万的古墓群,西有中外著名的艺术宝库敦煌  相似文献   

11.
燕地宦官中行说投降匈奴后,在与汉朝的交往中,不仅积极维护匈奴利益,还展现了他对匈奴习俗的认同与尊崇。中行说的行为并非完全出于对政治利益的迎合,其背后隐藏着燕代地区胡汉互动与民族交融的内涵。经考证发现,汉朝中不少习胡事者与燕代地域之间存在联系,燕代地区在西汉前期正处于匈奴势力的影响之下。该地区在经济形态上以畜牧为主,胡汉之间的互动较为频繁,汉人因政治变动时常亡入匈奴,胡将、胡骑也存在于燕代地方政权中。在此地域背景之下,燕代地区的社会风貌呈现出异于内地的情形,胡汉之间并不存在强烈的民族隔阂,燕代之人也随着政治变化与个人需要来选择入匈或入汉。  相似文献   

12.
西南是中国民族文化多样性最典型的区域之一 ,各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宝贵的生态智慧。对西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研究 ,不仅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也能够为西南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历史参照。在大力实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 ,倡导各民族和睦相处、与自然和谐共生价值取向的今天 ,西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观无疑给现代社会提供富有启示意义的独到智慧。在西南地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 ,只有坚持把科学发展理念与各民族传统生态智慧相结合 ,才能形成各民族相互尊重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 ,真正实现民族团结 ,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 ,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3.
十六国时期,于朔方地区建立大夏政权的铁弗匈奴,在逐渐南进、势力不断扩大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极为矛盾的心理状态。一方面,民族意识及民族自豪感增强,将冒姓汉朝宗室的“刘”姓改为胡族特征非常明显的“赫连”氏,刻意强调和凸显其民族特征;另一方面,面对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又表现出一种极度自卑的心理,由此导致了一些政策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14.
永徽显庆之际,高祖、太宗日常行政效仿“汉朝故事”的做法得以赓续。高宗利用“汉朝故事”为政治依据,执意更立武氏为皇后,废黜太子李忠,又一并清除了长孙无忌等辅政大臣,在此过程中皇权得以加强,皇帝威权得以树立,此后高宗行用的“汉朝故事”便较少关涉重大的政治事件。武则天统治时期“汉朝故事”同样被重视,但对政局的影响力有限,远不及唐初之时。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中,不少作家为了进一步融合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重塑民族形象和重振民族文学而做出努力。寻根文学就是其杰出的代表产物之一。它涵盖了反思型寻根文学、乡恋型寻根文学、互补型寻根文学以及地域文化型寻根文学。寻根文学不仅摆脱了政治的束缚,重新回归到文学本位上来,而且促进了文学创新和变革。发掘民族文化中深层次的内涵以及要处分利用好民族文化资源成为了寻根文学的本土归向。同时,寻根文学也存在着不足。  相似文献   

16.
英雄神话是神话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英雄神话多是各民族崛起时期的产物.各民族的神话都有着激动人心的英雄故事,表达了人们呼唤完美品质和才能的愿望,这些带有鲜明民族烙印的传世英雄,因为神话的文学源头性质深深地影响了各国后世英雄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7.
饮食是汉墓壁画中最为常见的题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朝人的生活状态. 我国目前出土了大量的汉墓壁画,如河南密县打虎亭汉画像石墓、山东诸城前凉台村汉画像石墓、四川新都汉画像砖等,都有大量的"庖厨图""歌舞宴饮图"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汉朝的饮食场景. 虽然画像缺乏空间感,但的确真实地对汉朝饮食文化进行了记录.  相似文献   

18.
井上靖的"西域小说"用苍凉、浓重的的笔墨和独特的创作手法把中国的西域历史文化呈现在读者面前。短篇小说《异域人》虽然只有几千字,但是简单的故事情节却包含着井上靖的西域梦想和西域情结,一方面体现出井上靖对西域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井上靖对班超的崇敬之情,把作者的孤独和班超的孤独融为一体,在班超的故事中实现自己的西域梦想。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处于反帝反封建的关键时刻,重建民族精神刻不容缓。强烈的民族情绪促使作家们对民族历史传统的研究产生浓厚兴趣,力图从文学艺术上去理解和反映民族历史的命运。历史剧因时而空前盛行,文坛上涌现出了大批史剧家,郭沫若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郭沫若以历史剧来表现急剧变化着的时代,通过极力宣扬古代人民的优秀传统、民族精神、民族气节,祈望在抗战中重建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0.
隋朝时期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文帝时西域与中原王朝的依属关系并未中断。炀帝即位后,开始采取各种措施经营西域,使中原与西域之间的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西域诸国的“方物”大量传入中原,西域乐舞、绘画艺术在中原广为传播;同时,中原的华夏文化亦对西域文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进而为唐代前期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