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创新,这是时代的潮流。不创新,社会就不能发展,时代就不能前进。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创新,上至安邦定国,下到日常生活,创新囊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那么,究竟什么是创新?苑玉成教授主持撰写的《创新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1)把“创新”界定为:“凡是在已知信息的基础上,经过思考活动或者实施行为能产生有价值的新成果的活动就叫创新。”这就突破了熊彼特的经济创新学的界限。该书由此展开,拓宽了创新学的研究范围,提出了“观念成果”和“再造成果”两个核心概念。这两个概念的提出对构建创新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概念,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纳入其内。这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关于如何构建这一理论体系.此前曾有学者提出“要围绕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四个问题展开”,但仍觉不完整。只有将“如何检验社会主义”的内容作为一个基本部分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才更合乎这一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和本来面目。这不仅是理论体系完善的内在要求,更是现实实践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3.
是阅读客体,还是阅读中介?──《阅读学原理》“三体”框架质疑权曙明,顾菊生曾祥芹、韩雪屏主编的“阅读学丛书”五种(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版),终于填补了中国阅读学的一项空白。其中第一种《阅读学原理》更以理论体系的新颖和完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正...  相似文献   

4.
本认为,就影响《心雕龙》的传统化诸观念来看,“圣”的观念是较为重要的观念之一。“圣”的观念对《心雕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心雕龙》建构起了“圣人-圣王-士”三位一体的学思想体系,这一学思想体系贯穿于《心雕龙》的学起源、学发展、学创作观念中,成为《心雕龙》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5.
作为当代“史记学”的开山之作,张新科先生的专著《史记学概论》的问世。标志着“史记学”的真正建立.顺应了《史记》研究的现实需要,填补了一个学术空白。其主要价值包括:体现了对《史记》和司马迁正确的认识态度;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史记学”体系,为“史记学”确定了适当的学术坐标;对“史记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综合和梳理:从本质论和方法论入手.明确了“史记学”在新时期的研究任务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在这激动人心的创新时代,一套创新系列教材的出现正当其时。西北工业大学出版、崔义中教授主编、李辉副教授策划的“三创”教材为创新教育在大学的开展,在创新理论建设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由《创意学教程》、《创造学教程》、《创业学教程》构成的创新系列教材备受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7.
“语词分立说”的提出,对汉语语言学研究具有重大的影响:首先理清了多年来在语言学中模糊的术语概念,有利于分别建立汉语“语”、“词”研究的科学理论体系。其次建立了一门与《汉语词汇学》平行的新学科——《汉语语汇学》,使这门新学科走进高校课堂,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又能指导语词类辞书编纂。  相似文献   

8.
“高尔基学”在俄罗斯文艺学研究领域长期以来都是一门“显学”。中国的高尔基学也经历了百年的漫长历程,大致形成四个阶段,陈寿朋先生的高尔基研究隶属于第四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由《高尔基美思想论稿》、《高尔基创作论稿》和《高尔基晚节及其他》三部著作构建了陈寿朋先生研究高尔基的理论体系。陈寿朋先生持论公允、资料翔实的论著为中国高尔基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9.
语符学是语言学史上最重要理论之一,长期以来国内忽视了这一理论的研究。在新世纪里,《语符学语言模型研究》作为国内第一部系统探索哥本哈根学派语符学理论体系的专著,让国内语言学界对这一现代语言学史上的重要学派的学说有了进一步认识。《语符学语言模型研究》提出的理论体系也为我们探求其他语言学理论提供了有益参照。  相似文献   

10.
蔡澄清,1954年毕业于安庆师范学校,在芜湖一中任教至今。长期从事语文教学与科研,并兼任学校管理工作,曾多次担任教改实验,积累了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创立了语文点拨教学法,构建了“点拨———创新”教学模式,建立了“语文能力训练发展‘三部曲’”理论体系。是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和教育改革的探索者。最近,本刊记者就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问题和蔡澄清老师进行了一次讨论,现将主要内容记述如下。记:我从你新近出版的《蔡澄清:点拨教学法》一书的“弟子说师”文章中了解到,你不但自己长期坚持教改实验,而且还带领了校内…  相似文献   

11.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自然美学理论:他崇尚贵在自然的美,同时肯定形式美在自然美中的突出地位,认为一切艺术的美源于自然美。用此自然美学理论重新解读沈从文《边城》,我们发现:《边城》的语言“道”与“物色”兼而有之,自然美的自然性特征和形式美特征相得益彰;“情以物兴,物以情观”,《边城》的语言美、爱情美和风情美根源于湘西世界的自然美和人性美。  相似文献   

12.
论“教学的创造”——与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教授的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部佐藤学教授,系教育学博士,长期专攻课程论、教师学。著有《美国课程改造史》、《教育方法学》、《教学研究入门》、《课程论评》、《教师这一难题———走向反思性实践》、《设计教育改革》等等。笔者同他有20多年的交往。本文归纳了新近几次我们交谈的内容。教学范式的转换钟启泉:日本文部省借助1989年《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着力倡导“新学力观”,似乎有种种的说法。您是怎么理解的?佐藤学:可以说这是一种打破“应试学力”———偏重“知识、理解”的死记硬背、在试卷上写出所记忆的“正答”———的学…  相似文献   

13.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必由之路。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在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手段方面进行探索和改进,提出: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体现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创新课堂互动模式,“讲、演、辩”结合,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结合,理论在实践中体现;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实现教学转变。  相似文献   

14.
陈旭兴 《江苏教育》2023,(35):16-19
为探索儿童问学课堂中促进学生思维进阶的路径,特以特级教师潘文彬老师执教的《绿》一课为研究对象,探索儿童问学课堂中如何以“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如何用”这“四问”来驱动儿童思维不断进阶,实现儿童问学课堂对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张丽 《云南教育》2003,(2):11-13
“创新就是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它有三层含义:一是“前所未有”的创新,即发明创造;二是“发展性”创新,即对已知领域有所突破的继承性创新;三是“有所新意”的创新,即对已知事物有新的认识,对探索的问题有新的进展,对进行的工作有新的思路,对开展的活动有新的方法等。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发现”,或有创见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也可称为创新(蒋宗尧:《创新教学引论》)。江泽民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一论断,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为响应当代美学人学化发展的呼唤,补正美学研究中重“史”轻“论”的流弊,胡家祥先生推出了其新《审美学》并在书中构建起了自己的心灵美学理论体系。章从研究视界的转换、心灵结构图式的描绘,审美记的新定及“审美人”的塑造四个方面对《审美学》的理论特质作了解读与评析。  相似文献   

17.
《论语》试诂二则张家英一、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是《论语·学而篇》首章的首句。这一句几乎为人所共知,而对这一句的含义,理解得却并不完全一至。这里的关键是对“学”与“习”二者的认识。《说文·教部》:“学,觉悟也。”《白虎通·辟雍》:“学之为言觉也,以...  相似文献   

18.
清中叶小说创作中出现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炫学现象,并产生了《野叟曝言》、《镜花缘》等以小说炫才之作。炫学现象与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复杂性、特殊性有必然联系,但炫学之风的盛行,却与清中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尤其是学术风气密切相关,也与作者个人的学养和创作心态有直接联系。以小说炫才是一些小说家在《红楼梦》、《儒林外史》这样的巨著出现之后另辟蹊径的一种探索,从形式上来看,可以说是一种创新,但这种探索远离了小说这种文体的特质,从小说艺术史的角度看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19.
近日,笔者有幸拜读了倪丽娟教授主编的《文书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该书用理论篇、写作篇、处理篇三篇构建了一门完整的学科体系,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读完这本书,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文书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所涵盖的所有内容,收益颇多。笔者将倪丽娟教授主编的《文书学》(以下简称倪著)与以往所著《文书学》进行横向比较,总结出“文书学”教材应具备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20.
“实践活动”是《数学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的四大内容标准之一。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在“认识人民币”教学的基础上,编排了“小小商店”教学内容,意在要求开展一次“商场里面学买卖”的数学实践活动。这无论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是对教师教学法的探索都是十分有意义的。笔对这一教学活动进行了实践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