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奇怪的是,中国大陆人的“老大心态”膨胀,动不动就将香港斥之为“文化沙漠”,乃至我几年前提出“香港的大学将把北大清华扫成二流”这么一个简单的事实,也成了大逆不道  相似文献   

2.
王萌 《大观周刊》2011,(41):74-74
随着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基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商品流通扩大、交通发达、国内外汇兑的客观需要,遂诞生了票号。从道光初年的日升昌到光绪年间400多家的票号,中国票号在短短90年的时间里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然而辛亥革命后票号很快便销声匿迹。那么昌盛一时的票号缘何忽然消亡呢?通过对票号的起源、运作模式以及当时的内外部环境的分析,我得出了四点原因:自身体质的固有弊端、个人主义作怪、清政府的金融政策导向、外国银行的冲击。应该说,内外交困使得中国票号就此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3.
张哲 《新闻世界》2014,(4):272-274
2004年,美国学者菲利普·迈耶在《正在消失的报纸》一书中,提出了“报纸消亡论”,这一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报纸受到了巨大冲击,但报纸本身具有无法替代的特点,“报纸的消亡”仅仅只会是形式的转变,未来报纸将与网络媒体进一步融合,同时小众化的纸质媒体依然会存在。  相似文献   

4.
去年年初,北京三里屯奢华购物区的劳力士表店因销量平平而关门大吉。同样,在中央将宴请标准定为“四菜一汤”之后,去年北京高档餐厅的营业额与前年同比下降了35%。发生在北京的这些突如其来的改变表明,正当中国提倡增加国内消费以刺激经济时,奢侈品市场却因中央提倡厉行节约而受到重创。  相似文献   

5.
奉丽群 《新闻世界》2014,(8):350-351
"报纸消亡论"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由美国学者首先提出,随后引起了多国学者的普遍关注。国内学界对于此论有支持和反对两种态度,但传统报业在新媒体时代必须有所改变则为共识。学者们认为,中国报业的现状虽然也存在着危机,但通过加强深度报道、开发传播渠道、实施多元化经营、培养全媒体人才等措施,仍然可以继续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网络兴起,报纸广告额的下滑,读者的流失,《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等大报停止发行印刷版,这些事实无一不让人们去关注和忧虑报纸的未来。有人认为报纸必将消亡,有人不然。然而,在探讨报纸未来的时候,人们关心的是哪个层面的"报纸"呢?是"纸"的形式,是媒介形式,是报纸产业,还是整个新闻业?  相似文献   

7.
新媒介环境媒介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中,"报纸消亡论"被提出并一度甚嚣尘上。本文以媒介"小生境"理论为视角,结合"碎片化"阅读带来的启示,考量报纸的发展前景,认为报纸符合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且在进化实践中不断吸收新媒介技术能量继续推进报纸"碎片化"阅读,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8.
刘华 《新闻世界》2015,(1):52-53
新媒介环境媒介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中,"报纸消亡论"被提出并一度甚嚣尘上。本文以媒介"小生境"理论为视角,结合"碎片化"阅读带来的启示,考量报纸的发展前景,认为报纸符合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且在进化实践中不断吸收新媒介技术能量继续推进报纸"碎片化"阅读,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报纸未来的忧患意识,西方"报纸消亡论"思潮出现并弥漫开来。本文梳理了"报纸消亡论"的提出及其背景,呈现围绕其展开的种种争论并进而对其进行深入辨析,发现该思潮的出现及其引发的争议皆以网络对报纸的影响作为探讨的关键,且存在过分倚重网络的技术层面的嫌疑。笔者认为,应从技术主义和人本主义相结合的层面,综合性地考虑报纸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声屏世界》2012,(11):51
2005年,菲利普·迈耶在《正在消失的报纸: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中做出了一个大胆预测:如果用一把直尺将图中的线顺势延长,那么到2043年第一季度末,日报的读者也将归于零。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大胆的预测,经过媒体的广泛报道,对世界报业产  相似文献   

11.
他们的自我肯定,会对社会现实或社会前景有较高的认同感,可防止社会出现势力较强的激进人士组织,有利于社会稳定。总之,在一定意义上说,中产阶层的崛起并发展壮大,是社会转型成功的同义语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高科技、网络化的时代,大量信息被电子化、数字化;加之网络搜索引擎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领域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也逐渐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甚至已有人预言了无纸社会的到来。纸质文献的未来究竟会沉沦消亡亦或是持续发展,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3.
《现代声像档案》2005,7(6):57-58
上世纪30年代初期,随着《歌女红牡丹》、《虞美人》、《雨过天青》、《歌场春色》等中国最初一批黑白有声电影的问世,电影歌曲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大导演孙瑜是电影音乐的先行者,被誉为“中国电影音乐的开山鼻祖”。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三联生活周刊>"环保"报道为例,分析在媒介语境下中产阶层"环保"媒介话语的状况与特点,及其话语深处的实质内涵.  相似文献   

15.
对报纸是否会消亡的争论似乎从未停止过,"报纸消亡论"的理论研究也陷入了困境。继续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需要拨开讨论一种新闻媒介存亡的表面现象,把目光投向人类生态与生存环境这一深层问题。本文从生态批评视野入手,借鉴西方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对报纸消亡的观点进行新的理论阐释和深入分析,试图为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考方向和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16.
“小而全,大而全”在图书馆的产生、发展、消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反对“小而全,大而全”的理论和思想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现今的历史条件下,反对“小而全,大而全”没有丝毫的意义。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09年4月起将停出印刷版。每天改用电子邮件发送网络版报纸给读者。这条消息在我国媒体上引来一片关于报纸前途的悲观论调,原有的“报业消亡论”似乎找到了现实佐证,诸如《停止纸质日报出版:一个时代的结束》、《金融危机压垮美国百年老报》、《日报将成奢侈品》的标题见诸报刊和网络。  相似文献   

18.
我们处在一个极剧变化的年代。在这样的年代里,中产阶层的崛起无疑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然而,究竟哪些人算是中产阶层呢?那些年薪十万、有车有房有职业理想、有社会关怀的人?我们在呼唤一个物质上实现中产的阶层尽快出现时,还必须期待他们实现精神上的中产。只有那些具有社会责  相似文献   

19.
袁丽萍 《新闻传播》2010,(2):118-118
本文以南方周末等报刊的视觉形象建设为例,通过文本和比较分析,从新闻组合设计和视觉品牌建设等方面论述了视觉新闻时代对报纸编辑的特殊要求,并论述了视觉新闻在"报纸消亡论"时代的特殊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20.
"报纸消亡论"是近年来在世界报业影响较大的一个假说.2008年11月下旬,笔者与美国著名新闻学者、"报纸消亡论"提出者、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耳(Philip Meyer)就此问题进行了数次沟通,澄清了有关"报纸消亡论"的一些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