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金根 《红领巾》2004,(3):25-29
刘熙载是晚清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其书法批评思想也非常丰富,其中包括法古能变、书如其人、中和可经、不工之工和意法相成.这些书法批评思想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刘熙载是晚清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其书法批评思想也非常丰富 ,其中包括法古能变、书如其人、中和可经、不工之工和意法相成。这些书法批评思想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刘熙载的《书概》是中国清代书法理论著作。《书概》所论方面十分广泛,涉及书法的书体、技法、批评、美学等等,在许多问题上作者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较好地发挥了古人的看法,对后世影响很大。本文从《书概》二百四十六条论述中,选出与刘熙载书法品评有关的加以分析综合,来探究刘熙载的书法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4.
刘熙载的词学批评是晚清词学批评史的重要一环,通过梳理与分析刘熙载在其词学批评当中运用的源流批评、比较批评、摘句批评等方法,可以发现刘熙载认为词源于风骚之体,可与古诗并称。他在比较词人与词作时多立足于共时与历时的联系上,通过类比或者对比的方式,细致、精准地把握词人、词作独具特点的审美特色。刘熙载的摘句批评多是借文本表达自身的词学审美理想以及词的独特审美特质,以此来呈现自己内心的词学审美范式。这些批评方法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以交叉互见的方式,多维度、立体化地为我们展示了词这一文学体裁的生成发展流变史。  相似文献   

5.
在清代后期社会巨变的大背景下,刘熙载回归程朱理学,希望通过重塑形象以激发其活力;他放弃了“作文害道”“严防夷夏”等极端理念,将朱熹“道与文同一”思想作为核心;同时,他又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以应对时代新状况。上述三方面思想并存于他的诗文书画评论。刘熙载《左传》文章批评的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背景,无门户之见,去芜存菁。他主要从理学视野、文章经典、叙事技法三个角度展开相关评论,其核心是“道”与“文”、“元气”与“尚礼”、“意法”与“运化”三组概念。刘熙载希望通过自己的著述及上海龙门书院教育活动改变现状,他推崇《左传》也是这一系列行动的组成部分。然而时移势易,社会状况并没有因为他的努力而发生改变。但是,他的精当总结为《左传》古典文章批评画上圆满句号。  相似文献   

6.
刘熙载被视为中国传统美学的终结和集大成,而王国维则被视为中国近代美学的奠基人,二人的美学理论显然有着明显的差异。笔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美学方法论的不同。刘熙载采用的仍然是传统印象式美学方法,创新较少;王国维则借鉴了康德、叔本华等人的理论对传统美学方法进行了改造,创造了一套全新的美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下书法批评活动对书法文本的忽视,审查了现有书法批评方法的得失,提出了文本细读的应对策略,并且主张只有在书法的审美静观中才具备文本细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刘熙载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学者、文艺理论家和书法家,平生不喜为宦、不喜交游,惟以著书教学为己任。就是这样一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书法史上极有影响的人物,迄今惜无年谱问世。本文多方钩稽文献,作此年谱,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9.
刘熙载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学者、文艺理论家和书法家。平生不喜为宦、不喜交游。惟以著书教学为己任。就是这样一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书法史上极有影响的人物,迄今惜无年谱问世。本文多方钩稽文献,作此年谱,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0.
刘熙载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学者、文艺理论家和书法家,平生不喜为宦、不喜交游,惟以著书教学为己任。就是这样一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书法史上极有影响的人物,迄今惜无年谱问世。本文多方钩稽文献,作此年谱,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1.
词本艳科,在中国的文学道统里,要中心化就得将情感雅化。于是禀性与企图之间衍生了进退抉择——情的取向是雅?是郑?还是什么?情与志、情与声、情与景的地位如何考量?词学家们络绎相继,企图作答,其中就有刘熙裁和王国维。  相似文献   

12.
刘熙载的散文理论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特质论”,探讨散文的内实;二是“创作论”,这是其文论的重点,论述散文的写作;三是“品评论”,阐明散文的批评。刘氏“文论”为中国散文理论体系的当代建构提供了借镜。尤其是其中主“情”尚“意”、讲“法”论“辞”、追求“雄而逸”之美等凸出汉语散文特征的论述,更是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3.
刘熙载在研究楚辞源流时,主要探讨了楚辞对《诗经》和古乐章的继承,对后世之诗和后世之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艺本质是文艺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对此,晚清学者刘熙栽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他强调以经世致用作为文艺评论的标准,重视文艺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特性,坚持文艺关注民生疾苦,充分发挥文艺的社会功能。这方面,他继承和发扬了前贤文艺理论的优良传统,又提出了自己的精辟见解。  相似文献   

15.
刘熙载,晚清知名文论家,较为人熟知并多次谈及的是其作为一代大儒的一面,但仔细翻检相关史料及其诗词文集,可知儒家思想只是其恪守的根基,同时他又表现出道家的“隐者情怀”和“嗜好佛禅”的另一面,可以说,在晚清儒道佛交融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刘熙载走出了一条比较圆通的思想道路,勾画出一个完整的圆通人格。  相似文献   

16.
刘熙载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最后一位思想家,他在理论上完成了对很多古典美学范畴的总结,对物我关系的论述就是其中的一例。刘熙载不仅论及物我关系的动态变化过程,而且还论及审美距离以及物我相入的生气源泉。  相似文献   

17.
探讨思想政治工作中采用批评方法的五种技巧,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刘熙载的书法美学思想可谓中国古典书法美学的总结。本文拈出“观物”与“观我”、“对待”与“旁通”、“物一无文”与“物无一则无文”三对范畴,对其关于书艺之本质论、发展论和章法论的审美理想作了简要考察,认为“辩证”是刘熙载书艺思想最突出的表征,而且刘氏对艺术创作中一系列矛盾关系的辨证本性的探讨,较其前人更为自觉、深刻和全面。本文同时指出,刘熙载关于书艺的理想境界是“中和”,而“中和”也是其辩证思想的最终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刘熙载在理论上格外重视辞赋创作主体的活动,从赋家的创作心理、创作过程到赋家自身的人格修养和魅力,都有独到的论述。对人品的重视折射出刘熙载儒家功利性的文艺观。  相似文献   

20.
苏轼“书如其人”观的确立,与其贬居黄州时的际遇与心态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本对“书如其人”观的历史渊源,苏轼“书如其人”观的形成原因、化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进行考察,并揭示了“书如其人”观在当代社会政治、化、教育及艺术创作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