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0年代以来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际间政治经济竞争的加剧 ,世界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国际科学教育界发生了重大变革。“科学、技术与社会”( STS)教育是近年来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 ,已成为当今国际理科教学改革的潮流和热点。STS教育思想自 80年代末、90年代初介绍到我国以来 ,已逐步为人们所接受。 STS教育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价值。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从应试教育模式转到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轨道上来 ,把课本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 ,以加强化学…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的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信息化的时代,在和平年代里,国际竞争也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在“科教兴国”的策略指引下,科学教育已成为我国学校各学科教育的主要任务。因此中学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其中包括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素养以及环境意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知识和信息爆炸式地膨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科学和技术从未象现在这样突出地显示出它们的威力和潜在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必将引起教育革命.教育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也就是教育不断现代化的过程.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育活动适应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客观需要在“硬件”和“软件”同时不断变革、创新和完善的过程.因此,教育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是科学和技术的高速发展.其因果链是:科技高速发展 学会生存 学习化社会,终生教育 自我教育 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4.
世界正进入用机器帮助人进行精神生产的时代。其特征是“知识经济已见端倪”。这种社会转型要求教育的思想、观念、途径与方法进行重大的甚至根本的改革。教育科学正在新的、强烈的社会需要下积极地介入实践。为此,探讨新时期教育科学地位的变化,对进一步发展教育科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科研从探寻过去教育的规律走向构筑新的教育理想新时期教育科学的任务之一,是促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教育学是人学。当现代社会需要培养一代新人的时候,必须规定所需的人性的基本范畴。这就不可避免地会要摆脱原有的教育框架。尽管教育科学从它…  相似文献   

5.
一百多万年前,从类人猿首次使用石块,工具就开始被制造和使用,自那以后,人类不断地生产出越来越复杂的工具,来满足人类生产活动的需要,从而也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朝着一个又一个新的时代发展。直到本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诞生,最终导致人类社会再度掀起了一次时代变革浪潮,人类社会迎来一个更加崭新的“信息时代”。  相似文献   

6.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高校教育模式多元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教育模式与社会经济时代紧密相联,农业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通才模式”,工业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专才模式”,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模式将是“复合型人才模式”和模式多元化。教育模式的变迁受服务社会和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内在矛盾所决定,通才模式——专才模式——复合型模式、模式多元化,是一个自身扬弃过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将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教育模式是一和多的统一。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高校培养“复合型”和多层次多类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曾指出:“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在听取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后指出:“不打这一仗,生产力无法提高。”80年代,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指导意义。探讨教育的科技功能,有助于充分发挥教育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一、教育的科技功能的产生和发展教育产生于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进步而发展。归结到一句话,就是教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  相似文献   

8.
从上世纪末江泽民总书记反复强调“创新”到本世纪初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教育全球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水平的高低、创新能力的强弱、创新人才的多寡,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和决定性因素。可见,在实践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化学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创新教育上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9.
目前 ,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涵 ,作为时代的新概念、新思想、新潮流 ,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一、素质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在我国 ,素质教育是于 80年代末、90年代初 ,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 ,为提高全民族素质而提出来的。 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 ,必须大力加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全面转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由此可见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言的 ,并且是直接针对…  相似文献   

10.
数字资本主义批判科学地诊断了虚拟化时代人之生存危机的具体形态与解放路径。克里斯蒂安·福克斯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引下,从政治经济学维度关照现代人的生存境遇;从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维度关注现代人的生活状态;从马克思社会批判维度关怀现代人的精神出路。通过对劳动——权力——意识形态逻辑进行“净化与澄清”,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条进路拨开了数字现代性的迷雾,揭露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依然不断生产着“单向度的人”,是“总体性异化”和“病态与不健全”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自60年代“新数运动”失败、70年代“回到基础”之后,美国的数学教育经历了一个相对沉寂的时期。直到80年代后期,改革的浪头又日高,其重要标志是1989年发表的全国性报告《人人来算——关于数学教育的未来》(以下简称报告),其中对所谓“回到基础”提出异议,说它“若走向极端,将使孩子失去学习那些成人之后需要知道的数学的机会”,“当技术使各行各业都‘数学化’,且数学已渗透到社会每一角落时,自傲的美国却在容忍数学教育的低水平,所  相似文献   

12.
从80年代开始,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为了适应科技迅速发展这一形势的需要,相继开展了“科学一技术一社会”三位一体的STS教育,旨在通过学生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确立一个正确地指导科学技术应用的价值观念.例如,美国16条有关教育目标的陈述中就有“让学生了解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关干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等.当前,我国教育正面临巾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时期,党中央着眼于下个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作为理科教育的重要组…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呈现出全球化、知识化的趋势,知识已成为经济的直接驱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江泽民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宣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已开始出现。由于知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人们将把教育和科技的投资看成最重要的战略性投资,终身学习将成为时代的潮流。为此,必须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一、关于知识经济理论从历史发展来看,知识与经济的关系,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7世纪,培根提出“知识就…  相似文献   

14.
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是教育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教育总方向的体现。30年代中央苏区提出的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从当时的现实需要出发,规定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50年代初,提出“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50年代末,在教育工作方针中我们提出了“教育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它的基本精是正确的,因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为政治服务必然要为产生这一政治的经济服务。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在理解和贯彻教育工作方针时,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主席在一九九八年六月一日会见“两院”院士时指出:“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的需要,人类将进入一个学习社会。终身教育正是在这种传统教育面临危机、改革方兴未艾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一、终身教育的思想终身教育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形成于欧洲的一种国际教育思潮。这种观点认为,为了使人们能够终身进行学习.要注意培养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综合地整顿和充实社会的各种教育职能,并不断考虑其相互的关联性。具体而言,终身教育的思想有如下几方面的含义:第一,从这一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来讲,它是充分地考虑到了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高速度,认为“谁都不能再希望在自己的青年时代就形成足够其一生享用的原始知识  相似文献   

16.
科学教育应给予中学生什么科学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科学素养国际教育运动的兴起国际上对科学素养的研究从 2 0世纪 70年代就开始了 .“科学素养”成了美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中心概念 .在美国 ,像历次科学教育改革一样 ,科学教育运动的兴起源于学校科学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如学生科学业成绩下降、伴随而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经济优势的相对丧失等 .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和教育界的关注 .1982年 10月 ,《纽约时报》发表题为“Sputnik号卫星再现 :科学和数学又有麻烦”的文章 ,便是一个开端 .1983年美国教育优异委员会出版的《国家在危险中》宣称 :美国的教育未能满足国家的需要 ,致使美国…  相似文献   

17.
1.学习化社会的需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类已步入“学习化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指出:“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因此,学会学习应当成为教育机构和每个现代人致力追求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8.
刘寿华 《江苏高教》1993,(2):68-69,65
20世纪的科学已转向“饱和增长”的模式。美国科学家D·普赖斯称之为“大科学现象”。由大科学现象所产生的大教育观、大经济观、大生产观、大军事观使现代社会发展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现代教育乃是真正的“大教育”,即包括传统的文化、职业、科学、继续教育在内的全信息、全周期、全身心、全民族的大教育系统。高校图书馆所具有的“教育与信息”两大职能在新的时代下赋予了新的教育内容,即全信息、全方位、全层次的信息文化教育。这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知识和信息爆炸式地膨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科学和技术从未象现在这样突出地显示出它们的威力和潜在力。”①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必将引起教育的革命,教育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也就是教育不断现代化的过程。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育活动适应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客观需要在“硬件”和“软件”同时不断变革、创新和完善的过程。②因此,教育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是科学和技术的高速..、____。L__…,_…  相似文献   

20.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次性学校教育已无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飞速发展的需要。人的一生都无法回避生存与发展的挑战,学习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终身教育应运而生。所谓终身教育是指对一个人的一生都要不断进行教育,从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到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一脉相承。终身教育的思想产生于本世纪60年代的欧洲,现已成为国际上盛行的教育新思潮。全面实施终身教育战略,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有效途径。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