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日报组织“民族地区纪行”采访组,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访活动,是由国家民委和人民日报商定并联合主办的。从1987年4月起,我们将用两年多时间,走访全国55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国家民委对我们的工作,进行了热情的指导;在工作条件上也提供了很多方便。采访活动开始前,国家民委和人民日报还联合邀请参加全国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的部分少数民族代表座谈。全国政协副主席杨静仁为这次活动而出版的专刊题了“报道七千万,面向十亿人”10个  相似文献   

2.
人民日报组织“民族地区纪行”采访组,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访活动,是由国家民委和人民日报商定并联合主办的。从1987年4月起,我们将用两年多时间,走访全国55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国家民委对我们的工作,进行了热情的指导;在工作条件上也提供了很多方便。采访活动开始前,国家民委和人民日报还联合邀请参加全国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的部分少数民族代表座谈。全国政协副主席杨静仁为这次活动而出版的专刊题了“报道七千万,面向十亿人”10个大字。国家民委副主任江宗福也在专刊上撰文,称民族地区纪行采访活动是人民日报的一件大事,也是民族宣传、民族工作的一件大事,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3.
今年4月,笔者与蒋永方合作,在宜城镇采访写作的借助搞活国家大中型企业机遇发展乡镇企业和为引进大中专毕业生解除后顾之忧两篇稿件,先后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采用。同行们称赞我们“抓到了两条大鱼”。细细想来,这次采访写作的成功,得益于采用了“撒开大网抓大鱼”的方法。采访时,我们不是事先带着“框框”,采取“收紧网扣”,搞“对号入座”式的方法,而是采取“放开网扣撒大网”的办法,全面调查,千  相似文献   

4.
笔走悉尼     
本文作者是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悉尼奥运会期间,他带领人民日报报道组赴前方日夜征战,激情洋溢地报道中国体育健儿摘金夺银、为国争光的生动场面.在指挥采访的同时,他为人民日报写《悉尼走笔》21篇,文采斐然,赢得好评.应本刊之约,李仁臣同志写了这篇《笔走悉尼^^》,讲述写这组专栏言论时的所思所想.文中概括的六个方面,对新闻采访与写作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今年的抗洪抢险斗争中,人民日报连续发表评论。从7月7日《众志成城战洪灾》开始,到9月29日《学习抗洪英模 弘扬抗洪精神》止,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人民日报共发表评论36篇(不含“今日谈”、“人民论坛”专栏评论),其中社论2篇,任仲平文章1篇,短评1篇,其余32篇均为评论员文章。尤其是,从8月9日到9月8目,也就是在抗洪抢险斗争最为紧要的时刻,人民日报连续发表评论,每日一篇,有时两篇,篇篇掷地有声。这组评论经过报纸转载,广播电视转播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读  相似文献   

6.
7月上中旬,我随本报国内政治部主任吴昊和青年记者罗盘,到内蒙古边防部队采访。15天行程,印象深刻,收获甚丰。回京数日,《内蒙古边防部队纪事》五篇稿子陆续见报,我们还带来了数篇“计划外项目”。有同志问我此行感想,我说:“还想再去!”边防部队欢迎我们内蒙古边防线4000公里,时间不多,我们只选择了中段比较容易去的两个团。就是这两个团,一些连长、指导员告诉我们,别说是人民日报记者,就是地方小报记者,他们也从没接待过。外面来人对多数连队是极稀罕的事。在那荒无人烟的地方,偶尔有个骑马的牧民路过,大伙儿都抻长了脖子看,希望他能拐  相似文献   

7.
去年七八月间,我和首都9名记者从西宁到拉萨,又从拉萨到亚东,在青藏高原上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采访。青藏之行收获颇丰,我先后在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通讯、特写、消息十余篇,计2万多字。回顾这次采访的实践,使我从中得到一些教益和启示。要有适应环境的本领青藏高原高寒缺氧,是“生命禁区”。自己的身体能否行?我心里直打鼓。但是,我想,既然众多官兵能在青藏高原上扎根生存下来,难道我们连一个月都不敢呆? 有了吃苦和豁出去的准备,  相似文献   

8.
记者采写新闻的手段,当然主要是采访。但仅有此是不够的。首届范长江新闻奖得主郭梅尼,回忆成长的经历时,讲过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她初到中国青年报当记者时,到三门峡工地采访,一个多月和被采访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可谓“深入”到家了,可是写成的稿子寄到编辑部,却被编辑无情地给“枪毙”,而人民日报一老记者来到工地仅一星期,就在人民日报发了好大一块。  相似文献   

9.
去年5月17日,作为人民日报的记者,我和报社的另外一位同仁首次到台湾“驻点采访”,这也是祖国大陆报纸类媒体的记者首次到台湾“驻点采访”,从那个时候开始,祖国的宝岛台湾就开始有了人民日报记者忙碌的身影。光阴荏苒,转眼人民日报记者到台湾“驻点采访”已届周年。尽管这方面的工作还是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但我还是愿意将自己在台湾“驻点采访”的点滴体会谈出来与大家分享。头脑要冷静迫于岛内民众要求改善两岸关系的压力,经过两岸新闻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台湾当局于2000年11月10日宣布开放大陆记者以轮替方式赴台“…  相似文献   

10.
关注、关注、再关注,采访、采访、再采访,修改、修改、再修改。2003年1月2日,《莫让民工流汗又流泪》终于见报了。这篇稿子在河南省引起了很大震动,有关部门看到人民日报刊登的这篇报道后,立即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排查摸底,承诺切实解决民工欠薪问题。报道完成后,我们掩报深思:一篇报道、尤其是“战斗性”很强的报道的成功,决不是偶然的。以《莫让民工流汗又流泪》为例,首先,这篇稿件是人民日报记者部选题、总编室策划后,由河南记者站采写完成,是三方互动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次,记者站明确报道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在江苏淮阴市赵集人民公社采访了一次,写了一篇题为《从实际出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通讯(见三月七日人民日报第二版)。这次采访,使我深刻地体会到:采访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用主观的“框子”硬套。过去,我总认为自己是在农村里长大的,又搞了很多年的农村采访工作,有些事情无需细问,就可以想像得到。因此,在采访的时候,常常以“想当然”的态度,用主观的“框子”,去硬套客观的材料,“框子”以外的材料,就不闻不问了。  相似文献   

12.
《人民日报》4月8日刊登一篇新闻:一名电视记者扛着摄像机到湖南常德市直属单位支农工作会上采访,被主持会议的市长程林义“撵”了出去。程市长对记者说:“新闻报道要改革,要从会议中走出来,多报道事件,少报道会议;多报道群众,少宣传领导。”我为这位市长“撵”记者的行动唱赞歌! 长期以来,我们有些记者就象水中的皮球,整天浮在上面,接不完的请帖,赴不完  相似文献   

13.
三明市委善于运用报纸批评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人民日报记者吴昊在《三明之“明”》这篇报道中(见今年5月31日人民日报)已有论及。我想着重谈一谈我们编辑部如何创造一个开展报纸批评的良好环境的问题。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报纸开展批评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4.
5月25日,中央领导同志对《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论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作批示时指出,《人民日报》作为第一党报,就是要有高人一筹的“绝活”,带头提高办报质量。6月13日,人民日报社社长王晨在《人民日报》创刊55周年座谈会上提出:“大力倡导编辑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转变采访作风,转变文风,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写出更多有思想、有感情、有文采的好作品,努力把人民日报宣传报道提高到新水平。”人民日报记者部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报社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大家认为,报纸的“绝活”建立在全体编采人员个个争出“绝…  相似文献   

15.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我以李白这句诗送李锦参加大别山采访小分队登程。今年5月,新华社组织摄影采访小分队到比较贫困的大别山区采访,探索农村改革摄影报道的新路子。山东分社摄影记者李锦是这个小分队成员之一。我和李锦在山东分社共事多年,对他出征大别山我是很关心的,关心他的生活,更关心他的实践。李锦不负众望。他从大别山传真的第一组照片就不同凡响。6月14日,人民日报头版以“谁到外地卖蚕就罚款”为题,利用了这组照片。以后他陆续从大别山发出的照片,报纸采用也比较好。8月,人民日报采用了12张,其中有3个专栏;8月22日人民日报第三版还刊登了他和杜华举合写的《咱们是大别山农民剧团呀》通讯,并配上他拍的图片。编辑部还为这组图文并茂的报道写了《编余短评》。在这期间,全国许多报纸和刊物也竞相刊载李锦拍摄的照片。一个记者在一个地区拍摄的照片这样被大量采用,引起许多同行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系列报道“踏寻郑和在非洲的足迹”和“非洲寻访郑和遗迹”在《人民日报》及《人民日报》(海外版)分别以12篇和20篇的数量连载,得到海内外读者的普遍肯定和认可。除人民网转发外,国内不少报刊也纷纷转载了这组报道,使之影响进一步扩大。回想起这组  相似文献   

17.
严峻的现实社会,正逼着我们就范,这个“范”,就是实事求是。事物的多面性、复杂性,正把我们的新闻报道赶入社会万花筒。我们新闻界开始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观察社会了。在报纸上出现了许多实事求是分析我国国情的报道,新闻界有个说法,把这类报道叫作“深层报道”。最近,在这些“深层报道”中,有两篇比较引人注目,一篇是新华社记者刘远达、贺晓林写的《从物价看国情》(见6月22日人民日报),另一篇是人民日报记者艾丰写的《社会公平的辩论》,(见人民日报7月11、12日)。这两篇报道的共同点是,讲的都是  相似文献   

18.
通讯《今日“两地书”》在1986年11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后,编辑部收到读者大量来信来电,赞扬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领导的“祖国军队了不起”,赞扬前方将士和军委办公厅机关干部张立同志那种“祖国万事连我心,献计献策为己任”的高尚精神。同时,读者也称赞通讯的写作,要我们介绍经验。我们觉得不好办。但是,想到稿件见报后,认真总结一下经验,还是应该的,这对改进今后报道,提高我们写作水平是有好处的。所以,我们对《今日“两地书”》的报道过程,作了一番回顾。一去年7月,罗同松曾赴老山前线采访。回京后,正在酝酿写一篇通讯。9月,部队新闻干事马文科从云南前线来到北京,给人民日报送来了一大本材料,是有关前线将士与军委办公厅机关干部张立同志讨论  相似文献   

19.
我们是河北日报的三名青年记者。去年4月至8月,我们以徒步为主,深入我省境内太行山区五个地、市,十八个县采访,行程约二千五百公里,发表各种稿件六十余篇,其中有些稿件被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青年报和中央人民广  相似文献   

20.
“激情”,是人们概括牛玉儒精神最常用的字眼。激情,也是对我们采写牛玉儒事迹最贴切的描述。2004年10月27日到11月6日,我们随牛玉儒事迹新闻采访团到内蒙古采访。10天时间,采访近百人;半个月内,写出了4篇通讯、4篇本报评论员文章。第一篇通讯,字数近万。采访中,讲到牛玉儒的魅力,与他共事过的干部说:“跟他干很苦很累,但还是愿意跟着他干。觉得有一股冲劲,能成就一番事业。”实际上,这同样是我们采写牛玉儒事迹的体会:采写他的事迹很苦很累,但还是非常愿意这样干。原因是我们充分理解了这一典型人物,感觉能把这个难得的先进人物写“活”,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