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刊刊登过《找找留学的垃圾根源》一文,文中提到“留学垃圾”产生的根源之一就是家长对于送孩子出国存在误区,本期我们就“留学垃圾”根源的话题,提出问题的一个方面,把由家长造成的误区分析得更加透彻清晰。  相似文献   

2.
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人们陆续从网站上、境外华文报纸上、回国探亲留学生口中得知,在一些华人留学集中的国家,当地人厌恶地称从国内去的小留学生(年龄主要在6岁到16岁)为“垃圾”。这种叫法逐渐被媒体引用,并广为传播。“留学垃圾”多系家长“制造”有人士为此进行初步分析,得出“垃圾”形成的原因主要在国内的家长身上:望子成龙心切,父母拼命挣钱供子女出国,以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的一声炮晌打破了中国人固步自封的梦,幡然醒悟的人们开始到大洋彼岸去追寻梦想。从“师夷长技”的呼喊到“百废待兴”时归国的雀跃,再到新千年人们对于“海归”派的艳羡。但是,随着留学作为产业的兴起,更多低素质的留学生开始出现,并被冠以“留学垃圾”称号,“海归”们在经历了辉煌之后走向了尴尬与迷茫。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出国留学成为舆论与时尚界共同追逐的热门话题,但一些虚假,夸大的信息影响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对留学的意义失去了真正的判断,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加之有些学子出国镀金后,回国时并没有功成名就,于是,出国留学在不懈地业务水平作中竟然从“神秘”变成了“垃圾”。那么,留学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本刊曾在2000年第1期发表了《校园新时尚:去国外上中学?》一文,当时就对中学生留学提出了质疑,《中学生百科》此后一直关注着这个留学海外的特殊群体。转眼两年过去了,各类媒体争相涌现了中学生留学的负面报道,更有人将其中一部分斥之为“留学垃圾”。本刊特约长期居住在英国的凌先生发来了报导。  相似文献   

6.
王兴忠 《现代语文》2005,(11):44-44
《新华词典》上,由“海”组成的词语有108条之多,但没有“海归”一词,而在人才市场上,“海归”却是人们熟知的对海外留学归来的人员的昵称。该昵称被进一步延伸和扩大,又有了如下更多、更具体的昵称。“海待”:留学归来等待工作的人员,常成为留学一族自嘲的语言。“海星”:留学归来的明星。“海鲜”:留学归来受到重用者。“海参”:留学归来的人员,特指没有工作经验者。“海藻”:(海找)留学归来的人员中不断找工作,仍然找不到合适工作的人。“海狮”:留学归来的大师级人物,主要指学术权威。“海草”:指留学归来的人员中,学术学历背景都不高,…  相似文献   

7.
要刊速递     
《天津教育》2008,(7):2-2
“教育家办学”: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谁是下一个“留学垃圾”;聚焦大学生拖欠学费现象;谁将领跑2010年?;千万留守儿童现状堪忧;  相似文献   

8.
三言两语     
《神州学人》2003,(5):28-28
关于“留学”,关于“留学生”,关于“中国留学”,关于“中国留学生”,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依然是人们热衷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三言两语     
关于“留学”,关于“留学生”,关于“中国留学”,关于“中国留学生”,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依然是人们热衷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三言两语     
《神州学人》2003,(7):28-28
关于“留学”,关于“留学生”,关于“中国留学”,关于“中国留学生”,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依然是人们热衷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虽然在《新华词典》上,由“海”组成的108条词语中并没有“海归”一词,但在人才市场上,人们都知道“海归”是对海外留学归来的人员的称呼。该称呼被进一步延伸和扩大,又有了如下更多、更具体的称呼。“海待”:留学归来等待工作的人员,常成为留学一族自嘲的语言。  相似文献   

12.
三言两语     
关于“留学”,关于“留学生”,关于“中国留学”,关于“中国留学生”,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依然是人们热衷的话题。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阅读》2009,(12):10-12
前些年人们对于留学归国人员挂在嘴边的话通常是“海归”“海外留学精英”等等溢美之词;然而近些年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加入到留学大潮,尤其是加上中介推广、海外高校宣传等等一系列的动作,家长们不顾学生的自身情况一股脑地把学生送到海外求学,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留学问题,“海待”“海炒”等词的出现意味着留学海外的光环和前途,已不如前些年人们想象中那样明朗。  相似文献   

14.
三言两语     
《神州学人》2003,(8):17-17
关于“留学”,关于“留学生”,关于“中国留学”,关于“中国留学生”,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依然是人们热衷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三言两语     
《神州学人》2003,(2):35-35
关于“留学”,关于“留学生”,关于“中国留学”,关于“中国留学生”,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依然是人们热衷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王彩方 《班主任》2007,(1):41-42
1.一个令人吃惊的造句一堂语文课后,我在批改当天的语文作业——用“偶然”写一句话。改着改着,我发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句子:“20年后的某一天,我从国外留学回来,偶然间,看见我的老同学陈某正在垃圾桶里捡垃圾吃。”  相似文献   

17.
三言两语     
《神州学人》2003,(9):34-34
关于“留学”,关于“留学生”,关于“中国留学”,关于“中国留学生”,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依然是人们热衷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3月初的北京十分温暖,人们已经嗅到了春天的气息。万众瞩目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便在这初春的暖意中召开了。在我们的两会“搜索引擎”中,“留学”当然是关键词。越来越多的有留学经历的代表或委员参加两会已不鲜见,两会中与留学有关的提案和建议也非凤毛麟角,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留学”都已成为两会中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9.
经济条件并不富裕的张先生最近感到很头疼:前两年送15岁的儿子到德国留学,结果儿子的表现很令他失望,不但与他所要求的“国际型”“复合型”人才相隔十万八千里,而且在德国生活了两年,连德语也没学好,整天不是沉溺于网络游戏,就是和一帮来自中国的“小留学生”吃喝玩乐。为了防止儿子在德国进一步“堕落”,2005年7月初,张先生不得不亲自把儿子接回国内。省吃俭用,花了70余万元人民币送子留学,结果培养出一个“留学垃圾”,这样的结局是张先生始料未及的。两年前,张先生看见周围人纷纷送自己的孩子出国“镀金”,心里盘算:正读高二的儿子张华学…  相似文献   

20.
《留学生》2007,(1)
徐:今天你要跟我们谈的是关于"留学垃圾"的问题。俞:是,我看过你的一篇文章,你不喜欢"留学垃圾"这个词。我看后也有同感。因为,实际上出去的留学生,大部分都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以及在中国受过较良好的教育的人。那为什么出去以后,会出现某种变化呢?学生好像是在外面变得喜欢攀比,甚至出现犯罪行为。某些情况下,不完全是这些孩子本身的原因。徐:对,虽然"留学垃圾"这个词,我和俞老师都不喜欢,但是,留学出国奋斗发生了挫折和失败的现象,确实是存在的。俞老师,请讲讲为什么一种美好的奋斗会有一种不好的后果?俞:其实这来自于中国人对留学的看法。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人们去留学,一般都是大学毕业以后去读研究生。不管有没有奖学金,出去的时候,对自己的生活目标都有明确的想法,并且在国内已经经受了各种各样生活的考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