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年来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强调"举一反三",有人指出这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是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最主要原因。而事实上"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是语文教学的两条腿,但目前语文教学"举三反一"比较薄弱,需要走回归路。从"举一反三"与"举三反一"关系认识和语文教学"举三反一"的重要性出发,本文探讨了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好两者并举来解决语文教学的偏差。  相似文献   

2.
"沉静语文"的倡导者许昌良老师认为,语文应当"沉静"下来。沉静语文之"沉"为积累丰富,稳重厚实,浸润积淀,其乐融融;沉静语文之"静"是指像倾听那花开的声音一样,怡然、恬静、泰若,恍若禅定一般。沉静语文是沉实、沉朴、沉稳、沉淀和沉浸的。他极力呼唤:沉静语文应该是厚基的,  相似文献   

3.
褚晓君 《考试周刊》2011,(83):59-59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正确应用语文的规律。"小学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的广大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是"根"。我们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应用,并在应用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要借鉴外国语文教育的特点。特别是英国"古典语文"、美国"现代语文"、日本"东西方结合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对深化中国语文教育改革都有良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育界对"语文观"的讨论,值得华文教育界关注和借鉴,华文教育有必要回眸"语文观"的纷争;哪些元素构成"语文"的有机系统是讨论华文教育的前提,以往的六种语文观,都提到"语言"这个元素,提取"语言"这个"公因式"以后,剩下的元素还有"文学"、"文字"、"文章"、"文化"、"言语",分析这些元素及其构成的语文系统是讨论语文观的出发点;对华文教育的现象与本质有种种不同看法,华文教育的本质是对外汉语文教育,它与对外汉语、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三足鼎立,成为国际汉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把研究聚焦于"怎么教",忽视了对"教什么"的思考,造成了"非语文与泛语文"现象的普遍存在,导致了课堂虽然热闹,但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提高缓慢,学生学了几年的语文,仍然是"书读不好,文章写不通"。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效率低下,我认为是教学内容选择不当造成的。语文教学内容还没有着落、还稀里糊涂、还有扭曲...  相似文献   

7.
许伟杰 《考试周刊》2011,(11):41-41
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味",即要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的评价的首要标准就是它是否有"语文味",但是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大多走在"语文味"的边缘,在此,我就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与回归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范超 《教育革新》2010,(1):58-58
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尤其是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理解与感悟才是重中之重,《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更强调学生应在"读中促悟,以悟促读"。由此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读"的具体、得体,  相似文献   

9.
沈佩 《考试周刊》2011,(15):29-30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过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语文课堂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生命的活动,心灵的颤动。语文教学要上出语文独有的"语文味"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仅获得"语感",而且获得"美感"和"情感",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0.
赵艺 《考试周刊》2012,(27):40-40
语文生活实践是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语文课外作业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生活事件"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因此,语文课外作业设计得恰当对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方法。张田若先生指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也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是感受语言、培养语感的基本方式。新课程标准下重视朗读训练已经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热点"。语文教学追寻"语文味",朗读是语文细酌如"味"之佳法。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让朗读呈现一个灵动的语文课堂,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了。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从本质上说就是提升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语文学习的终归目的在于"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想象、联想、记忆、分析、归纳、比较、质疑等思维训练。"可见,这种教育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诚然,语文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处处充满着生活气息,生活中也无时无刻不存在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13.
袁振国 《上海教育》2014,(31):62-63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 "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教书的。" "教什么?" "教数学(或者化学、语文,等等)。"教师是教数学(或者化学、语文)吗?不是,教师不是教数学(或者化学、语文),而是教人学数学,教人学化学、学语文,归根结底,教书是教人。  相似文献   

14.
郭趁心 《现代语文》2014,(11):131-132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么,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活水"呢?本人认为,它就是课外阅读。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仅仅满足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学生的心田,让语文学习之花常开。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于漪老师说:"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  相似文献   

15.
刘海军 《宁夏教育》2011,(10):55-56
语文姓语,语文味应是语文课的核心体现。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师生体会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王崧舟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特别深刻。他是这样说的:"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读味、写味、品味,我觉得这是对语文味的一个精要概括。  相似文献   

16.
"语文味儿"是什么?"语文味儿"并不是摸不着、看不见、非常玄乎的东西。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是说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要让学生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运用语言,达到语文素养的形成,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笔者认为现在的语文应该舍去花哨与浮躁,向"语文味儿"更浓处漫溯。  相似文献   

17.
付小明 《考试周刊》2011,(49):47-48
语文教学须以语言为本,这是语文的特性使然,也是语文教学回家的路。在"语言为本"的旗帜下,平面、机械式的语言训练泛滥成灾,致使语文失去固有的情趣、情怀,于是"人文"之声愈呼愈烈,结果却是极"左"滑向极"右"——不少语文课处于游离语言、丢失语文汁味的边缘。  相似文献   

18.
陈雪芹 《考试周刊》2009,(38):67-68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是指语文教学要有"情感,美感,语感"。语文教学能给学生一种"立体的形象",给学生极大的精神享受。这"立体的形象"就是情感、美感、语感完美的和谐与高度的统一。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蕴涵着情感、美感、语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突出这一特点,上出"语文味"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欣赏品评、体验领悟到一种情感、一种美感、一种语感,获得立体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一直以来我国母语教学的生成目标都是不甚明确的。然而,"生成什么样的语言"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也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才导致了语文教学中"非语文"或"泛语文"现象的频频出现。  相似文献   

20.
语文要简简单单教,要教出语文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味"是一种整体美,是语文教学一种特色。教出"语文味"就是要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