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国维的现实的学术历程可分为纯哲学研究和泛哲学研究两个阶段,第二阶段的文学和史学研究是第一阶段纯哲学研究的展开;王国维的学术人生缺少了可能的第三个学术阶段,即新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教育哲学即哲学地思考教育问题,它至少有三种存在形态:一是基于哲学话语的教育哲学;二是基于哲学框架的教育哲学;三是基于哲学思维的教育哲学。其中,基于哲学思维的教育哲学既是一种"溯本式沉思"、"逻辑先在式批判"与"本质直观式反思"的教育哲学,也是一种"命题式创新"的个体教育哲学。判断一种教育话语是否是教育哲学,可以从"问题、论证和结论"三个维度来鉴别。  相似文献   

3.
哲学,首先是一种系统的思维方式;其次,认识哲学思维的精髓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再次,哲学就其实质是一种理解活动。就这三点而言,哲学名著阅读在大学哲学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哲学与哲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陷入困境的原因在于我们以非哲学的方式教授哲学,哲学有自己的特点,哲学的特点就是沉思和分析。哲学本身是一种本体的或形而上学的思;哲学是一种面向前提的思;哲学是一种面向生活世界的思。哲学应体现出对智慧的追求,对人的价值、意义的思考,以及对时代的关注,应引导学生学习哲学的思维方式,进入哲学活动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泛在学习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泛在学习是在泛在计算技术支持下的一种学习形式,它充分体现了关注个体发展,学习的泛在性,技术的普及性、扁平化以及学习个体的主体性和自由的实现。文章从学习、技术、环境、人的发展以及自由等角度对泛在学习进行了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6.
推进中西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交流,首先要把握20世纪以来哲学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和"西方哲学的处境化";进而在中西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会通中,处理好三种趋势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史论关系,以及与世界哲学发展融通的关系;从而在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互补性逻辑中有所突破、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哲学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少哲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哲学分类构想。但他们的构想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一个比较完善的哲学分类体系应遵循视点统一、序列化、结构化、一一对应、整观和适度开放这六条规则.在哲学分类的八种可能视点中,只有关涉领域、考察对象、学科性质、实践目的这四种真正适合于哲学。从关涉领域和考察对象这两种视点出发,基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一个哲学分类体系被建构起来。该体系的一级分类是:形上学一现实哲学一精神哲学。其二级分类是:现实哲学被分为自然哲学—社会哲学—道德哲学(伦理学)—政治哲学—法律哲学—经济哲学等;精神哲学被分为知识—逻辑学—语言哲学—艺术哲学(美学)—宗教哲学—科学哲学—元哲学等。  相似文献   

8.
教师哲学作为一种自我哲学的实现,需要教师个体具有哲学人格,包括:爱阅读;勤实践;善研究;自觉与自立.  相似文献   

9.
哲学的存在方式成为一个必须探讨的问题,而追问“哲学在哪里”即是对哲学存在方式的具体考量。文章首先从三个层面分析了哲学存在于充满哲学个性的哲学家、一定的文化生态和现实生活“之中”;在此基础上,从七个层面上揭示了马克思哲学的个性特质,强调马克思哲学本质上是“生活哲学”;最后指出,研究马克思哲学必须以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哲学个性为前提,以避免误读马克思哲学。  相似文献   

10.
语言学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是一种语言的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哲学的定义从普遍意义上来讲是指人们对生活的基本原则以及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质疑和反思。因此,语言哲学就是以语言为对象,以分析和解释为方法的交叉学科。语言学、哲学、语言哲学三个概念相互独立却又相互联系,本文将从阐述三个概念入手,结合西方语言哲学发展进程,分析语言在西方语言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斗争哲学不是只讲斗争,不讲统一;和谐哲学也不是只讲统一,不讲斗争。关键的区别在于,斗争哲学强调斗争是要达到旧统一体的破裂,实现事物的转化;而和谐哲学虽然也讲斗争,但斗争是为了保持统一体的存在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斗争哲学是强调质变的哲学,是革命党的哲学;而和谐哲学是适应量变的哲学,是执政党的哲学,它强调质的稳定性。1964年爆发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论战,是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的对立,是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在哲学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向来关注生命,现代新儒家尤其重视生命,但是,从生命的角度来注解哲学的尚为罕见。台湾新士林哲学学派代表人物罗光就是用生命来注解中国哲学的,并著有《中国哲学思想史》九卷本。在这部专著里,罗光明确指出他的哲学就是生命哲学,生命哲学将是未来中国哲学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略论主体性哲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80年代开始,主体性哲学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的一股强大的思潮或思想运动。从广义上把主体性哲学理解为以主客关系式的思维方式来把握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的哲学,是以主体视角观照客体世界的变革哲学。主体性哲学的人学意蕴:一方面,它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塑造现代人;另一方面,它充分体现了哲学对人之生存、人之发展深切关注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4.
存在哲学与思辨哲学的理论分野也正是西方现代哲学与近代哲学的本质区别所在。存在哲学否定思辨哲学将人的存在逻辑化和概念化的倾向以及将人归结为理性的思想实体和认识主体的观点,把人的存在视为一个动态的充满矛盾的生成过程,这一生成过程的本质特征是未完成性,它不能为抽象的哲学思辨所把握,而只能为与存在个体相关联的具体思想所关照。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创,后来人继承、丰富和发展的开放性理论,不能用“马克思哲学”取代;是具有丰富内涵和多维视角的科学性理论,不能作简单性称谓;是具有时代特质的当代性理论,不能从属于现代西方哲学。  相似文献   

16.
哲学家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变革形而上学,后现代性哲学只是像黑格尔、马克思等的哲学一样,试图革除以"个人主体性"为基本原则的现代性哲学的肌瘤。然而,人们不可能用非形而上学的东西解释形而上学,后现代性哲学通过解构形而上学来终结形而上学只能是僭望。这就意味着,哲学应该走向后现代性哲学之后。同时,后现代性哲学以经验为根基的出发点,恰恰又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灵魂,因此,马克思哲学具有消解后现代性哲学理论困难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文化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或文化哲学何以可能问题,在文化哲学日且完善之时凸显出来。文化是人在历史积淀中生成的存在方式,是人对生存状态的提升,文化培育了人,哲学则突破了传统哲学的视域,它是以理论形式表达的自我意识,是对人生存模式的反思与重建。哲学和文化是在本质内容上的融合互动,文化是哲学的家园。  相似文献   

18.
A Philosopher in the Classroom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is article picks up on John Elliott's interrelated interests in curriculum an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nd argues for the centrality of philosophy and indeed, philosophising, in action research. It offers a distinction between (i) philosophy of action research, which refers to the ideas rooted in epistemology, ethics and social philosophy which might underlie the idea and practice of action research, and (ii) philosophy in action research, which refers to the ways in which action researchers need to engage more self-consciously with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The two main parts of the article explore these two dimens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more fully and, in the second part,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Elliott's own writing.  相似文献   

19.
国内对马克思哲学最流行的曲解是将马克思哲学混同于一种近代理性哲学,同时,把马克思哲学歪曲为一种解释性的实证主义哲学。殊不知,在现代哲学对近代理性哲学或本质主义发起革命的思潮中,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是最为釜底抽薪的。马克思哲学以生存论为基础,以统一了思维和存在的实践哲学实现了对近代理性哲学的超越。正因为是一种实践哲学,马克思哲学就决然和解释性哲学、实证主义哲学相对立,而专注于对现实生活的干预、批判,并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0.
Lampert  Yvonne 《Science & Education》2020,29(5):1417-1439

This paper draws attention to basic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which are of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nterest for science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research. It focuses on potential contributions philosophy class can offer if philosophy education opens up for science and for a collaboration of teachers in the context of post-compulsory education. A central educational goal is to connect basic philosophical skills with any curricular intellectual practice. This implies the possibility of crossing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Hence, the present paper questions the disciplinary rigidity of education and aims at bridging the artificial gap between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teaching science in order to enrich the individual school subjects involved. Towards this end, this article sketches out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issue of interdisciplinarity with regard to philosophy and science in upper secondary school. This framework takes into account aspects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NOS),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HPS) and the critical thinking approach which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It aims to facilitate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philosophy could have on improving scientific literacy as well as decision-making in general. I set forth methods of cross-curricular teaching which can promote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as interdisciplinarity already does in research since there is growing appreciation of collaboration and partnership between philosophy and sci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