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租人基于租赁物所有权登记享有的形式担保权与实质取回权使当事人双方及其他破产债权人的利益格局失衡:承租人破产时,对取回权应绝对否定,出租人只能主张破产别除权,因为当事人所有权归属合意使承租人破产财产最大化不能实现,侵害了破产人其他债权人的平等受偿权;出租人破产时,双方均无过错,若对取回权行使不加限制,会造成承租人赔了夫人(租赁物所有权这一期待权利)又折兵(租赁物使用权受法院查封、扣押等措施的影响)的状况,应依民法公平、诚信原则分担损失,以“退还承租人已付租金中租赁物价值与租赁物使用价值之差额的一半”为行使取回权的成就条件。  相似文献   

2.
出卖人的破产取回权是破产法赋予出卖人的一项特别权利。本文详细分析了出卖人行使取回权的条件,尤其是对"运途中"提出全新的理解,并对出卖人取回权的法律性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所有权保留买卖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结合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相关理论和立法对所有权保留买卖中出卖人取回权的法律性质进行探讨。认为出卖人取回权的性质取决于对所有权保留性质的认识,因为出卖人保留的是完整的所有权,所以取回权是所有权的权能。在此基础上,区分取回权和取回,取回的法律性质应当是附法定条件解除合同。  相似文献   

4.
在所有权保留买卖中 ,当买受人不依约支付价款或对标的物擅自进行处分时 ,出卖人可以行使取回权。出卖人应先通知买受人交回标的物 ,买受人拒不交回时可申请法院强制取回。出卖人行使取回权是实现契约的救济方法。但若第三人的权利存在于标的物上 ,将对出卖人取回权的行使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民法典》引入了功能主义担保观,所有权保留基于其“担保功能”的特性可被纳入非典型担保中,但是仍具有形式主义色彩。学界对于所有权保留的法律性质有诸多争论,体现到破产程序中,便是赋予出卖人取回权或别除权的问题。在当前《民法典》背景下,所有权保留的法律性质具有双重性,单纯偏重所有权性质或担保权性质,不能完整地概括其本质。《企业破产法》基于以往的形式主义观念对所有权保留出卖人赋予取回权的模式遇到了诸多问题,别除权模式具有取回权模式所没有的优势,但是完全基于所有权保留出卖人权利的担保权属性,在破产程序中赋予其别除权,同样会导致形式主义担保观下片面侧重某一特性而忽略另一特性的问题。因此,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判断所有权保留中哪一特性起决定作用。德国的取回权与别除权二分模式有可借鉴之处,不妨将所有权保留类型化处理,对简单的所有权保留采取取回权模式,对担保属性更强的延伸的所有权保留采取别除权模式。  相似文献   

6.
售后回租和融资租赁属于以所有权担保为上位概念的并列关系,因而售后回租可类推适用融资租赁合同绝大部分规范.售后回租借用买卖合同与租赁合同的形式实现担保目的,但合同本身仍然有效.出租人的所有权以担保为目的,在破产领域中具有别除权而非取回权效力.售后回租以融资为目的,融资租赁以融物为目的,制度功能的差异使二者的法律关系效力不...  相似文献   

7.
破产程序与刑事诉讼程序的适用顺位应当突破固化思维,只有在刑事法律关系的处理对破产程序的进行构成实质性影响时才能中止破产程序的进行,是否构成实质性影响应区分破产企业所涉嫌的不同犯罪类型。对于破产欺诈类犯罪应当适用"先刑后民"的处理模式,对于涉嫌非法集资类犯罪和生产经营类犯罪应当适用"刑民并行"的处理模式。涉刑合同并不当然无效,在非法集资类犯罪债权的确认上应以《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为依据,运用民法思维,按照民间借贷案件债权数额计算方法计算,滞纳金和迟延期间债务利息应当纳入劣后债权。刑事受害人可基于破产取回权取回财产,无法行使取回权可通过申报债权获得救济。普通破产债权人的清偿顺位优先于税收债权,共益债权人在无担保财产无法获得清偿时,担保财产可予以变价清偿。  相似文献   

8.
所有权保留作为一种实用、简便的担保制度,以权利所有和利益享用的一时分化为表征,旨在实现交易安全.我国关于所有权保留制度的简约规定,远不能应对纷繁复杂的商事行为.通过具体个案,分析所有权保留制度的指向对象和可行类型,探讨出卖人取回权、第三人留置权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9.
原物返还请求权常被理解为性质单一的物权请求权,其实在民法各个领域,同样是要求返还原物,在不同场合请求权基础不尽相同,作为基础法律关系法律上之力的请求权的性质也不尽相同。对原物返还请求权的性质认定,可以原物的权属是否变动为标准,分为性质不同的两类请求权,即物权请求权性质的取回权与债权请求权性质的所有权返还请求权,其中所有权返还请求权是物权请求权向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转变的中介,各请求权由此和谐地构成一个请求权体系。  相似文献   

10.
人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之源。人以外的客观实体都是物。物包括自然物与人造物两大类。物质实体与精神主体的统一体,是人的本质。人既有物质性,又有精神性。人之所以能认识物,是因为人有精神;人之所以能作用于物,是因为人有物质躯体。人具有物质性,但人不是物。人要生存就必须利用物,物是人的生存要素。要充分地利用物,就要认识物、控制物、改造物、创造物、保护物。  相似文献   

11.
走向物自身     
现象学的名言是:回到物自身。这句话颇使人费解,我们每天与物打交道,却与真正的物失之交臂,那真正的物即物自身又在哪里?我们日常接触的难道只是物自身的影子?难道还有一个物自身的世界?对物自身的困惑,就是人对世界的困惑,人对自身存在的因惑,在困惑中诞生了哲学,哲学一开始就把物自身当作它的思维对象。柏拉图是这样理解物自身的:物自身应该是绝对自律的,永恒不变的。它没有原因,它自己就是自己的原因,因而它决不落入现实的因果链中,它在因果关系之外存在。一旦设想物自身也有一个原因,一个条件,物自身就是一个矛盾的观…  相似文献   

12.
1 名词解释题 商事关系  商人  商行为  形式的商法  实质的商法公示原则 1807年法国商法典  美国统一商法典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章程  子公司的法律地位  公司的注册资本  股份转让  国有独资公司  发起人  募股申请  创立大会  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大会的法律地位  监事会 股份发行的“三公”原则  记名股票  上市公司  资产负债表  公积金  公司合并  公司分立  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商事合伙  有限合伙  隐名合伙  竞业禁止  交易禁止  破产原因  破产无效行为  破产费用  取回权  破产抵销权别除权  破产分配  保险  保险金额  保险价值  保险赔付金  保险公司  保险代理人  再保险  重复保险  元效保险合同  保险利益  人寿保险  责任保险  保险事故  保险标的  告知义务  免责条款  受益人  先予支付  代位求偿权   保险经纪人  相似文献   

13.
物权,是人对物之权。物是能作用于人的精神而被感知的一切存在。人能感知物,并寄托于物。人依赖于物,既表现为物是人赖于生存的物质基础,又表现为物是人意志的依托。黑格尔在其《法哲学原理》中说到:“我可以转让我的财产,因为财产是我的,而财产之所以是我的,只是...  相似文献   

14.
《三言》中"物"的场域功能及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离不开物,明代冯梦龙编撰的《三言》是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作品。《三言》中的“物”一般可分为线索物、象征物(主题物)、枢纽物(关键物)、特殊物、幻化物等,几种“物”的功能各有侧重,又时有交叉,显示出作品中人与物交融的审美特质,展现了作者精湛的小说创作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和应用配合物时,我们不仅要了解某一配合物的稳定性(如热力学稳定性、溶液中的稳定性、氧化还原稳定性等),而且还要比较不同配合物的稳定性。我们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的是配合物在溶液中的性质,因此,正确比较其稳定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知道配合物在溶液中稳定常数的大小,直接反映了配合物稳定性的大小,所以,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可以用其稳定常数来衡量。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考虑配合物的类型,直接用其K稳值来比较它们的稳定性,其结果往往是错误的。一、相同类型配合物稳定性的比较对于相同类型配合物的稳定性,我们…  相似文献   

16.
丁声扬 《广东教育》2006,(12):34-34
荀子曰:“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名好的教师不是不用教学参考资料,而是能善于利用好这个“物”。此“物”不用,“物”就是死的;用之不当,“物”不但无益,还会起反作用;活用了,“物”也就用活了,当然人也就受益多多。怎么来解读好“教参”这个“物”呢?不妨从如下方面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民法中的物进行了多角度的剖析。首先厘清物的内涵外延,特别对现阶段尚有争议的诸如人体变异物、动物、空间进行定性,阐述其属于物的理论依据,解决现实生活中物因为定性不明而产生的问题;其次用发展的眼光理解物,并在物的构成要素中增加对物性尊重这一项,在肯定人主体性的同时,增加人对物的照料,这样通过对主体的双重限制,形成人与物关系的互动;最后,从语义学的角度入手,将作为法律用语的“物”字进行功能分析,界定出“物”字最基本的代指法律客体的功能和帮助人们理解权利概念的意思传递功能。  相似文献   

18.
“感物”与“观物”──兼论山水诗的产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诗歌产生的本源,先秦以来多从“感物“说,但到了王国维则只讲“观物”而不讲“感物”。本文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并由此切入,对“感物”和“观物”的理论内涵作了具体的分析、探讨,指出前者仅仅是关于审美表现形式的概念,后者则是关于审美表现对象及其与主体“物我同一”的理论,进而由此论述了中国古代山水诗产生的真正源头或契机不在儒家的“感物”,而在道家的“观物”。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和应用配合物时,我们不仅要了解某一配合物的稳定性(如热力学稳定性、溶液中的稳定性、氧化还原稳定性等),而且还要比较不同配合物的稳定性。我们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的是配合物在溶液中的性质,因此,正确比较其稳定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知道配合物在溶液中稳定常数的大小,直接反映了配合物稳定性的大小,所以,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可以用其稳定常数来衡量。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考虑配合物的类型,直接用其K稳 值来比较它们的稳定性,其结果往往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0.
我们都知道,吟诗赋词,诗人的感情往往是由外物而触发,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而在表情达意时又常常是拟物自比,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情因物生,物我交融。这里所说的“物”,既包括有生命的花鸟草兽,也包括无生命的风霜雪月,山川名胜。了解事物名称及相关内容,是鉴赏古典诗歌必不可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