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野草》是鲁迅创作的一部意蕴深厚的散文组诗。艰深含糊的措辞是其诗性品质的集中体现,也是读者望而却步的根本原因。这种语言形态表现为语义和语法上的“感性非现实”特质,把鲁迅这样一个现代先驱者在“历史的荒原上”苦闷、彷徨、挣扎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鲁迅的这种文体操作也是一次独特的“创造”语言的过程。他不仅运用了现代汉语,而且还重铸和更新了它们,使之形成新的形态。这是鲁迅所独自使用的“个人文体”。他创造的中国现代散文诗这一新型的文体,其精神与西方现代诗歌无意而合。  相似文献   

2.
《野草》作为鲁迅自剖性的文本,承载鲁迅的主体危机感。在《野草》中,鲁迅通过梦境这一情感能量场,凝视和反思矛盾的、多维度的自我,而梦中“梦者——观客”的身份转变,使鲁迅有了重新审视自己的权利,并增加主体“分裂”的可能。鲁迅接受死亡生命向力的指引,在死亡的逼视中洞察爱的内涵。“我梦见”背后是关于死亡和爱情的真理发现,使鲁迅得以抵达更为本真的自我。梦境、死亡和爱情三者相互勾连,显示《野草》的驳杂性。  相似文献   

3.
日本学者木山英雄对鲁迅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周氏兄弟并行研究和鲁迅《野草》研究。前者通过还原周作人的文学史价值,进而打开由周作人进入鲁迅研究的渠道;后者着重考察鲁迅在《野草》中的主体建构逻辑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彰显出的精神气质。木山英雄的鲁迅研究本身具有文化交流的作用,而具体到学术内部,一是超越了日本国内“竹内鲁迅”的因循,二是给中国学界带来新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在我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独树一帜,是一份瑰奇的珍宝,它以其特有的璀灿的艺术光华,炫耀于文坛,并长期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野草》之所以会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艺术独创性。鲁迅一贯认为.文学作品“以独创为贵”。《野草》中的散文诗,无论是体裁格式,艺术构思或写作手法,所显示的新颖或独特。都是异常罕见的,它充分表现了作者艺术上惊人的独创精神。同时,鲁迅这种艺术独到性,又是他善于广泛借鉴和吸取各种艺术经验的结果。他曾说:“必须博采众家,取其所长,这才后来能独立。”  相似文献   

5.
作为鲁迅的“心灵秘史”和诗化哲学,《野草》是一组由梦境笼罩着的系列组诗。它展示的是一个战士在心灵死亡阴影的威逼下彷徨回顾、不屈不挠,从生到死进而再生的心路历程。而鲁迅选择“散文诗”作为自己个体生命的符号载体,其本身就有一种冲决传统诗歌文体的叛逆性和创造性,更何况他在创作中对这个“泊来”文体进行了诸多创造性的转化和熔铸。这种文体创造性表现在文章的离奇和芜杂、隐喻的表达和象征的结构以及绘画式的视觉文字这三个方面。它不仅是鲁迅在小说中进行的文体创造的延续和深化,也显示出了现代诗歌直逼灵魂、洞悉生命的散文化趋向。其艺术精神与屈原的《离骚》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6.
尽管《野草》中出现的意象极为繁杂,可这些意象事实上却是几个高频率意象投射的产物。这几个高频率意象构成了一个意象网络,左右着《野草》的内在结构与言说方式。《野草》中的这个意象网络脱胎于佛家文化,但被鲁迅赋予了更具审美质感的现代意蕴。追溯这个意象网络的神话原型,无疑会使《野草》的读解呈现出新的面貌,也因之得出新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故乡》以“相隔两千里”、阔别“二十余年”开篇,一举确立了时间与空间并肩前行的叙事构架。整部小说就在空间位移与历史时间的理念中展开叙事:相比“过去”的幻想与“现在”的悲凉,对“未来”的期待更具现实意义。“我”原以为闰土“崇拜偶像”是无可救药,可自己期盼的“希望”不也是“手制的偶像么?”由此突破主客相关的世界认知意识,实现了“自我”的世界观变革。它承接《狂人日记》中寄“希望”于“孩子”的主题,拓展历史时间的认知理念,开启了一系列“归乡”叙事模式的新篇章。同时,以空间的时间性审美叙事为线索,对开辟鲁迅文学不断超越“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哲学命题,具有奠基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对手如狼的环境中,鲁迅不得不保持“野性”,成了一只荒原野狼。鲁迅又是一只特别容易受伤的狼,许多的时候,只能面对无边的旷野,发出自己的愤怒与悲呜。鲁迅还是一只勇于解剖自我的狼,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狼。鲁迅小说中的狼具有多种意象,既指吃人的封建礼教,愚昧麻木的国民,孤独彷徨的知识分子,还象征勇猛善战的“复仇者”。  相似文献   

9.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鲁迅在小说《彷徨》的书前题词,这句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诗正是鲁迅先生在1925年前后的座右铭和他一生的写照.鲁迅从青年时期,就开始寻找补救中华民族之天的五色石,补救颓坏已久的“苍天”,就象神话中的夸父一样地追逐光明,要为中华民族开辟出一条光明之路;就象大禹一样在敌人的恐怖下披荆斩棘,用“匕首”和“投枪”与洪水猛兽拼搏.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创作《呐喊》、《彷徨》时.其从事“遵命文学”的创作目的在于:“用文字来改良人生,改良社会,改造国民性,改造国民精神。”①要达到这样的改变和改造,鲁迅对中国社会进行了透视,审美的观点集中在“五四”时期的要害——反对封建思想上。他不重在直接展示社会的浓黑和残酷,而把艺术的焦点投射处于水深火热、呼天号地状况的人的“灵魂”上,并在作品中常用象征来表现。 鲁迅是中国现代社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的小说是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但是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作品中总是存在着一种困惑,就是为什么任何的主题表达在他那里都有沉郁的力量,使人惊叹和着迷,而当想一探究竟的时候,又会觉得深不可测。《铸剑》也同样,一般认为它的主题是复仇,但作品开头对老鼠虐杀的描写是解释主题并探析鲁迅内心的非常重要的环节:老鼠在小说中是人物本我的形象化表述,眉间尺对老鼠的虐杀也就是代表了超我对本我的压制过程,既是鲁迅的关于精神虐杀主题的真正含义,也是关于生存与死亡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2.
鲁迅开拓了清代讽刺小说的现代研究路径。他不仅提出"讽刺"的概念,而且针对其产生的背景、特征进行了仔细的研究,特别是对《儒林外史》的研究考证,奠定了《儒林外史》的历史价值。同时,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艺术手法加以评价和总结,并在自己的创作中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典籍中,"罢官"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当事者主动辞掉官职,一是当事者被免除官职.杜甫的离职属于前者.杜甫离职的原因既不是由于"荒怠政务"被惩处,也不是由于"身患疟疾"难以为任,而是由于对肃宗的彻底失望.  相似文献   

14.
从三方面入手,略论鲁迅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工作中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鲁迅散文诗《野草》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为构筑了诗画境界,充满诗的意境美,主要体现:一、含蓄沉郁的文本美;二、诗情画意的朦胧美;三、隽永超越的梦幻美;四、孑然孤行的悲凉美。  相似文献   

16.
我国海洋辽阔,江河、湖泊众多,我军应注意开展水上救生训练,面对不同水域环境下开展的救生训练、抢险、实战演习、作战,在人体落水后,身体“失温”现象的研究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民俗对鲁迅创作起源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作的起源问题是创作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创作的起源问题上,鲁迅先生主张创作起源于"劳动说"。然而在不同的场合,除却"劳动说"之外,他还提出过"神话说"、"宗教说"、"休息说"等说法。在这诸多不同的创作起源说中,有一点必须给予特别强调,那就是这几种说法,不管它们之间存在着多么大的区别,却都与民俗保持了一种至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党支部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任务的落实和完成、党员的日常教育和管理都要通过党支部去具体组织和实施。党支部在实际工作中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注意加强党支部班子的建设,使其在工作中真正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集整理,结合巴人在武当山地区的活动历史记载,我们对“巴渝舞”与武当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远古到春秋,早期巴人在武当山存在了二千多年,牧野之战中首现的“巴渝舞”是由居住在武当山的巴人所创编的;知兵善战、刚勇好舞的巴人及“巴渝舞”在武当山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0.
军事基础训练是整个部队军事训练的基石,是决定部队军事素质强弱的关键。只有通过严格的军事基础训练,部队才有战斗力。因此,要把实战化的基础训练根植于官兵训练习惯之中,使实战化基础训练常态化,切实认清军事基础训练实战化的重要地位,积极探索军事基础训练实战化的训练模式,准确把握军事基础训练实战化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军事基础训练实战化的内外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