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大众文化已成为大众的“第二自然“,它满足了大众的生理需要和心理欲望,使大众从中获得了幸福与快乐.但大众文化又使大众满足于现状,逐步丧失自身的主体性和个别性,从而出现了大众的“异化“现象.本文着重阐述现代社会中大众的同化、物化和退化三种异化现象,对大众文化作一些善意的批判,希望对精神文明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的一种广泛的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它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文化在社会大众中具有日益强大的影响力,逐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然而,现代性诉求的底蕴和国家、政府调控的力度,使得大众文化的发展充斥着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本文就中国大众文化现象的后现代性特征进行探讨,以寻求更贴近中国独特的现代性诉求的大众文化建构之路。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热是大众适应社会环境而形成的现象,有现实的合理性和存在的必要性。人们不应该谴责这股热潮,应该关注导致大众尤其是青少年追捧大众文化的原因,积极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大众文化热潮也倒逼人们思考主流文化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思考如何实现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健康互动。  相似文献   

4.
王丽 《培训与研究》2007,24(1):38-40
电视选秀作为大众文化现象,其背后隐藏的力量是媒体、大众文化的催化剂——广告和大众文化的消费群体,从中可以看出大众文化在媒体追逐技术更新和利润的操作下,并通过广告的魔力将大众完全掌控,而大众在广告的诱导下参与大众文化消费,并以此实现自我认同和从自我认同到社会认同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一、大众文化的产生、形成及其本质大众文化最早出现在西方,直接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对意识形态的构建,大众对文化的创造与享有,以及经济、社会与文化之间非常复杂的关联与互动。在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发展趋势,使大众文化的出现成为当今世界讨论的主题.雷蒙·威廉斯说:“大众文化不是因为大众,而是因为其他人而得其身份认同的,它仍然带有两个旧有的含义:低等次的作品;可以炮制出来的以博取欢心的作品.它更现代的意义是为了许多人所喜爱,它经常是代替了过去民间文化占有的地位,但它亦有很重要的现代意识”,大众文化的产生是否就打破了原来高雅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界限?  相似文献   

7.
一、大众文化的产生、形成及其本质 大众文化最早出现在西方,直接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对意识形态的构建,大众对文化的创造与享有,以及经济、社会与文化之间非常复杂的关联与互动。在文化上,与之相对峙的是高雅文化、精英文化。开始,大众文化与流行文化有所区别,大众文化似乎包含更多的贬义色彩。  相似文献   

8.
大众文化的更新与传媒责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的互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当前的大众文化潮迫使我们面对一系列新的问题,大众文化的更新与熏构,是一个困难极大的系统工程,但是,作为主体的有能动创造精神的人,能够促进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积极互动,保存大众文化中合理的方面,使大众文化更加符合大众的精神和心理需要,建构更加健全的价值意识,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引导大众文化和人类大众向着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9.
雷芳 《重庆师专学报》2005,4(4):107-109
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向法兰克福学派发起了挑战。他认为,大众是一个流动的、能动的社会从属群体;大众文化是由文化工业生产但由大众选择并消费的商品文化,具有冲突性和开放性;由于大众能够从中创造出与权威力量相对抗的意义与快感,大众文化便具有了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10.
学生是社会的人,学生与社会文化,尤其大众文化的关系日趋密切。语文教学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社会的重要部分——大众社会。从对大众文化发展状况、特征的认识出发,通过大众文化与语文教学的亲缘关系,探讨作为"亚文化"的大众文化语境下的语文教学所受到的影响及其变化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大众文化已发展成为大众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向国家意识形态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必须探寻国家意识形态向大众文化转化的更为有效的途径和应对挑战的策略。大众文化中客观存在的民族心理和大众快乐政治学为国家意识形态的转化及其社会整合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大众文化的很多内容和形式已经渗透到社会日常生活中,成为大众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大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它具有的日常生活性、文本多样性和意识形态性等特征,使其能够成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并能以各种途径融入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对大众文化的认识和分析大众文化产生于工业革命以来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变革所带来的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结合过程。它是一种以消费、消遣为基本特征 ,以现代传媒为手段 ,以市民大众为对象的新型文化。由于大众文化是伴随着工业文明、现代化进程而发展的 ,所以 ,作为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变迁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大众文化具有其鲜明的总体特征 :首先 ,大众文化所表现的文化艺术已不再仅仅是文化精英的事情 ,而进入了大众的日常生活 ,并且大众也开始参与文化的生产消费 ,使文化成为一种大众消费品。其次 ,大众文化“既不满足于传统的以精英文化为…  相似文献   

14.
"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所产生的、依赖于大众媒介、并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研究大众文化,首先应摒弃的是站在精英立场,应打破文化研究的精英立场,消除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森严壁垒。国家喉舌、民众依托的大众媒体的自律和责任感,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等精英群体对文化的使命感和创新的勇气和能力都是大众文化走出僵局的支撑。部分大众媒介及部分受众的批判和相应反思正是一股将现有大众文化相关事物走得更好更远的主要原动力。  相似文献   

15.
媚俗已成为当代消费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将媚俗倾向演绎得丝毫不爽.文化媚俗倾向的发生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它是在世俗化语境中由历史的、现实的、文化的多个原因所造成的一个结果.媚俗倾向被精英主义者视为大众文化的"原罪".在价值论范畴中它是作为一个悖论而存在的,其负面性同其积极性一样显著.大众文化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应对媚俗倾向共担责任.大众社会疏于理性思考而耽于世俗欲望的群体心理好尚为大众文化的媚俗倾向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同时也证明着媚俗倾向是一种有赖人文精神注入而加以修正的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大众文化的崛起,使90年代的文化发展呈现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三足鼎立的格局,90年代各种类型的小说创作,在这个转型期的文化语境中出现了回归现象,回到现实社会的大地上与大众审美的期盼中,而且就总体而言,还出现了有别于80年代的几种重要倾向与现象。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大众文化由于顺应了市场经济潮流而蓬勃发展起来。它借助现代传播技术、媒介和手段,以时尚光鲜的外观吸引大众,以轻松谐趣的内容取悦大众,使得大众文化很快博得大众青睐,走进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当大众文化实际上已深入到学生生活,已不由分说地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对当下学校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产生影响时,我们的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更没有找到有效的应对措施和办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现代大众文化心理是伴随大众文化的兴起而产生的文化心理反应。一方面,在现代大众文化语境中,表面上看大众成为文化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呈现出大众追求文化的多元化;另一方面由于大众文化自身的特性:资本的运作、商品化和现代技术的力量,使得大众文化心理在不断地重复和规范之中形成了渐趋相同的单一化模式,最终形成了现代大众文化心理领域的"二律背反"。这种现象从实质来看是现代大众文化心理中个体自由导向和社会强制之间的结构性冲突,是不同"场域"的争夺。  相似文献   

19.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这种文化需要的大背景下,要清楚地看到中国语境中的大众文化与西方语境中的大众文化的根本差别,不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不同的大众文化观决定着大众文化研究的目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立场。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的大众文化建设需要做到促进主流文化的发展,消除文化负面现象,制定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正确处理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提高大众文化生产者的素养等,为此。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现实环境下大众与文化的定位,引导大众对和谐文化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大众文化势不可挡地冲击着我国社会。文化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货币经济社会形成了文化的商品属性。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大众文化还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它解构了传统文化中许多原始的价值。作为一种话语权力和一种生存方式,大众文化体现了自身的现实性,体现了大众生活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