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揭示课题处推想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最容易让学生一目了然直接进入推想的窗口。初学一篇课文,揭示课题时,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等方面入手进行推想,揣摩文章内容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写的,文章的写作目的又是什么等等。这样,在学生大脑里形成一种“阅读期待”,然后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将所读内容与自己的预测进行验证、比较,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如教学《赤壁之战》时,抓住题眼——“战”,引导学生推测、猜想:“同学们,你们看看课题中的‘战’字,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可是,有的学生读课文时,只满足于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却没有从内容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有碍于真正读懂课文。因此,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从内容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认识上有所提高,情感上受到熏陶,思想上得到教育。本文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为例,浅谈几点具体做法。一、抓课题分析体会课题是文章的“窗口”,凭眺“窗口”可以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让学生读题思考:(1)长安街在什么地方?总理指谁?(2)课题的中心词是什么?是什么人送总理?这里的“送”与平常的“送”意思有什…  相似文献   

3.
《电脑“管家”》是篇阅读课文,它通过“我”在长城饭店的见闻,较详细地介绍了电脑是怎样“管家”的,突出了电子计算机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要把握两点:一是要体现阅读课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要进行重点项目的训练,即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根据以上的教学要点,可按以下过程进行教学。 一、揭示课题。 齐读课题,设问:什么是电脑?“管家”是干什么的?题目中的“管家”为什么要加引号?  相似文献   

4.
小学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阅读教学长期存在“费时低效”的弊端。如何寻找阅读教学的突破口,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呢?从抓题眼入手。文章题目往往能体现一篇文章的主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题都直接点明了文章的重点内容。如《奇妙的电脑》、《高大的背影》、《捞铁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教师在揭题后,首先必须让学生找出课题中的“中心词”,中心词即是文章题眼。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题眼”设计问题,让学生从整体着眼,直奔课文重点内容进行学习,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  相似文献   

5.
【实录展播】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师:大家都知道,《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一个绝招———“猴毛变猴”,每当他与妖魔们作战手头吃紧时,就立刻从身上拔下一撮儿猴毛,吹一口气变成一大群小猴参加战斗。这当然是神话,但今天的科学却可以实现类似的奇迹,这就是“奇妙的克隆”。(屏显课题)什么是克隆?它何以如此奇妙?今天我们将跟随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的笔,一同走入奇妙的克隆世界。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结合注释,默读课文。师:这篇科普文章约三千字,涉及一些生物学相关术语,请结合老师提供的补充注释默读全文,5分钟读完。屏显:生物学术…  相似文献   

6.
一、抓住文题,探明中心文题是文章的窗口,我们根据不同型的课文,抓住文章的题目,让学生反讨论,探视出文章的中心所在,再让学预习通读。例如《飞夺泸定桥》一课,课里“飞夺”是课文的中心所在。这里的飞”既表明大渡河天险难渡,又说明了务的艰巨性。指的是红四团跟敌人抢时间,飞速前进。“夺”字在这里既说出攻打泸定桥的艰难,又表明了红军战士的无畏、拼搏精神。指的是红军战士英勇奋战、强攻猛打。指导学生阅读时抓住“飞夺”这条主线,教师加以引导,课题为什么用“飞夺”?各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让学生预习通读课文,反复…  相似文献   

7.
《将相和》由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组成,一个“和”字贯穿全文,教学时要以“和”为契机,指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品读课文。 一、从文章课题中理解“和”。新课伊始,教师板题并质疑,学生快速通读课文一遍,弄清题中的“将”、“相”各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教师设问:将(廉颇)相(蔺相如)是赵王手下得力的武将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文的题目,有的以主要人物的话语、姓名为题,有的以时间、地点为题,有的以成语为题,不一而足。课题是文章的窗口。它往往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揭示了课文中心。因此,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我问:“从课题就知道本文主要写什么?”(主要写鲁迅先生。)再问:“同时还能知道什么呢?”(鲁迅是我的伯父。本文是用第一人称写的。)指出这些问题,就确定了思考的范围。接着进一步问:“以前我们学过《刘胡兰》,那是通过一件事情来表现刘胡兰忠  相似文献   

9.
小语第四册8课《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察今》,是一篇寓言故事。它讽刺了教条主义者墨守成规、拘泥成例,不懂得客观条件的变化,用不变的眼光去处理变化了的事物。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对深刻寓意的理解和归纳,显然成了教学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应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清三个关系: 一、抓住课题,初识课文,理清“刻”和“求”的关系课题“刻舟求剑”揭示了文章的思路。课文用了四个自然段紧紧围绕着“刻”和“求”叙述了故事。教学一开始就要抓住课题,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刻”和“求”,进而搞清二者关系。“刻”,“那个人”刻什么?为什么要刻?刻在  相似文献   

10.
一、抛开文体,随意解读文本教学中,从一篇课文教学的开始到结束,对文体不管不顾,一字不提该篇课文是什么文体,始终以“文章”称之。学生学完了课文尚不知是什么文体,只知学了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11.
巴金先生在《鸟的天 堂》一文中,饱含激情地描 绘了大自然中的一幅美丽 景观。学生在学习这篇课 文时,往往因为阅历所限, 很难真正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境与内涵。如何使学生在作者所描绘的大自然美景中游览、玩味,并受到美的熏陶呢?备课时,我决定用画笔来创造意境,使学生去感受美。通过课堂实践,收到了奇妙的效果。 首先我引导学生理解课题中的“天堂”就是指南国的一株大榕树。接下来让学生自学课文,弄清作者几次到大榕树下,每次都是什么时间,看到的都是什么景象,这些景象给作者什么感受,课文中哪些句子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一篇课文,必须把握住它的中心。怎样才能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中心呢?一、抓课文题目。有些课题揭示了课文中心。如《我的心事》,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把握中心:“我”的心事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心事?有这样的心事说明了什么?二、抓课文开头。总括性开头常点明中心。如《詹天佑》,可抓住总起句“詹天佑是  相似文献   

13.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对一些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提问。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一个可用性很强的资源。利用课题让学生发现问题,便于学生理解课题和文章的内在联系,激起探究欲望,诱发学习兴趣。如教学《寄往南极的信》,我先板书课文标题,再引导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纷纷发言:“谁给谁写的信?”“为什么写信?”“信上写了什么?”“信是怎样送到南极去的?”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分类后,有的让学生自读…  相似文献   

14.
《草船借箭》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应紧扣一个“借”字,引导学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一、点出“借”字,揭示课题在揭题时,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根据课题,你认为文章应该写哪些内容?哪个字是题目的中心词?全文主要突出哪个字?”通过审题,学生初步了解了“借”字的重要性。二、围绕“借”字,理清脉络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围绕“借”字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借”箭的原因是什么?②“借”箭的经过怎么样?③“借”箭的结果如何?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相似文献   

15.
我在课堂教学中运出“导读法”,概括成一句话,就是由课文“三眼”引导学生“三读”.(一)抓住题眼,引导学生粗读课文.文章的题目不是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就是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教一篇课文,首先要善于帮助学生从题目的结构上确定所读课文的文体特征,掌握每篇课文的阅读要领,从而培养学生的判断力。例如,教毛泽东同志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一文,我只是提示分析一下构成课题的短语结构,指出:“文化”是中心词,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对它分别加以修饰,是所要着重  相似文献   

16.
【设计理念】启发、讨论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特色】在启发、讨论中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方法。【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1.谈话导入:你喜欢海吗?为什么?(领会海的神奇、广阔、美丽、蕴含宝藏和永恒的生命力)那么,什么是“林海”呢?2.范读课文,看录像片你知道“林海”是指哪里吗?你了解大兴安岭吗?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你走进林海了吗?有什么感受?(板…  相似文献   

17.
在现行使用的教材中,许多单元精读文章后面都有一篇略读文章,而这些文章的阅读价值不亚于精读的文章。略读课文是精彩内容的延续;它不容轻视、更不容忽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学会略读,对于扩大阅读面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是“教”略而“学”不略。那么,略读课文究竟该怎么上?什么该“略”,什么不该“略”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认为可以从以下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18.
赏析五法     
赏析是在小学生掌握字词、初步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可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尝试运用以下五种方法。 1.反推提问法它是启发学生对已知或可知问题(如课题、主要内容、重点段落、文章中心等)提出“什么”、“为什么”或“怎么样”,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逐层反推与赏析,达到分析理解课文和掌握赏析方法的目的。如赏析《卖火柴的小女孩》,反推提问的主要思路是:①课题(反推点)→②写的什么故事(主要内容)→③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叙述顺序)→④  相似文献   

19.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读1.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2.你能就中心词提几个问题吗?犤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势必要求解决问题,利用这种阅读期待心理,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犦二、自读课文,读中感悟“爱”1.自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犤目的是梳理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  相似文献   

20.
<正>《巨人的花园》是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奇妙的童话”,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这篇童话的奇妙并不是从巨人有什么超能力进行描写的,而是着重围绕“花园的变化”“巨人的变化”两方面来凸显童话的奇妙和表现人物真善美的形象。教学这篇童话时教师可以从童话的文体特点、语言特点入手,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学习情境与学习任务让学生真正入境、入文、入心。学生在童话的花园里徜徉,可以使学生对童话的主题、人物、场景等有更加深刻的感受与体会,感受学习童话的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