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正中国古代的丧葬礼是汉民族一项独具特色的礼仪制度,不仅自成体系,而且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各种礼仪制度已相当完备,而作为"三礼"之一的《仪礼》,记录了周代贵族的冠、昏、丧、祭等各项仪节。《礼记·礼运》云:"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仪礼》中的《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记录了周代士阶层的丧葬制度,但是对夏、商二代乃至更早的丧葬制度却未曾言及。众所周知,先秦时期的礼仪制度有  相似文献   

2.
男女婚配是人生中的大事,和现代人一样,古人对此也非常重视。《仪礼·士婚礼》记载从议婚到完婚的整个过程有“六礼”,即纳采、问名、纳言、纳徵、请期、亲迎。在这六礼中,除了纳徵外,都要用雁,雁成为婚礼过程中最主要的情物象征。用雁婚俗有其自己的特殊意义,它在不断的历史沿革与发展中也产生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3.
正丧礼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所谓"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礼记·中庸》),古人对于"送死"在某种程度上超过"养生"。丧礼繁缛,其中有常礼,也有变礼,丧服制度中所规定的丧期因为外在的诸多客观因素,不得不适当地作出变更与调整,由此可见先民在制礼之初便对丧葬仪节有着全面而周详的考虑。据《仪礼·丧服》记载,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大类。斩衰服是最重的丧服,儿子为父亲、父亲为长子、妻子为丈夫都要服斩衰服。齐  相似文献   

4.
<正>对于周代以礼治国的主要思想内涵,《诗经·大雅·卷阿》道破其中奥秘:"有孝有德。"即周礼是从祖孝先王,发展出礼制亲亲尊尊的等级建构,天子、诸侯、大夫等各个阶层等级分明;又从敬天有德保民,为这种等级建构提供了一种正当性的根据,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这样的理论构建,其目的正是为当时的西周统治服务。然而,周人"有孝有德"礼治思想指导下的政治实践,到春秋时期却面临着两重困境:第一,  相似文献   

5.
魏红玲 《寻根》2022,(1):41-43
稽首礼是中国古代表示恭敬的重要礼仪之一,具体又可分为稽首、拜手稽首、再拜稽首三种形式.周代奠定了中国的礼仪基础,但乱世春秋使礼制走向衰竭.胡新生在《周代拜礼的演进》一文中指出从周代简单的稽首礼到春秋时期演变为再拜稽首,象征着既定礼仪系统的分裂与新型礼仪规范的形成.《左传》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间的纷争,诸侯国争霸意味...  相似文献   

6.
王泉根 《寻根》2012,(3):120-122
中国素为礼仪之邦。“礼”指的是关于礼的仪式和制度,儒家十三经中有三种是关于礼的专门著作(《周礼》《仪礼》和《礼记》);二十四史中凡是有志的都有礼志;历代的类书、会要、会典乃至地方志等,都有相当的篇幅记述礼制。在中国古代,大到国家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形态,小到个人的生活起居、待人接物,都归于礼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西周晚期颂鼎铭文是西周册命礼最完善的篇章之一,对其铭文内容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更详细地了解当时的册命制度。铭文"受令册佩以出"一句虽无疑难字词,但其句读历来存在争议,利用新出金文用例结合文献判断,该句当断为"受令册、佩以出","令册"与"佩"同为"受"之宾语,"佩"当指赏赐的命服。册命时当面赐予命书及命服,而命书及命服之外的赏赐物品则在门外,并非当面授予,故云"受令册、佩以出",这一记载正与《仪礼·觐礼》所载相关礼制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正在嵩山地区,有出灵后孝子将放置在院内摆放供品的盘(碗)顶在头上,拄着哀杖一件一件哭送到灵棚中供桌之前的习俗,称为顶供。顶供仪式是嵩山地区丧俗活动中最为隆重的礼节之一,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在登封以及周边的新密、伊川等地都有此习俗。《荀子·礼论》认为,"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具善,人道毕矣"。这说明自古以来国人都把丧葬视为人生大事。当然,丧葬也确为人生大事,它是人生仪礼中的四礼之一,又  相似文献   

9.
正礼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社会文化、思想观念发展中一项重要的、全面的规范性内容。《周礼》将礼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类,军礼作为礼的一种,其范畴包括一切与军队、战争相关的法令制度和仪式活动。清代学者秦蕙田所撰之《五礼通考》即以五礼为纲,《五礼通考·军礼卷》的内容包括军制、出师、校阅、军战、田猎、马政这六  相似文献   

10.
欲知晓周代的社会制度、民俗风习,如上自朝廷典制,下至乡闾习俗,都不得不寄意于周代礼制的研究。历来礼家说礼,多据《周官·大宗伯》所言吉凶宾军嘉五礼为纲。五礼含容之丰富,义蕴之渊深,加之年代久远,世事陋阂,虽古今不乏其研索者,但疑义不绝,至今多有待发之覆...  相似文献   

11.
《寻根》2017,(3)
<正>结婚酒宴,古称婚宴。它是中国各民族普遍流传的风俗。其始于氏族公社解体、私有制产生而引发部落战争之后,胜利者掠夺战败者为奴隶,被作为胜利品的女子,有的被战胜者强为妻室,成亲时,当事者往往备有丰盛酒宴酬谢同伙。这就是婚宴的起源。《礼记·昏仪》记述:"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醑,所以合礼同尊卑,以亲之也。"《礼记·曲礼》则说:"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前者说新郎行礼接新娘入洞房后,共食  相似文献   

12.
<正>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诗以感发性情,礼以规范人伦,乐以养人性情,荡涤邪秽,君子之学到了"乐"才算完成。无论从"德化政治"还是个体人格完成上看,乐教都是理解儒家精神不可忽视的方面。《礼记》中的《乐记》是早期儒家遗留下来不可多得的讨论音乐和乐文化的重要文献。一、音乐的产生《乐记》提出"音由心生,感于物而动"的音乐发生论,其中所包涵的基本精神便是具有哲学意义的心物感应论。《乐记》心物感应论是从"声、  相似文献   

13.
二千多年来中国士人的两个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自春秋末战国以后,所谓“士”者,即是如今日所说的“知识分子”。古代土阶层的兴起,在孔子开讲学风气之后。孔子于春秋末开私人讲学之风,传播《易》、《诗》、《书》、礼、乐等段周以来的古代文化典籍,又因鲁史而修《春秋》,广收弟子,有教无类,于是官守之学散于私家,到战国时,百家争鸣,士阶层因而兴起,战国诸子都是所谓“士”。二千多年来,士人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杰出者,常是能辅佐君主,冶国安民,成为良相,如诸葛亮、王猛、谢安、张  相似文献   

14.
<正> 《论语·学而》说:"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尽管"礼"是被用来处理上下、左右、内外各种事物的行为规范,往往被人们理解为主要功能在于区分,突出强制性,但是礼实施的最佳境界却是和谐。下面以乡射礼为例阐  相似文献   

15.
关于"《春秋》书法",历来论者甚众,观点纷呈。苏轼有一系列论文探讨了《春秋》中相关记载或表述的"书法"问题。苏轼之论"《春秋》书法",涉及面广,针对性强,其"《春秋》书法"观不仅有对先儒尤其是"春秋三传"的批判吸收,更有自己的独到发明。苏轼认为,孔子作《春秋》,褒贬历史事件与人物,均以"礼"为评判准则。作为孔子思想学说的坚定拥护者,苏轼论析"《春秋》书法",探究圣人之意,亦以"礼"为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高黎 《华夏文化》2010,(3):55-56
<正> 和谐一词较早出现于汉代郑玄给《诗经》作的笺注。《后汉书》和《晋书》中也出现过。在《论语·学而》中提到"礼之用,和为贵",《国语·郑语》、《论语·子路》、《中庸》等体现了古人对于和谐的重视。《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反映出和谐思想允许有不同的见解,最终做到求同存异,实现和谐。和谐文化建设的思想是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它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  相似文献   

17.
高培华 《寻根》2012,(3):21-25
周代是礼制社会,在各种重大礼仪活动中,都要演奏特定《诗》篇及其乐曲,《诗》《礼》《乐》是三位一体的。子夏作为孔门“文学”高徒,不仅长于《诗》,也长于《礼》《乐》。他在孔子之后设教授徒,不仅传《诗》,也传授《礼》《乐》。  相似文献   

18.
正"君子"一词在华夏文化语境中有其特殊的地位,直至今日,它仍代表国人所普遍向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说文·口部》:"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段玉裁注:"尹,治也。"因此,"君子"原本表示身份地位,指在位者或贵族阶层,如《诗·小雅·采菽》"君子来朝",毛传:"君子谓诸侯也。"《国语·周语下》"恺悌君子",韦昭注:"君子,谓君长也。"《周易·乾卦·象传》"君子以自强不息",孔颖达疏:"言‘君子’者,谓君临上位,子爱下民,通天子诸侯,兼公卿大夫有地者。"从出土器物中也可以找到例证,如春秋早期的《晋姜鼎》,铭文云"用康夒(扰)妥怀远执君子",意谓使远近各国的统治者都来归附晋国。又如《敬事天王钟》"敬事天王,至于父兄,以乐君子"、《黑敢钟》"歌乐自喜,凡及君子父兄"的"君子"当指异姓贵族。作为贵族阶层,君子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王室贵族垄断的王官之学。而到了春秋战国,原有的贵族分封和宗法等级制度逐渐瓦解,世袭制和世卿世禄为选士任官和专职官僚制度所取代,在学术文化上,继王官之学而起的是诸子之学。在这种背景下,"君子"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19.
我们分析了在敦煌文献S.1725、《仪礼》、《大唐开元礼》、《书仪》等婚俗中不同方位所具有的文化意蕴。简言之,无论父醮子、奠雁、同牢、成礼还是见舅姑,每个人所处的方位都是根据自己的身份而定,都要严守君臣、主宾之礼,彰显出尊卑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屏风一、屏风的起源《物原》说:“禹作屏。”此说虽早,但无据可证。《三礼图》说:“屏风之名出于汉世,故班固之书多言其物。”此说虽有根据,但还有比其更早的记载。《史记·孟尝君列传》中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的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