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潇沂 《寻根》2015,(2):104-110
杜预注《左传》有"夏以喜,殷以妲己,周以褒姒,三代所由亡也"之言。有趣的是,历史上关于这三位女性的亡国故事都提到了她们的"笑"。《吕氏春秋》载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帝王世纪》说"喜好闻裂缯之声而笑,桀为发缯裂之,以顺适其意";《列女传》载"纣乃为炮烙之法,膏铜柱加之炭,令有罪者行其上,辄堕炭中,妲己乃笑"。何以此三人之笑竟成了亡国之笑?这三个故事为何如此相似?究竟是历史的巧合还是  相似文献   

2.
熊帅 《华夏文化》2014,(4):31-32
正"中庸"在文义上是不偏、不易的意思,程子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道"是一种精神追求,"理"是一种实践性的伦理方式,而能坚持这种精神追求,并且在生活世界中实践的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诚"。一、"中"之"不偏"的内涵《中庸》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相似文献   

3.
有一句名言:"你可以杀死我,但你不会战胜我."人们把这句名言写进了名言录,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在我看来,在动物界里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动物是麻雀,是那个身躯很小,面貌平平,极为普通的麻雀.  相似文献   

4.
編後     
《中国文化》2015,(2):284
本期佳篇不少。陳平原、景海峰、周汝昌、趙冬梅、范曾、胡文輝、譚世寶、喻静、陳方正諸君之文都很好看。鄧小軍先生的《董小宛入清宫考》,對三百年前明清遞嬗之際的一樁歷史疑案,重新發覆考論,不乏新證新思,文雖長却饒有趣味。顧寧人豈不言乎:“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蓋明之亡實爲亡天下也。陳寅老《柳如是别傳》之撰寫,  相似文献   

5.
鲁谆 《华夏文化》2016,(4):17-20
正"政者,正也。"这句古代名言,语言精辟,内涵丰富,意义深远,至今仍闪耀着中华传统为政治国智慧之光,值得研究思考。本文谈一点个人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为政与正身孔子作为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密切关心政治,发表了许多有关为政治国的主张。《论语》第一篇《学而》,从学习谈起;第二篇《为政》,就转而着重论述为政治国大计;其他各篇,也有许多相关论述。对子贡问政、子张问政、子路问政、叶公问政等,孔子都作  相似文献   

6.
赵瑛 《华夏文化》2006,(2):17-19
《明夷待访录·原君》中,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振聋发聩。黄宗羲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卢梭”,其思想在近代中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中,对于“天下”与“君”之所指,学者向来无太大争议,大都认为“天下”即指“天下之民”,是封建帝国辖域之内的民众;“君”即封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君主。学者们的主要分歧集中在对“主”、“客”这一对关键词的理解上。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两种:一说“主”意即“主人”,“客”意即一、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之辨“客人”。俞荣根先生就持此观点,认为“黄宗羲的这…  相似文献   

7.
所谓“会通”,我国古代文献最早见诸《周易》,系辞上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闽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变通莫大乎四时”,“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力……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  相似文献   

8.
正在《庄子·天下篇》中,关于惠施的"道",可以一言以概之:"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也有类似的言论,《齐物论》一篇中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若单从字面意思上来看,似乎庄子与惠施都秉持"万物一体"的物我观,所不同之处只在于惠施在此处强调了"泛爱万物",那么庄子对于万物,是否也有这种"泛爱"的情感呢?庄子与惠施所言的"天地一体"的内涵是否一致呢?以《〈庄子·天下篇〉注疏四种》(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为参考,顾实、高亨、钱基  相似文献   

9.
正从专业的角度讲,书法的中和之美即是大小、方圆、纵横、骨肉、线面、正奇、干湿、浓淡等各种对应关系的对立统一,相辅相成。不能只强调某一方面而不计其余。书法对点画形态的要求是不温不火,不激不厉,符合中和之美。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说的也是中和  相似文献   

10.
一、传统节日的形成 风俗者何?民国版《辞源》云:“礼,履也。国人所践履,定其法式,大而冠婚丧祭,小而视听言动,皆有其节文也。”《汉书·地理志》对风俗的解释为“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两汉战神中,有两个人属于毁誉参半型选手。一个是燕然山勒功的东汉的窦宪,另一位则是西汉末年的陈汤。陈汤虽然没有像霍去病因封狼居胥、像窦宪那样因燕然勒功而名留青史,但是他喊出的那句气壮山河的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却流传至今。在电影《战狼2》中导演兼主演吴京把这句名言改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而且,陈汤的战功也丝毫不逊色  相似文献   

12.
有句俗话说:"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然而,我却亲眼目睹过"老鼠过街,人人不打"的情景. 那是今年一个盛夏的下午,我与儿子正顺着一条马路行走,那马路路面挺宽阔,大约有20米左右的样子.正走着,忽然听到身后有人说:"嘿嘿!看看,那老鼠走得多自在多潇洒!"我们父子俩随着话音回过头去,一幅任你怎么开动脑筋也想象不出来的情景落入眼帘--只见一只油光水滑的耗子正在悠闲地以极慢的速度由马路的这一边"踱"向那一边.  相似文献   

13.
正《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诗经》中的名篇,历来备受赞赏。王国维称赞道:"《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人间词话》)同时这首诗又具有着"飘渺"之风,清人牛运震称道:"国风之中第一篇飘渺文字。极缠绵极惝恍,纯是情不是景,纯是窃远不是悲壮。感慨情深在悲秋怀人之外,可思不可言。"正是因为这首诗的独特,古往今来,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争议颇多。然而关于这首诗的所指,仍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很多学者都认为诗中之"伊人"是理解此诗的关键。但  相似文献   

14.
胡发贵 《寻根》2006,(5):32-36
著名学者赵俪生先生在《说〈吕氏春秋〉中的一股思潮》(《文史知识》2004年第7期)一文中,深刻地揭示了《吕氏春秋》中出现的一种“很新鲜、很奇特”的政治观念,这就是“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论。不过赵先生认为这一思想只是昙花一现,秦以后,因君主专制的关系,它就成为“绝学”了。其实,秦汉以降日益加强的封建专制,并未能窒息公天下思想的滋生与蔓延,相反,历史上不断有仁人志士鼓吹“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在明清之际甚至还出现了颇为壮观的天下为公的思潮。  相似文献   

15.
编后     
《中国文化》2010,(1):205-205
<正>本期刊发汤一介先生两篇文字,都是警世警策之语,关心吾中华文化之命运者不可不读。张立文先生的两篇,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为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新解之外,还有他为韩国版文集所写的序言。另一探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教的文章,  相似文献   

16.
读史札记     
孔夫子的低调 中国传统文化中常有些很高调的东西.高歌入云,激昂慷慨.比如我们所尊敬的范仲淹先生那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云,就让人在钦佩之余有芒刺在背之感.  相似文献   

17.
正《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一部儒家经典,其中有很多语句意蕴深刻而又丰富,被世人视为至理名言。"子绝四"就是其中一句,它语出《论语·子罕》,原文是:"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但这一句与《论语》中其他语句相比,却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笔者意欲在此探赜一番,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正> 对《释乐》"徒鼓瑟谓之步,徒吹谓之和,徒歌谓之谣,徒击鼓谓之咢,徒鼓钟谓之修,徒鼓磬谓之寋"的理解,前辈学人多持这样一种观点:古人认为作乐需八音克谐,即所谓"非歌不弦,非弦不歌",不  相似文献   

19.
学者曾指出庄子的"无用之用"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然而,如果我们考虑到<庄子>外杂篇为庄子后学之作,应该说,庄子真正提到的只是"偷活苟全之大幸"这种类型的"无用之用".庄子的"无用之用"是"籍外论之"的"寓言",欣赏以"无用"求苟活只是它的表层含义,其背后的"意"乃是要求个我去除形限之私,获得广阔的心灵天地.在话语层面,庄子"无用之用"话题所谈论到的价值主体与客体是同一的;在其揭示的"意"上,庄子以"无用之用"话语传达出来的"道"乃指一种心灵境界,与老子的"无用之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人信鬼,相信幽冥世界,来源极早,在先秦的典籍中,都有关于"鬼"的说法。《列子·天瑞篇》中说: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归也,归其真宅。《说文》里面说:人所归为鬼。段玉裁注曰:古者谓死人为归人。鬼有所归,乃不为厉。中国的古人会为死去的祖先立庙,这是古人祖先崇拜的一种表现,但说到底,这是对于死亡与鬼的畏惧的结果。《说文》里说:庙者,尊先祖皃也。段玉裁注曰:"古者庙以祀先祖。凡神不为庙也。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