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特别提出要提升文化自信,并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多种场合强调中国文化精神的薪火相传,将中国的核心价值与文化自信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树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树立对中国文化的自尊和自  相似文献   

2.
2017年4月2日—3日,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西北大学承办的"黄帝陵与文化自信"学术交流会在西安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七十余位学者围绕"黄帝陵与黄帝文化"、"文化传承与学术创新"、"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等主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大会共收到论文六十余篇.  相似文献   

3.
法国,是很多人心生向往的文化国度:藏品琳琅满目的博物馆,大大小小的戏剧节,种类繁多的音乐文化演出,独树一帜的文艺影片,各类文化景观遗址,以及图书、报纸、杂志和优美的法语,等等.那么,法国民众浓厚的文化情结、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从何而来?法国之所以能以文化大国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法国文化事业之所以蓬勃发展,其原因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的文化本性直接体现于纷繁杂多的节日礼俗之中,而文化的本性是贯穿着人文关怀的理念,体现着一个民族善良灵魂的依守。恰由于有了这个善良灵魂的主导,传统节日礼俗必然赢得充实的生命内容,与进步的文化生活相辉相映,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生命魅力,为世人所瞩目。  相似文献   

5.
本对中国阳明学在日本的传人——中江藤树儒佛融合的思想作了系统论述。通过考释中江藤树的“明德”观、“意念”观来探讨藤树本人的思想及与中国阳明学的异同。指出中江藤树的儒佛融合思想是形成日本民族“共生意识”的重要因素,而这种“共生意识”具有化解人类冲突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中华化对日本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20世纪90年代,著名社会学、民族学学者费孝通先生对文化自觉作了论述。他提出关于文化自觉认识可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来表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有对自己国家和文化的认同,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到"美人之美",即认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每个国家民族都对人类优秀文化做出过贡献。更高的目标则是:"美美与共。"人类的优秀文化成为世界上各民族、国家的共同精神财富,达到  相似文献   

7.
作為學者,在公開場合發表演講有兩種策略,一是"小題大做",一是"大題小做".這有點像寫論文,必須先設定讀者:面對公眾發言,你得乾脆利落,越簡單明了越好,不能雲山霧罩,把聽眾繞糊塗了.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儒家在做人与做官的关系上主张做人与做官相统一。儒家的基本理念是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心诚意修身是做人,治国平天下是做官。内在的道德修养是外在政治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良好的政治行为。这种理念落实到做人与做官的关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它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与文化传统、历史因由相联系 ,从而向读者传递了许多的信息。古老的汉字 ,自然也传递了华夏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丰富内容 ,尤其是传递出了中国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诸多奥秘。一、“儒”、“士”与尊儒传统自先秦孔子之后 ,儒学便闻名华夏宇内 ,成为诸子中的显学 ,到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之后 ,更成为“国学” ,大盛于天下。大哲学家罗素在《中国之问题》一书中就称中国“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意思是说 ,儒学在中国充当了准宗教的地位。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 ,儒学事实…  相似文献   

10.
王春华 《华夏文化》2011,(1):63-64,F0003
颜回(公元前521-前481),字渊,又称子渊,后世尊称为颜子。颜回为孔门“十哲”之一,自东汉明帝始,历代许多帝王在祭孔时往往以颜回配享,并且不断地给颜回追加先师等封号。颜回是儒家八派之一“颜氏之儒”的开创者,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正>文化自信是国家兴衰的命脉,是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基石。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传基因中产生发展起来的。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阐述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16年11月30日,他在  相似文献   

12.
一、辛亥革命揭开中国近代文化自觉的序幕 孙中山先生于1894年11月24日在夏威夷的檀香山建立革命组织兴中会,宗旨中有“振兴中华”四个字,由此揭开了人们自觉地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序幕。1905年8月20日,以兴中会为主体,联合各地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革命同盟会。同盟会在孙中山领导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相似文献   

13.
法国人爱接吻、爱说话、爱吃、爱消遣,这“四爱”给法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正>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其文化能够在未来继续发展的一种信念,是其民族前进的一个基本的精神动力。张岂之先生最近谈到:"中国今日正处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时刻。民族复兴不是复古,而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统一,反映了历史变化后民族整体的提升。"(张岂之:《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中华文化前景》,《北京日报》2013年11月11日)张先生从文化的角度谈民族复兴问题,实际上就是在谈建立文化自信的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文化矛盾,西方提出了“神人合一”观念;为协调儒道文化矛盾,中国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这两种思想影响了中西文化走向,但又具有各自的文化缺陷。本文提出“花人合一”思想,强调“花神精神”,倡导触及生命本质的“至善至美、自由自在”的主客体高度融合的唯美境界。“花人合一”必须通过“游乐原则”才能得以生动体现。“游乐”是人的天性。至乐、天乐、率性求乐与“无害的快感”是人的内在本质追求。因此,应搭建一个平台来展现“花人合一”的丰富内涵和魅力,实现审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净化和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这就是“花人合一”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论述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他说:“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段论述是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总概括,也是我们对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信念。一、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明史深刻认识的体现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没有中断的历史,这是我们关于文化自信的坚实立足点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7.
陈叙 《中华文化论坛》2022,(6):133-142+157-158
乡村是增强文化自信的优质载体。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根本在于重新认识乡村价值,充分激发乡村的文化主体性,增强乡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由于乡村文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与乡村社会脱节,农民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政府主导下的乡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的日常生活实践间存在疏离,来自市场和社会的外来力量缺乏对乡村文化生态的了解,外来文化资源与乡土文化主体间缺乏耦合机制。乡村文化主体性的培育系统就是以尊重和激发农民的文化主体性为中心,通过乡村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的互动交换来激发乡村的文化主体性意识,构建起有效整合多元力量的乡村文化建设机制,探索在治理场域下实现价值共享和意义认同,培育乡土文化能人和文化组织。  相似文献   

18.
据史籍记载,巴人最早生活于西北地区,后来由陕西、河南进入湖北、四川。巴人南迁,南迁后进入了湘、鄂、渝、黔边区地带。《后汉书.南蛮传》:“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命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巴”字最早见于殷墟甲…  相似文献   

19.
<正>党中央提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要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这启发我们,要研究自信问题。从主体看,有个人自信,也有集体自信,如团体自信、民族自信、国家自信、人类自信等。这些都是自信。集体由个人组成,个人自信是集体自信不可缺少的方面,是集体自信的落实和表现。集体自信是个人自信的集合,又能反过来指引和帮助集体中每个人树立更强的个人自信。不管是个人自信还是集体自信,都要符合关于自信的一般规律。其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文化的追求与梦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这是中国化部长孙家正于2005年10月在华盛顿举办的“中国化节”期间.在美国国家记俱乐部的精彩演讲。面对数百位美国政界、艺界、传媒娱乐界的知名人士,孙家正部长的演讲“立足于化.胸怀全局.放眼世界.不卑不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生动活泼,广受好评”。 本刊在此全登载,以飨读。[编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