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与传统知识观相比,生存论知识观更加强调知识对于主体的意义,因而对教学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促进教学功能的重心从仅仅关注知识本身转变为更加关注学习者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并进而丰曹教学活动的内涵,推动教学目标从占有知识扩展为促进学习者个体主动的发展,教学内容从课本知识扩展到生活世界,教学方法从单纯的知识传授扩展为探究式教学。  相似文献   

3.
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体验、选择和创造的生存智慧.这一定义试图将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课程观打通.生存智慧中应包含后现代所强调的生活经验、现代所推崇的理性知识和前现代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后现代课程观特别强调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课程和体验课程,反对把课程理解为学科知识的做法,这种观点值得借鉴;但学生的体验、选择和创造都需要教师的指导,在这一点上我们仍坚持现代和前现代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倡导"理解"与"生成"的现代课程知识观转型,要求课程改革更多地关照知识与人的生存意义之间的联系,提升人的精神生命。据此,面对"知识灌输"与"人文化成"之间的矛盾,高校德育课程目标设定应由实体思维转向过程思维,促进大学生的意义世界生成;课程内容设计应以问题意识为中心,回归生活;课程实施应以理解为基础,变知识灌输为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5.
知识论哲学推动了科学技术的昌盛,但是,功利化、标准化等各种流弊的滋生使幼儿教育失去了对幼儿精神世界的呵护和生存意义的关照.鉴于此,现代生存论哲学转向人的生活世界,从人的生存处境出发,通过重新理解和阐释“存在”,为走向本真的生存提供新的思想范式.从生存论哲学的体验、关怀、交往三个方面阐释幼儿园课程,强调幼儿园课程不仅要指向科学世界,更需要通达幼儿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6.
从生存角度看,英语是社会生存发展的产物,是全球性的语言。英语学习的个人动机虽不同,却都与生存紧密相关,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  相似文献   

7.
教学论研究的实存论镜像存在着诸多问题。实践生存论为教学论走出困境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实践生存论视域下的教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发展的生存方式,是人、自然和社会历史的统一,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现代教学论研究的实践生存论转向成为一种必然,教学论研究的主题论域、研究者角色、研究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都在发生着转换。  相似文献   

8.
教学论研究的实存论镜像存在着诸多问题,实践生存论为教学论走出困境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实践生存论视域下的教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发展的生存方式,是人、自然和社会历史的统一,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现代教学论研究的实践生存论转向成为一种必然,教学论研究的主题论域、研究者角色、研究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都在发生着转换。  相似文献   

9.
不同时期,教育界中形成不同的知识观,但随着知识的充实,人的精神却发生了异化,当代教育实践呼吁关注知识对受教育者的生存意义。教育者以课堂为载体,关注受教育者的生存方式,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文化;关注受教育者的生活意义和生存价值,建构“学习和生活共同体”,提升受教育者的文化涵养,关怀受教育者的生存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随着知识社会的来临,教学的价值关注点已由学生掌握知识转向知识学习对学生生存意义的影响。基于教学价值结构的变化,教师需要拓展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课程知识的概念性理解包括教师对课程知识理解的广度、深度和贯通度,其广度是指教师理解课程知识的本身知识结构和课程编制中的人为逻辑结构;其深度是指教师理解课程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和德性,还要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方式;其贯通度是指教师在知识学习与学生素质培育之间建立有效的联接,从而使知识学习与素质培养相互融通。  相似文献   

11.
从生存论的意义上看,知识不仅仅是人的认识问题,更是人的存在问题.基于此,以知识为主要媒介的学校教学,就不能满足于使学生获得理性认识能力的发展,而应使学生理解知识,吸纳知识中蕴含的丰富的精神能量,获得个性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课程评价改革的当代知识论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课程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中的关键环节。当代知识论是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基于知识的多维价值性、个体境域性、动态建构性,课程评价改革需致力于:建立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倡导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求知过程,以激励学生探究知识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波兰尼隐性知识理论的提出,在教师知识研究领域,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并揭示出教师知识中的隐性成分,然而对隐性知识存在形式的研究还极其有限。论文以佛洛伊德的意识层次理论为基座,通过分析信息加工理论、波兰尼意会知识认知机制理论、双重编码理论,从而揭示出隐性知识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知识作为人类文化的积淀与结晶,是中立的,与价值无涉。有关研究人员一直在孜孜不倦地为论证知识的确定性、客观性而努力。当然,作为学校教育中的课程知识也不例外。其实,这是人们的一种误解,课程知识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无论是从理论上来加以分析,还是从实践中来加以透视,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如何正确地认识课程知识的意识形态性质,有助于当前我们国家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知识观转型视野下课程知识意义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知识的意义是指知识所具有的能够对人的精神生活和意义世界给予关照、扶持和滋养的特性.近代以来,受知识认识论的制约,课程一味追求知识的客观性,将"人"隔离于知识之外,知识的意义被严重遮蔽.随着知识观的后现代转型,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日益凸显,知识的意义逐渐回归.立足知识观转型这一背景,借助现象学,哲学解释学和建构主义的理论分析,尝试探寻课程知识意义重建的路径:理解课程、体验课耀和建构课程,彰显人作为精神生命体的意义存在.  相似文献   

16.
对泰勒、布鲁纳、杜威、罗杰斯的课程知识观作简要述评,认为课程知识是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发展,并不断改组和改造经验,课程知识是个体知识的构建。这种课程知识观源于知识的不确定性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7.
西方知识观的转变及其对当前课程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姜勇  阎水金 《比较教育研究》2004,25(1):17-21,43
知识是课程发展的三个重要来源之一.当代西方知识观经历着以下的转变:知识的本质从绝对真理性到生成建构性,知识的存在状态从公众知识到个体知识,知识的属性从价值中立到价值关涉,知识的种类由分层到分类,知识的范围从普适性到情境性.由此对当前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课程目标应转向对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关注,课程内容应更多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课程实施应采取"自下而上"的实践范式,教学过程中应更多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8.
知识是课程的基础性源流。课程知识观包含课程知识主体观、课程知识本质观、课程知识评价观,它们分属课程知识的意识形态、选择与组织以及评价问题。基于课程知识观三方面的相互关系,依据课程知识主体类型可将西方课程知识观划为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个人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和个人—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三种类型。在逐一梳理与批判三类知识观的基础上,借助中国文化的历史性向度,重建一种新的课程知识观,即个人—社会辩证伦理主体的课程知识主体观、辩证唯物主义课程知识本质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课程知识评价观。  相似文献   

19.
知识管理:地方课程的本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方课程是地方依据国家课程的要求、规定及方针、政策,结合地方实际,使国家课程得以在地方创造性地实现的课程。为此,要创建专门进行课程知识管理的机构,实现课程知识管理方式的创新;建立合作的课程文化;为学校开拓课程实施的空间提供服务;创建教师发展学校。  相似文献   

20.
在信息化背景下,课程即资源这一新型课程本质观将课程视为服务于年轻一代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信息要素的总和,突出强调以下三个方面:课程不仅包括年轻一代社会化成长所需要的科学性资源要素,而且包括年轻一代社会化成长所需要的人文性资源要素;课程不仅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基础性资源要素,而且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所需要的拓展性资源要素;课程不仅涵盖国家、民族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规定性资源要素,而且涵盖学生终身学习所需要的个性化资源要素。与已有的课程本质观相比,课程即资源这一新型课程本质观体现了课程元素的丰富性,强调了课程理念的全纳性,诠释了课堂中的知识反哺现象,凸显了课程在促进个性化成长和终身学习方面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