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风》2021,(7)
我国某高速铁路的无砟轨道出现了拱变形问题,加之路基涵洞过渡段出现的膨胀问题,对线路日常应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基于此,以下主要针对现场实际情况展开调查与分析,并借助室内试验着重针对路基填料以及地基土之内易溶盐含量与膨胀性展开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CFG桩是铁路路基地基设计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具有承载力高,沉降控制显著,施工简单等优点。本文以CFG桩复合地基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柳州至南宁铁路建设,以DK559+470~DK559+660段为例,参考典型工点的路基结构形式、地层岩性、地下水位条件,采用PLAXIS2D有限元程序研究CFG桩复合地基工作性能。重点对模拟工点的沉降、侧向变形、桩土应力比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桩长对地基沉降影响较显著,对沉降的影响随着桩长的减少而减小,设置明显提高了桩体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3.
通过载荷试验和路基下桩、土应力测试,采用现场实测分析方法对水泥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性状进行分析研究其承载性。对水泥土挤密桩处理路基工程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现场原位测试、沉降观测实验研究,按沉降观测结果预测路基工后沉降,为铺轨提供时间参考、对路基稳定性进行评价,论证了水泥土挤密桩作为铁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17,(13)
朔黄铁路路桥(涵)过渡段沉降变形问题显著,多采用斜向高压旋喷桩进行路基加固。为分析加固的效果,结合朔黄铁路K65+490~K65+770段加固工程,运用PLAXIS非线性有限元计算软件,建立计算模型,选取5种不同铁路荷载组合情形,对比分析加固前后在不同荷载组合条件下的路基顶面沉降变化。研究表明采用斜向高压旋喷桩进行铁路路基加固有较好的实际效果,该种加固方法对其他类似工程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速公路对地基要求甚高,在软土地基上修建高速公路,存在着软土路基工后沉降和差异沉降过大的问题。针对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工后沉降问题,对当前高速公路工后沉降病害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对目前常用的既有高速公路工后沉降病害处治技术进行了探讨。结论表明,轻质置换材料可大大减少常规置换材料带来的附加荷载;旋喷桩处理法与桥头搭板法具有一定加固效果,但存在影响交通运营或导致二次跳车等缺点;每种沉降病害处治方法的效果并不单一,在实际操作时需注意每种方法的处治思路、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在高等级公路中,遇到不少涵洞、通道、挡土结构等结构物置于软弱地基上或软厚的杂填土之上,施工期短暂时,成为不少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的棘手问题。针对这个问题,采用生石灰喷粉深层搅拌桩(简称石灰搅拌桩)进行软土地基处理,具有技术简单可行,且经济合理的特点,能有效地加固软弱地基,减少软土层沉降和整体工程工后沉降,提高软土层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7.
CFG桩在铁路施工中多用于松软土路基及路桥过渡段,利用CFG桩、桩间土、褥垫层一起形成复合地基,提高地基承载能力。CFG桩施工地质多为软弱层,或存在软弱夹层,故施工过程中窜孔现象时有发生,重点介绍了CFG桩施工过程中出现窜孔时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软土地基上修建城市道路,如何控制路基土的固结度、路基的沉降速率和工后沉降量是影响建成后路面质量、行车速度、使用寿命等的关键性问题;而如何通过现有的实测沉降资料来准确计算和预测最终沉降量是我们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东莞市某干道软土路基沉降实测资料进行最终沉降量推算,从推算过程厦推算结果的比较中找到类似工程的最佳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李文兵  戴龄虹 《科技通报》2005,21(2):166-170
在软土地基修建高等级公路中,"桥头跳车问题"是一个技术难题。低强度桩是一种新型处理桥头深厚软基工法,采用变桩长的思想,使沉降逐渐过渡。某大桥桥头段深厚软基采用该工法处理,对桩顶及桩间土沉降、土工格栅上沉降、深层土体水平位移、孔隙水压力、土压力等进行了现场监测,并进行了静载荷试验,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工法能大幅度减小沉降,形成沉降过渡,减小对桥台基础的水平推力,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李二兵 《中国科技纵横》2014,(1):149-149,151
介绍了膨胀土路基常见的病害和诱发原因,分析膨胀土路基在荷载作用下的沉降特点、沉降规律以及大气影响深度及工后沉降问题,提出了确定性分析和非确定性分析在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对边坡的破坏特征、破坏机理以及风化特点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长江砂作为道路路基填料,将会极大降低路基建设成本,同时也能够解决长江沿岸细砂淤积的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滨江道路工程采取吹填江砂的工艺来填筑路堤。建立了江北滨江大道吹填砂复合地基典型断面的有限元模型,考虑了一些关键土性参数的影响,对复合地基上吹填砂施工期间的沉降进行了数值分析。计算发现吹填砂和桩间土的弹性模量的增加,可以大大降低路堤表面的沉降;当泊松比从0.2增长至0.35时,土体的沉降量降低了约25.47%;土体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则对土体的沉降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路桥过渡段如何处理一直都是比较头疼的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通常采用粗粒级配料填筑法、加筋土法、土质改性法、过度板法等等.本文分析了路桥过渡段施工技术在高速铁路修建中的重要性,并在路基沉降观测的基础上阐述了告诉铁路路桥过渡段沉降控制的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3.
黄海传 《今日科苑》2010,(4):119-119
本文主要介绍了影响加宽路基方案选择的主要力学因素,并对主要力学进行了具体分析,重点分析了地基沉降和路基的稳定性,路基土压缩变形、路基土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塑性累积变形等,提出了旧路加宽试验路的观测测试在施工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京沪高速铁路要求较高,设计速度目标值为350km/h;路基工后沉降控制要求严,在路基设计方面考虑采用CFG桩进行地基处理,本文通过凤阳试验段CFG试验,从机械选型、坍落度、提钻速度上分析了对成桩的影响。试验得出:长螺旋钻、闸筏泵适用该区域CFG桩,坍落度160mm~200mm,混合料搅拌时间控制在60~120s,提钻速度2m~2.5m/min;试桩成果在凤阳试验段上得到很好的应用,有效确保成桩质量,可在今后京沪高速铁路施工中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桩-网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桩-网复合地基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软弱地基处理方法,它能够充分发挥桩、网、土的各自作用,有效地控制工后沉降.针对目前设计中缺乏相关数据的现状,按桩体种类设计了两个试验区对桩-网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变化规律展开研究,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试验结果为桩网复合地基理论研究和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浅谈路桥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路桥过渡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研究是目前道路施工较为重视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可以有效的解决运营中的桥头跳车问题。主要从搭板设置、不设置搭板时引道的施工、地基处理、台后填筑四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为路桥沉降段路一路面施工技术提供了技术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为了满足高速列车高速、平顺、舒适运行的需要,在高速铁路施工过程中对构筑物的变形要求远远高于普通铁路,大量实践表明,路基工后沉降的有效控制不仅取决于地质勘察精度、设计方案,还与路堤填筑速率、地基处理的施工机具配置、质量控制等密切相关。本文旨在通过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案的施工,提出所采用方案的施工机具配置、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方法,规范施工工艺流程及关键控制参数;通过质量检验方法的分析,提出所采用方案的质量检验方法及频率;并从施工和质量检验的角度,评价处理方法的适宜性,为提高高速铁路路基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满足高速列车高速、平顺、舒适运行的需要,在高速铁路施工过程中对构筑物的变形要求远远高于普通铁路,大量实践表明,路基工后沉降的有效控制不仅取决于地质勘察精度、设计方案,还与路堤填筑速率、地基处理的施工机具配置、质量控制等密切相关.本文旨在通过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案的施工,提出所采用方案的施工机具配置、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方法,规范施工工艺流程及关键控制参数;通过质量检验方法的分析,提出所采用方案的质量检验方法及频率;并从施工和质量检验的角度,评价处理方法的适宜性,为提高高速铁路路基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15,(21)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复合地基用于软弱的粘性土、粉土、砂土及受土体自重压缩完成的素填土地基。本文列举工程实例,介绍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计算、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施工质量控制要点,以及分析CFG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缺点。  相似文献   

20.
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案之碎石桩应用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软土地基,可以理解为:主要由粘土和粉土等细微颗粒含量多的松软土、孔隙大的有机质土、泥炭以及松散砂等土层构成,地下水位高,其上的填方及构造物稳定性差且发生沉降的地基。当穿堤建筑物部分坐落于软土堤基上和地基软土厚度不均时,存在不均匀沉降问题,穿堤建筑物可能出现变形开裂。为确保该路段的路基的稳定,决定采用高效、经济的方案——碎石桩来处理软土。主要对公路软土地基的碎石桩应用方案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