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3 x”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在全国展开。在新的高考科目设置中,出现了“x”制综合测试科目。综合测试在考查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加强了对学科内和学科间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这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学生物教师必须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深化知识联系,加强综合教学。  相似文献   

2.
我国在 2 0 0 0年启动了新一轮的高考改革 :试点省吉林、山西、江苏和浙江实行了“3 综合”的考试科目设置。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一直关注怎么教 ,教什么 ,复习课怎么上等问题。高考改革三年了 ,对比分析这三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化学学科试题的特点 ,会发现一些对我们教学有益  相似文献   

3.
2002年是普通高考改革关键性的一年,全国20多个省市采用了“3 理科综合/科综合”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大家都十分关注考试结果。下面我们对2002年高考“3 X..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进行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4.
我国在2000年启动了新一轮的高考改革:试点省吉林、山西、江苏和浙江实行了“3 综合“的考试科目设置.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一直关注怎么教,教什么,复习课怎么上等问题.高考改革三年了,对比分析这三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化学学科试题的特点,会发现一些对我们教学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李玉钧 《广东教育》2002,(10):32-33
1999年,广东省实行“3+X”高考方案:语文、数学、英语为必考科目,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在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等科目中选报一科或多科。2000年在“X”中又增加了英语复试和“综合科目”(即政史地理化生六科的综合),“综合科目”规定为报考本科以上的必考科目。2002年把英语复试改称为英语Ⅱ。这种高考方案比以往“大文”、“大理”具有更大的自主性、灵活性。那么,了解学生在选报科目时考虑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是本次调查的目的。一、调查对象…  相似文献   

6.
问题:明年开始,江苏等四省将试行“3 x”高考。这种高考对我们中学语文学习有何影响?作为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采取什么措施来主动适应这种高考? 解答:“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x”对江苏而言是指综合科目。综合科目近两年分文科综合(政治、历史、地  相似文献   

7.
一年一度的高考是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尤其是今年苏、浙、吉三省首次使用“3 x”模式进行“综合科目”考试的试点,更是引起大家的关注和猜测。现在,面纱已经被揭开,我们不难看到2000年高考科综合卷较好地体现了国家考试中心“稳中有变,变中有新,平稳过渡”的命题指导思想。既承袭了90年代以来注重学科能力考查的特点,又在学科综合性考查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但步子比较稳妥,试卷导向好,立意高,体现了能力、素质、综合、创新等诸方面的要求.能较真实地考查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8.
《教育科学论坛》2001,(12):15-20
1999年,广东率先进行高考3 x科目设置改革,拉开了高考改革的序幕。2000年,吉林、山西、江苏、浙江4省参加改革,2001年扩展到18个省、市、自治区。2001年9月,教育部批复同意北京、河北、山东、江西、广西、重庆、云南、贵州、西藏、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等13个省、市、自治区从明年起进行高考3 x科目设置改革。至此,3 x科目设置改革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全面展开。什么是3 X? 所谓3 X,指的是高考科目。“3”是指每一位参加高考的考生都必须考语文、数学、外语3科,“X”  相似文献   

9.
1999年广东省高考“3 x”科目改革方案在经过多年的充分酝酿后,终于成功试行了。认真研究“3 x”科目改革的成因和实质,回顾、总结今年广东省高考“3 x”科目改革的实践,对我们今后如何进一步搞好高考改革,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2002年“3+X”高考说明》刚刚下发,海淀教师进修学校的学科教研员和重点学校的教师便齐聚在一起,对《高考说明》进行了热评,记者也从中对今年高考进行了相关采访。语、数、外变化不大作为文理高考的统一科目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老师们共同认为通过《高考说明》反映出:这三科总体上是稳定的,由于是高考的“老”科目,经过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交,备受关注的高考科目改革大动作——综合科目考试终于浮出水面,露出了它的庐山真面目。去年9月,当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广东省2000年高考试行“综合科目考试”的通知)时,在全国,尤其是在广东省中学界引起极大震动。综合科考什么、怎么考?老师教什么、学生怎样学?六科综合集于一卷,是否加重了学生负担?一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上问题随着7月10日上午综合科考试的结束,从而有了一个“说法”。  相似文献   

12.
2000年,江苏、浙江、吉林、山西等四省已经实行新的高考模式——“3 X”(X为文、理科综合),2001年,全国将有十多个省也参加“3 X”高考科目的改革试点。这场高考改革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广大中学教师也在积极探索和研究高考科目改革的意义,如何以高考科目的改革推动中学教学的改革?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以适应这一高考科目的改革?如何处理好分学科教学和综合科目高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一、“3+X”的涵义广东省1999年率先在全国第一次试行“3+X”高考改革后的科目设置方案,采用专门的高考试题。“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科为每个参加高考的学生必考的科目。这三科在内容和试题形式上与全国今年普通高考有所不同,其中语文试题在内容上更灵活一些;数学不再分文理科,即报考文科和理科的考生使用同样的数学试卷;英语有较大变化,比如新增加了30分听力测试部分,取消了语音识别部分等。“X”可以是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六个科目的一门或几门,也可以是综合科目(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文理综合…  相似文献   

14.
如何让参加“3+综”高考的学生更好地掌握综合科目的复习要求 ,真正提高考生的综合能力 ,是广大教师倍加关注、急于攻破的课题。下面笔者就新高考模式下如何进行物理高考复习谈点粗浅的认识。明确要求 转化思想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高考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 ,高考“3+综”物理总复习必须转变思想 ,严格依据“综合科目”考试的命题指导思想进行。“综合科目”考试的命题指导思想是 :以能力测试为指导 ,考查考生在中学所学这些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科目”首先是学…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在经历过“3 文 (或理 )综合”、“3 大综合”的高考模式后 ,今年采取的是“3 1 1”模式 ,因此 ,地理学科又成为一门单独的高考科目。今年的高考地理试卷比较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 ,试题不偏不怪 ,又有较好的选拔功能 ,这对今后的中学地理教学起到了较好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高校召生制度的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即改“3 2”模式为“3 X”模式。“3”是指语、数学、和外语,是每个考生必考科目;“X”指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个科目或综合科目(包括科综合、理科综合、理综合或专科综合)中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我省目前实行“3 小综合的科目设置。  相似文献   

17.
一、综合科目与综合科目考试 综合科目是指根据建立在高中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的命题原则与思路而为“3+X”高考模式设计的考试科目。 综合科目起源于保送生的综合能力测试,是应“3+X”高考改革模式而诞生的,它是“3+X”高考科目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3+X”高考方案的精髓。 综合科目按学科类别划分,可分为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按学科内容多少划分,可分为大综合、小综合。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在2000年启动了新一轮的高考改革:试点省吉林、山西、江苏和浙江实行了"3+综合"的考试科目设置.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一直关注怎么教,教什么,复习课怎么上等问题.高考改革三年了,对比分析这三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化学学科试题的特点,会发现一些对我们教学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今年,“3+x”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在全国展开。在新的高考科目设置中,出现了“x”制综合测试科目。综合测试在考查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加强了对学科内和学科间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这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学生物教师必须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深化知识联系,加强综合教学。一、加强学科间知识点联系,培养学生学科间综合能力生物学与化学、物理等学科知识互相渗透,联系密切。据不完全统计,在现行高中《生物》课本中,与化学相关的知识点有30处,与物理相…  相似文献   

20.
2000年,江苏、浙江、山西和吉林四省实行“ 3+综合”的高考考试模式,综合科目试卷分为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知识的“理科综合试卷”和包括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知识的“文科综合试卷”;广东省继续进行“ 3+ X”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采取了“ 3+大综合+ 1”的考试模式,其中的“大综合”试卷与江苏等四省的试卷不同,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科知识在内的试卷。 2001年,包括河南在内的 18个省市将进行“ 3+ X”高考考试科目设置的改革,其中河南、广东、上海等省市采取“ 3+大综合+ 1”的考试模式。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