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教、邪教人生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生观就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态度等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信念和观念。宗教、邪教在回答人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有什么价值、人应该怎样活着等问题时,均有不同的取向和评价,也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影响。对两者人生观的比较和评析,有利于认识其本质和功能,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由张盛如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解题指导》中有这样一道习题:指出下列诗中带点部分所用的好辞手法.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参考答案”是这样的:“他活着”所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借代,是借彼代此,舍去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不用,而借用与它相关的人或本物的名称来称呼、代替它的一种修辞手法.诗中第一个“他活着”是北代“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活着”;诗中第二个“他活着”是指代“替人民当牛马的人活着”……笔者认为,该“参考答案…  相似文献   

3.
人生为何事来?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回答。无论怎样回答,人生总是要与一定的意义相连。人不仅力求活着,而且力求体面地活着,有意义地活着,力求过一种高尚的生活。在现代社会,人类早就摆脱了对自然环境的被动依赖,获得了空前的物质财富与享受。然而,由于社会竞争激烈、价值多元,加之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人类也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失落感、孤独感、焦虑甚至绝望。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活着,其意义取决于他的活法,是活法赋予了活着的意义。活着是生存状态,活法是生存方式.是活法决定了活着的价值。一个人活在世上,必然会寻求某种幸福的生活形态,而幸福与否,则直接与他的活法有关。晓苏的小说《麦芽糖》,思索的就是人的活法的命题。小说中不同的活法,带来了状态和性质迥异的活着。  相似文献   

5.
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人对于生活的目标、意义和价值.是不可能通过灌输而获得的.而只能通过对历史、对传统、对生命的领悟而发现。如果我们承认.“人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这一类人生意义的问题难以仅仅依靠理性、逻辑、概念与范畴而获得确解,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漠视学生的生活世界.漠视社会生活中和学生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只有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在学生的现实遭遇中,在学生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中,  相似文献   

6.
性格与职业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不管你信还是不信.反正我信。命运是什么?说得现实一些,就是人活着时的价值。有人又说,人生的价值是由不得自己评价的。我说,不!评价有他人评价、社会评价,不是还有自我评价吗?  相似文献   

7.
活着与生活     
有位朋友曾经说过一句话,开始听起来并没有在意,后来仔细想想,还有道理。他说,人分两种,一种是活着的人,另一种是生活的人。 活着的人,指的是什么?恐怕仅仅就是指活着吧。有说有笑,有苦有悲,但没有精神上的追求。有呼吸,有面孔,但没有人生的目标。我想,朋友说的活着的人大概是这一类的人。而生活的人就比活着的人有质量,有深度了。这是生命层次的区别和不同,是精神世界的差别。 这世界,活着的人不少,生活的人也不少。由此我想到贫穷和富有这样的问题。是不是贫穷的人都可以划归到活着的人一类里去?是不是富有的人也都可以…  相似文献   

8.
有人曾问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您和平庸的人有什么区别?”他回答说:“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哲学家巧变语序作答,可谓生动犀利,言简意赅,不同凡响。臧克家为了纪念鲁迅先生,写了一首诗《有的人》,开头这样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句只把“活”与“死”的语序变换了一下,就鲜明地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凌驾于人民头上的,灵魂腐朽,如行尸走肉,虽生犹死;甘做人民牛马的,精神永存,虽死犹生。近代大草书家于右任是国民党的元老,曾出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可那时…  相似文献   

9.
青春的力量     
曾经有一位大人物说:“人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今天有一位小人物说:“人休息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休息。”那人便是我。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电脑》2008,(6):49-54
一、人生价值 1,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泰戈尔说:人应“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人生是一本书.一本写给自己.也写给别人看的书。人生又是一次旅行.当有追求。  相似文献   

11.
学会思考     
人只要活着都有脑袋,这是生物学常识;活着的人未必有一颗属于自己的脑袋,这是社会学议题。凡经过文化大革命“八亿人民一颗脑袋”闹剧的人,都会庆幸自己今天总算有了自己的脑袋。  相似文献   

12.
古往今来,“人为什么活着”一直是热门话题。有人认为人活着是为社会做贡献,为了他人的幸福;有人认为人活着便是为了钱,为了享受,为了名利。谁是谁非,人们自然心里明白。但一个人要真正做到为社会做贡献,为他人幸福而活着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崇高的思想品质和伟大的奉献精神做保证。  相似文献   

13.
生命意识淡漠,生命教育缺失,是目前教育所面对的一个严肃的话题。调查结果显示:有24.39%的孩子曾有一闪而过的“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有15.23%的孩子曾认真考虑过自杀: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其中实施自杀而未遂者达到1.71%。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成为15至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对死亡的思考,是其哲学的核心,故尔他的哲学又被称为“死亡哲学”。在他看来,死比生更根本,人活着就是以一种向死亡存在的方式活着。本文就试图从海德格尔对人、对死亡的特殊性说明入手.来分析有关死亡的本体论意义,以及产生这种思考的诱因。  相似文献   

15.
《中学教育》2004,(8):20-21
不仅是教师,人——作为人都应享受生活。许多哲学家费尽一生的心智在思索,人为什么活得着,或一辈子只为给自己活着提出一条令人信服的理由。在有思想的人看来,活着如果没有意义,不如死去。  相似文献   

16.
[命题形式] 有人问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的人有什么不同呢?”亚里士多德回答说:“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请你以“活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同时也要为别人活着,才会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直面人生     
冯海艳 《学子》2004,(3):1-1
人,活着。有的人活得很愉悦,却不充实:有的人活得很痛苦,却很真实。在愉悦的活着的人当中,有许多人是甘于平庸、不思进取的,他们有吃有喝,自身安于现状,根本犯不着去为生活左右奔波,更不必去追求所谓的多彩人生。  相似文献   

19.
凡夫 《小读者》2010,(10):1-1
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祖国建成人间乐园。 人活着.总得为祖国、为人民做一点点事情。  相似文献   

20.
明天的作用     
闲来无事,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社会现象——严肃地说,是人类的文化现象,或说是生命现象,那就是大多数人都在为明天活着。说起来,为明天活着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从个体上说,既可以每一个人拥有一个目的;从群体上说,大家也可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单从普通百姓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