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国荣 《中国考试》2004,(7):35-37,54
科举时代.士子作弊最常见的方法是夹带。对科场夹带作弊.历朝政府均严厉禁止。据史书记载,唐时“搜索衣服.讥诃出入”。宋代定制,士子入场须“解衣搜阅”。金代更有独特的入场之前“沐浴更衣之法”。元时规定.举子入院“所携物件皆拆封点检”。清沿明制.并借鉴历代反舞弊举措,对科场夹带的禁防律令  相似文献   

2.
赵矶 《学习之友》2009,(5):64-64
1903年,因考场被八国联军破坏未及修复,北闱乡试借地在河南举行。有位考生风尘仆仆赶来应试,但此生进考棚后,苦熬终日,字尚写不满三百,第二天便弃笔而去。一位考官见此情形,在其试卷上批道:  相似文献   

3.
自科举取士以来,科场作弊之风便应运而生。累朝累代,其手法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有趣的是,竟有以此为营生的书贾。据新华社记者郑黎报道,近来在浙江宁波和余姚市接连发现用微刻字体刊印的袖珍八股文刻本,便系清代科场作弊专用书。  相似文献   

4.
河边 《中国考试》2006,(9):57-60
人类自有考试以来就有了舞弊。作弊在历代科举考试中都有发生,随着科举制度发展,舞弊手段不断翻新,可谓层出不穷,贯穿科举制度始终。科举时代,最常见的作弊有三种:贿买;夹带考试经文;请人代考。也有学者从作弊主体的角度,将作弊分为四种情况:应试者的作弊;主考者的作弊;阅卷者的作弊;录取者的作弊。  相似文献   

5.
清代,科场舞弊案层出不穷,在科考前考官与士子交通舞弊,关节条子盛行,致使科场舞弊不断发生,科场大案要案接连出现。为整肃科场、整顿吏治,清代尤其是清前期采取严厉措施惩治舞弊的考官士子,进而整肃科场,使科场秩序有所好转,同时也使吏治廉洁。本文拟以戊午科场案为中心,从整顿吏治的角度以及把此案置于清代整个科场案中两个方面来探讨清代科场案。  相似文献   

6.
科举经费对科举考试的有效开展意义重大。清代科举经费名目繁多,尤以考试过程中科场运作经费名目最多,不过就其大者而言,主要包括科场食用费和员役工赏费两项。通过分析和探讨清代河南乡试科场运作经费开支情况,发现清代河南乡试科场运作经费不仅名目繁多,支出占整个乡试经费开支中比重最大,其经费支出情况还具有规范性、等级性和人文性特点。  相似文献   

7.
户籍制度是科举制度得以推行的基本保证 ,但是清代户籍制度遭遇商品经济发展、流动人员增加、社会变迁加快等因素的挑战 ,户籍管理变得难以实现。商籍是大商人们凭借同籍官员而谋得的合法占有科举名额的途径 ,冒籍则成为各种类型考生谋求走向仕途的不合法之道 ,这其中可以区分出多种不同类型 ,也引起了诸多新的社会矛盾 ,乃至形成严重的土客冲突。从科举的社会史角度出发 ,对冒籍问题加以解读 ,可以帮助我们解开清代社会矛盾的部分死结。  相似文献   

8.
科场撞骗是经济撞骗、政治撞骗在考试领域的反映。清代前期,撞骗舞弊成为科场的又一大弊端,败坏着考试的声誉,影响到社会稳定。乾隆年间,面对这一舞弊的凸显,清政府就如何治理撞骗舞弊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严管严查严惩政策的持续出台与实施,狠狠打击了撞骗舞弊势力,保障了公平公正的选拔考试顺利进行,为后人从严治考、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一) 清代,凡是未考中秀才的人,不管年龄大小一律称为“童生”。 雍正年间,有—位老童生颇有才华,但由于没有后台。加上性情耿直,不肯送礼给考官,因而连考12次都落榜了。  相似文献   

10.
张若琴 《文教资料》2008,(22):214-216
大学生考试作弊歪风屡禁不止,严重干扰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秩序,已经到了非认真治理不可的地步.本文分析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危害和原因,并提出治理对策,希冀对整顿大学生考试作弊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清代水浒戏研究之不足,通过对清代水浒戏的剧目考察、创作群体及思想意蕴的分析,以期从宏观方面对清代水浒戏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结论认为,清代水浒戏剧目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思想意蕴也有不同,对于清代水浒戏的研究具有文本与社会学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清代文人的仕途,一般是通过科举考试,凭自己的“满腹经纶”,由秀才经乡试而成为举人,由举人经会试而成为贡士,由贡士经殿试而成为进士,授为翰林,外放为官,飞黄腾达。这是文人们最好的出路。但是,还有一条出路,就是通过考试或捐纳,进入国子监,成为贡生或监生,然后授给官职。这也是清代文人的出路之一。贡监制度贯穿有清一代,国子监是清代最高学府,也是培养官僚后备人员的基地,因此有必要深究。“国子监生”是贡生和监生的统称,名目繁多,来源不一。据《清史稿》,国子监常设的贡监生名色,贡生有六种: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监生有…  相似文献   

14.
画饼怎能充饥──中学生考试作弊心理漫谈柴洪涛有关资料调查表明,目前一些中学生考试作弊已经到了惊人的地步,有些高中,学生的作弊率高达88%;有些初中,学生的作弊率高达79%。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焦虑与深思。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学生作弊心理就是建立...  相似文献   

15.
科举制度建立不久,营私舞弊的现象就出现了。挟带、抄袭、顶替、请代,五花八门的作弊手段中,危害最大的莫过于贿买关节、串通考官。从唐代开始,针对作弊的手段,封建统治者就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然而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防弊的措施日益严密,而作弊的手段也日益巧妙。唐代取士,不仅看重考试成绩,还需要有知名人士的推荐。因此,应举者纷纷奔走于名公巨卿之门,向他们“投献”自己的得意之作,称为“投卷”。向礼部投献的称为“公卷”,向达官贵人们投献的称“行卷”。投献的作品以诗  相似文献   

16.
正看惯了教育学科的论文,看到郑也夫教授指导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本科生的教育调查,不由得眼睛一亮,心生惊异。这些稚嫩的学术新手,训练有素地操弄着社会学的手术刀,从一个个很小的切口入手,对教育切片取样、扫描透视。基于社会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以叙事、描述为主,加以归纳和分析,几十篇论文如同对教育病的一张张彩超和CT,不动声色而深刻入微,呈现出清晰的病理,时有令人触目惊心的发现。  相似文献   

17.
明朝万历年间,杭州府出了个“神童”,名叫余智殊。他才思过人,聪明超群。传说他14岁便参加乡试。主考大人见他年小活泼,有意戏弄,便问道:“你这考生何姓?”余智珠回答道:“姓余。”主考官笑道:  相似文献   

18.
略论明代科场评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场评卷是科举考试最复杂的环节。明初虽规定乡、会试实行三场制,但在实际的评阅过程中.由于受到自身规律的影响和制约,考试题目繁多,士子不能兼顾、同考官人数有限、评阅标准繁杂、评阅时间有限等主客观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三场兼顾的评阅方式在实际的阅卷过程中不能完全实行。  相似文献   

19.
作弊     
《特区教育》2011,(7):30-35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