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万盈 《天中学刊》2011,26(6):62-65
莫言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蛙》作为描写计划生育的一部力作,以其进一步的形式推进使得小说在形式方面呈现出斑斓的色彩,具体表现在叙述中信件与戏剧形式的融合,反讽手法的运用与悖论的自然生成,隐含述说的背后隐喻。同时,莫言小说惯常的启蒙意识虽在此文本中得以延续,但是却进入了一种纠葛与困惑的迷局。  相似文献   

2.
《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是美国文学史中最优秀的幽默作品之一,在马克·吐温的创作生涯和美国文学发展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精彩的框架式叙述结构、精当的细节描写与幽默的语言风格及隐藏作者与小说背后的潜藏文本三个方面对作品的叙述艺术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在小说《蛙》中,莫言延续了《檀香刑》中的民间立场与知识分子立场的对话,借此凸显出民间叙事的优势。小说民间叙事的特点表现为:提供另一种历史文本;展现文化的多元性。但是在面对政治意识形态和消费主义时,民间叙事有时显得力不从心、左右为难,这正是莫言的民间叙事无法规避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莫言的小说《蛙》以主人公"姑姑"为中心,记录了中国乡村六十年的生育史。然而,在宏大生育史的背后,隐藏的是对文学书写进行的隐喻。无论是书信、长篇叙事和戏剧之间的互文性,抑或是小说叙述视角实验性的变革,抑或是小说中魔幻现实主义的运用,无不表现着文学书写的细节。因此,小说《蛙》实际上是一部生育史隐喻下的文学书写。  相似文献   

5.
《蛙》是一部以计划生育为题材的小说,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该作品葛浩文译文所有政策性语言,从中选取典型例子,考察译文是否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是否创造了读者与文本的视域融合,如何做到将文本中的"空白点"具体化,归纳总结葛氏译文中所用直译、意译的翻译策略与转换、替代、增译、省译、正说反译等翻译技巧,期望能为小说中政策性语言的翻译提供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6.
莫言在小说《蛙》中植入了别具特色的山东高密东北乡的地方文化与民风民俗。人物的取名、关于"蛙"的传说与象征以及书中描述的民间艺人捏泥娃娃的高超技艺等地方文化的植入一方面暗示了书中人物命运,刻画了人物精神与心灵,另一方面为小说增添了民族特色,丰富了小说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7.
徐少纯 《钦州学院学报》2013,28(4):20-22,27
长篇小说《蛙》是莫言酝酿了十多年的作品,小说的成功源于它异于常规的形式、引人深思的内容,更源于作者独运匠心所选取的民俗意象。其中,"蛙"与"猫头鹰"意象引人深思,"蛙"是母神的动物化身意象,"猫头鹰"是母神的变容。它们充满着浓厚的民俗意味,蕴含着深刻的民俗内涵,体现了一直存在民众心目中的母神信仰,而母神信仰源于古老的生殖崇拜。  相似文献   

8.
莫言的《蛙》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的最好表征.《蛙》带有浓厚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魔幻现实主义使得这部小说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永久的生命力,这种创作手法对当代文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箭毒蛙     
《课外阅读》2011,(8):69
箭毒蛙,也称作毒箭蛙,又名树棘蛙科或丛蛙科,是白天活动的青蛙。它们是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原住民,因为当地部族将它们身上的毒素涂在箭上,故得此名。大部分箭毒蛙都有耀眼的皮肤颜色,是对掠食者的一种警示。它  相似文献   

10.
<正>当妈妈的箭毒蛙爸爸箭毒蛙是很特别的物种,抚养孩子的通常是雄性。它们喜欢在风梨科植物附近交配,因为这种植物的叶片会形成一个小的"水坑",蛙卵才能够得到很好的生活环境。当雌雄蛙交配  相似文献   

11.
蛇蛙     
南方有一种蛙,叫蛇蛙,这种蛙个头很大,尤其是前肢很粗壮,很有力量。这种蛙和蛇是天敌,一见到蛇便会奋不顾身地扑上去,四肢死死将蛇抱住,直到将蛇勒死,或同归于尽。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体现了一定的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以“元小说”形态来模糊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以文本之间的拼贴和复制取代传统小说的线性叙述,以反讽的形式展示文本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体现出“元小说”、“拼贴”和“反讽”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于通常所说的忏悔与救赎主题,本文认为小说《蛙》以人物塑造为核心,在忏悔与救赎的背后蕴含着的是对制度的批判、对人性的批判乃至对整个社会的批判,是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人性扭曲的书写。这同时使《蛙》产生了一定的警世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蛙,指无尾两栖类动物,与山椒鱼及蚓螈血缘相近,全世界约有三千种,分布广泛。蛙又分为完全水栖性、陆栖性、树栖性和穴居性。蛙与蟾蜍都属于无尾两栖类,不过,“蛙”及“蟾蜍”的定义并不严格。“蟾蜍”通常指皮肤干燥的陆栖种类,“蛙”则代表半水生、皮肤湿润的种类。和修饰形容词并用时,“蟾蜍”通常指任何和北半球普通斑点蛙不同的无尾两栖类,例如铲足蟾或树蟾。一般来说,“蛙”泛指无尾两栖类。跳跃之谜有人认为,完全水栖的蛙,可能是在蛙已改变或适合陆地的跳跃后,再度侵入水域生活。从这个观点看,跳跃或许是为了快速逃离捕食者而从岸边进…  相似文献   

15.
<正>与实用类文本指向的明确性和材料的客观性不同,小说以生动的形象展示社会生活,表达作家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具有主题的多义性与形象的暗示性等特征。独特的叙事情景、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与丰富多样的文本形态,使每一篇成功的小说都具备独立的个性,可以说,每一篇好的小说都是不可复制"孤品",这给整体解读小说、把握小说文本的共同规律带来了难度。因此,阅读并赏析小说,固然要依赖于对小说文本基本特征的把握,但更重  相似文献   

16.
蛙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青蛙、蟾蜍等。在南美洲和中美洲南部,还生活着一种毒蛙,叫箭毒蛙。这种毒蛙能分泌一种毒素,这种毒素是迄今所知最毒的动物毒素之一,当地人就曾用它作为箭毒。毒蛙的毒素是从皮肤内微小的“粒状”腺体中排出来的,其排出微孔分布在蛙皮肤表面的粘液体孔之间。蛙的粒状腺体似乎是所有蛙共有的原始特征,但在有些蛙身上这些腺体就成为一种进化的标志,以便合成、储存和释放各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分泌物。  相似文献   

17.
悖论叙事是莫言小说《蛙》的鲜明特色。莫言运用悖论叙事,既塑造了悖论式的人物形象,又表达了救赎与救赎的虚无、传统伦理观念与现代化进程的悖论主题,并且呈现出庄重主题与狂欢风格的悖论叙述风格。  相似文献   

18.
《蛙》是中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长篇小说之一,曾在2011年获茅盾文学奖,其英译本由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先生翻译。文章以刘宓庆的风格标记理论为理论支撑,以莫言的《蛙》及葛浩文英译本为研究语料,从形式标记中的音系标记、词汇标记、句法标记以及修辞标记四个层面探析《蛙》的语言风格是否在葛浩文译本中得到再现,并探讨译文的风格翻译转码策略,以期用实例证明风格标记理论对小说语言风格翻译研究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蛙的趣闻     
蝌蚪在蛙体内生长蛙类是体外受精的动物,孵化成活率不高,全靠大量产卵来延续种族。有一些蛙种具有保护后代的特殊本领,在美洲,有的母蛙背部长有蜂窝状小窝,有的公蛙背部有折皱,让受精卵在背部孵化成蝌蚪再独立生活。澳大利亚有一种蛀产卵受精后,把受精卵吞进体内,胃成为临时子宫,卵在胃里孵化,发育生长,变做小蛙。临产时,一只只小蛙从  相似文献   

20.
从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来看,莫言有着独特的女性世界观,他的作品以男性创作视角来观察记录身边的事物,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小说《蛙》重点在于彰显其中女性角色的生命张力所在,个人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是莫言创作《蛙》的主要原因。而《蛙》中对于女性生命张力的书写更是体现了莫言对于中国文化的追寻和其独特的女性创作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