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化劳动理论包含有四个规定,从其顺序逻辑看是由前三个规定来推出第四个规定,即由人与自身的异化推出人与人的异化;而由劳动的本身的异化来推出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从而推出人与自身的异化才是"异化劳动"的隐含逻辑。认为只有充分认识其隐含逻辑才能理解马克思"异化劳动"的概念,才能从审视自身出发,积极地去寻求消除异化劳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其认识论出发点及论证等方面蕴涵了现象学视域。而就现象学视角而言,本质直观可作为解读异化劳动的可能方法。在此方法的导引下,异化劳动将呈现为一个全新视域并生发出一系列寻问,这些寻问是对异化劳动现象学方式的寻求。而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自由自我决定的价值取向印证了马克思自由自觉的劳动本体论,并且其"生活世界"与"技术人"思想等构成了现象学对异化劳动审视的现实向度。  相似文献   

3.
试论"异化劳动"理论的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早期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理论,其主要内涵: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的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只有积极扬弃异化,才能实现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异化劳动”理论在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扬弃“异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4.
随着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现与公开,学术界逐渐开始关注"异化"。以卢卡奇、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继承且丰富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本文从异化的领域、异化劳动的内涵、异化的根源、对异化的态度、消灭异化的方式与力量等方面对马克思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进行比较,探索两者存在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概括了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揭示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并指出了消除异化劳动的途径。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虽然并不很成熟完善。但它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6.
由异化上升到异化劳动,是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但异化劳动理论还不等于唯物史观,它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本文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分析,即着眼于分析劳动中形成的主客体关系——人与劳动对象、人与劳动过程、人与人的关系,把异化劳动看成是一种客观历史现象,从而揭示马克思是怎样把社会发展看成是自然历史过程、进而去研究历史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最终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  相似文献   

7.
近一百年大众传播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随着媒介技术的高度发展,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人的异化程度和异化方式有新的变化,本文以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和大众传播学中"媒介即人的延伸"及"拟态环境"的理论为基础,着重分析了大众传播过程中异化的延伸和放大现象,并提出了"拟态(信息)环境生态失衡"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与压迫,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奠定理论基础。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化阶段,并产生了不同于传统雇佣劳动关系的新的数字劳动关系。数字劳动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劳动形式,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阐释。数字劳动通过劳资关系的重构,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的主体性丧失。为此,需要正确对待数字技术与数字劳动异化的关系,摆脱数字劳动异化、突破数字资本逻辑的统治,积极寻找缓解数字劳动异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异化"是哲学王国中的重要一员,从其诞生至今依然引起许多哲学家们的"另眼相待".马克思对"异化"亦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且在其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创制了异化劳动理论,此理论是<手稿>中的奠基性理论.<手稿>中虽然仍然带有黑格尔、费尔巴哈尤其费尔巴哈的痕迹,但就<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而言,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在逻辑思维上都对黑格尔及费尔巴哈等传统异化理论进行了突破.  相似文献   

10.
异化理论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活动产物对人的奴役是私有制社会的一种客观现象,但在思维中用异化概念来把握这种现象,经历了一个过程。从卢梭的权利转让说到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异化理论,再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从认识迎来说,表明了人类认识的某种深化。但异化劳动理论不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极限,而是一个环节。马克思后来摒弃了异化劳动理论中的人本主义因素,发展到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如果从这两个伟大发现回到异化劳动理论,甚至回到  相似文献   

11.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基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审视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其异化的外在表征为:"导学关系"异化为"劳资关系"、"交往关系"异化为"控制关系"、"合作关系"异化为"生产关系"、"相长关系"异化为"冲突关系"。依据异化劳动理论的4个规定性,发现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异化遵循着研究生与教育本质相异化、研究生与教育过程相异化、研究生与教育成果相异化的生成逻辑。因而,为了实现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本真回归,需要发挥师生的学术共同体机能,重塑理性求真的学术精神;搭筑平等对话机制,优化研究生培养过程;加强师生科研成果管理,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2.
1844年马克思旅居巴黎期间,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该著作将哲学与经济学研究相结合,将劳动与异化相结合,通过对物资生活关系(当时称市民生活)的批判,从而革命性地提出异化劳动理论这一重要思想。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所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不仅使得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功问世,而且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所包舍的优秀思想对解决现今社会存在的一些异化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我们打开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经济结构和人的存在状态之门的一把钥匙。从异化劳动理论深层次文本分析来看,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家所宣扬的"经济人"假说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起点,对利己主义的批判构成了异化劳动理论的潜在主线。  相似文献   

14.
类存在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核心。马克思的类存在概念包含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三重关系,因而异化劳动理论也包含了劳动异化、社会交往异化和感觉异化三个方面的异化。劳动异化是主体和客体关系的颠倒,社会交往异化是社会关系的物化,感觉异化则是人对自然的排他性占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并没有真正解决异化如何产生的问题,因为它设定孤立的个体作为出发点,所以异化劳动概念并不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但异化劳动论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异化劳动论的现代解读折射出如何继承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真正的继承既要坚持马克思的政治目标,又要能开拓出新的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16.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中异化劳动是其最重要的概念和理论,而这一理论又成为马克思在《手稿》中其他所有理论的根基和源泉,以此理论为出发点衍生了国内许多学者关于异化劳动——《手稿》中这一重要理论的多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考究异化劳动这一理论的来源、研究这一理论的方法论特点、他的主要内容以及对异化劳动概念的运用,以及私有财产的产生和异化劳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诸多方面.此外,学术界对于异化劳动理论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也相当关注,在当今社会中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也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把宗教异化与劳动异化的关系看作是必然的因果联系,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产生的一个理论支点。在马克思早期的一系列著作中,对该问题的研究经历了“宗教异化”、“政治异化”再到“金钱异化”和“劳动异化”的发展过程。正是“劳动异化”的理论,将宗教异化的根源深入到经济领域,这一研究不仅标志着马克思开始寻找人由以生成的标志,即由自然属性到社会属性转化的关节点——劳动,而且也真正找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进而科学地阐述了宗教产生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8.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提出异化劳动思想,并用异化劳动理论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根源和原始推动力。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虽然直接源于人本主义者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异化理论,但却是对费尔巴哈异化思想的扬弃。他用辩证法研究社会政治和经济现象,从而得出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理论不但颠覆了西方近代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对西方近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因而人的劳动也必然是社会性的劳动,劳动产品总体上也理当属于整个社会.但是,由于人类内部群体、个体之间差异及其相应利益分离的客观存在,人们对劳动产品的占有也就出现了分化和分离,劳动者的劳动付出不仅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而且反过来成为统治劳动者的外在力量——这就是劳动的异化.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是从四个方面展开的,其中人与人关系的异化是异化的总体根源,其他三个方面是这一根源下的几种表现形式.由于差异是异化劳动的内在根基,异化劳动是差异的社会化、制度化恶性发展,因此消除异化劳动的根本途径不是消除差异本身,而是消除让差异恶性发展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劳动者创造的产品不仅不归劳动者所属,反而成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凌驾于劳动者之上来支配、统治劳动者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劳动主体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过程、类本质以及主体间关系相异化。深入解读异化劳动的实质内涵并探究其理论根源,对全面把握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劳动的育人价值被忽视的部分原因是劳动主客体地位发生颠倒,导致劳动者地位弱势、劳动精神式微和劳动观念模糊。基于异化劳动理论视角,剖析劳动的异化现象,把握劳动的育人导向,以“塑造劳动休闲观”促进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以“深化劳动价值观”确立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以“构建交往实践观”化解劳动者的交往困境,以“树立体面劳动观”增强劳动者的劳动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