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色.戒》是张爱玲晚年最精彩的创作小说,耗时整整25年,其间,经过数次修改。但小说发表后,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而李安根据这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却引起轰动,好评如潮。小说设下了太多的谜团,是张爱玲从女性视角的曲折演绎,而电影是李安从男性视角对小说的再次解读。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及李安根据其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由于作者审美个性的不同以及小说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差异,导致小说与电影版《色·戒》在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艺术表现技巧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张焱 《文教资料》2014,(36):136-138
2007年上映的英国电影《赎罪》改编自伊恩﹒麦克尤恩的同名小说,导演乔﹒怀特以他独特的领悟和别出心裁,将他最感兴趣的"人的面孔"与"人的情感"技巧性地表现出来,打破了传统影片擅长讲故事、调动观众抽象思维能力去破解影片意义与价值的格局,从而也给读者提供了一种自由感受的向度。本文试图通过电影与小说文本的对比来探究电影对小说的改编。  相似文献   

4.
小说《色·戒》被李安改编成为电影引起了轰动效应。张爱玲的原作带有明显的女性叙事的特点,这是由作家的性别决定的,表现出女性对传统男权主义的解构。李安的电影,却不自觉地将小说诠释成为一个男权主义文本,并且带有浓厚的后殖民想象。  相似文献   

5.
小说《色·戒》被争安改编成为电影引起了轰动效应。张爱玲的原作带有明显的女性叙事的特点,这是由作家的性别决定的,表现出女性对传统男权主义的解构。李安的电影,却不自觉地将小说诠释成为一个男权主义文本,并且带有浓厚的后殖民想象。  相似文献   

6.
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由张爱玲小说重新改编的电影会越来越多,这是张爱玲小说研究的新领域,也是诠释其小说的新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色·戒》与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对比二者的艺术技巧和方式。  相似文献   

7.
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电影产生开始就一直存在着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尤其是对文学名著的改编。本文以余华的小说《活着》和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为研究对象,从空间背景结构、人物塑造及命运角度进行对比解读,并挖掘存在差异的原因,认识到小说和电影  相似文献   

8.
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色·戒》在观众中反响热烈。前不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泽龙教授,主持了一次关于小说《色·戒》与电影《色·戒》的讨论。讨论主要涉及了对主人公王佳芝形象的理解,李安与张爱玲对“色”、“戒”的不同演绎,电影和小说各要侧重表达的人生态度与伦理道德观念,张爱玲隐藏的情感因素等。参加讨论的是王泽龙教授2007级的几名现代文学研究生。下面是讨论的集录,发表在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尽管电影《色·戒》自放映以来褒贬不一,但从艺术角度来讲,电影是对小说《色·戒》的一次成功改编。在主题阐释、情节填补、风格氛围以及人物表现方面,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的小说<色·戒>讲述了一段不该发生的爱情,王佳芝的心有不忍与易先生的残酷无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我们看到了在爱情失衡的天平中王佳芝的可怜处境,同时张爱玲也借小说表明了自己对胡兰成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傲慢与偏见》经历过无数次的电影改编,由于解读方式的不同,体现出时代的变迁在艺术作品中加持的观念烙印。无论是欣赏原著还是观看电影,可从不同的解读中看到当时那个年代人与人情感表达的不同,回味纯真年代的爱恨情愁,获得心灵的愉悦与情感的共鸣,这才是不同的解读带给我们的至真至美的情感馈赠。  相似文献   

12.
以描写女性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但是以挖掘处于无意识激情中的女性心理、展示女性生活遭遇和情感见长的作家,恐怕非茨威格莫属了.他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高尔基语)致力于女性心灵的开掘,塑造了一批充满生命激情和人性光辉的"茨威格式"女性形象,她们丰美多姿、真纯痴情却又命薄缘悭,为世界文学长廊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相似文献   

13.
狄更斯的作品往往结合自己贫困而艰苦的经历,加之对英国社会矛盾的深刻观察.他的小说<雾都孤儿>被波兰籍犹太导演波兰斯基改编成电影之后,获得了批评界和大众的广泛赞誉.作为故事人物之一的犹太人费金在电影中形象的再塑造体现了在多元文化盛行的世界文化语境下,对于种族歧视的反击和对各民族文化平等的社会思潮的认同,也体现了在后殖民主义时代下,对帝国主义话语霸权的抨击.  相似文献   

14.
以印刷资本为依托的现代小说,其生成直接服务于建构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意识形态的诉求。成熟于资本国际化时期的电影,全球化成为其必须面对的语境。在中国当下,小说与电影面临着共同的困境,以电视、网络等新型大众传媒为载体的现代娱乐及其产业发展,对小说和电影的冲击不言而喻。以小说《海上花列传》和电影《海上花》为个案,以安德森的民族国家理论和萨义德的东方学理论为依据,史料分析与文本细读结合,借此解析小说和电影两种叙事媒介在现代性历史中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电影产生开始就一直存在着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尤其是对文学名著的改编。本文以余华的小说《活着》和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为研究对象,从空间背景结构、人物塑造及命运角度进行对比解读,并挖掘存在差异的原因,认识到小说和电影是两种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质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6.
电影《色·戒》自上映伊始就引发了巨大的反响,一度构成了华语世界的文化奇观。张爱玲在叙述中表现出了对于女主人公王佳芝的极度偏爱,并通过叙述视角与叙述时间,帮助展现王佳芝作为女性的生存困境。李安则通过对叙述模式的改写,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张爱玲原著中的女性视角,完成了对于电影中每个人物的人道主义关注。  相似文献   

17.
郭澄清的小说<大刀记>在出版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获得了门槛极高的上海电影制片厂的青睐,并在1975年底获得通过.在改编的过程中,要想通过影像成功地传达出原作的史诗性的某些品格,本身就面临着一个难以逾越的门槛.值得肯定的是,电影<大刀记>还是在时代所许可的范畴之内,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小说<大刀记>的史诗性的影像化凸现.首先,体现在它保持了原作的基本结构模式,确保了原作所蕴涵的历史发展的脉络得以清晰地凸现出来;其次,体现在它保持了原作对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展现,确保了原作所蕴涵的历史发展的"合力"的凸现.  相似文献   

18.
影片《沉默的羔羊》是依据托马斯&#183;哈里斯的同名小说而进行改编拍摄出来的,这部影片是那个年代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作品之一,而且将人物的形象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将故事的惊悚程度展示得非常入木三分。这部分影片与作家的小说相比较,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只是一种是用视频影像的形式表现在观众面前,一种是通知文字描述和图画联想展示在读者面前,两部作品都可堪称经典之作。本文主要结合《沉默的羔羊》电影与小说的对比分析,从而让观众和读者能够更好地去认识和了解《沉默的羔羊》这部影片和作品。  相似文献   

19.
打麻将是中国历史上最吸引人的博奕游戏,在漫长的发展积淀中,麻将逐渐形成丰富的文化内涵。电影《色·戒》中三场重要的打麻将场景,不仅推动了剧情发展,而且还展示出人物间微妙而错综复杂的关系,很好地显示出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余华是我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小说《活着》标志着其创作风格逐渐开始演变,他才华横溢的语言操纵能力、天才的想象力使得这部小说享誉中外。由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于1994年上映,影片一经播出同样声誉斐然。《活着》小说和电影从主题思想、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结构线索四个方面都存在不同之处,这主要因为余华和张艺谋对"活着"内涵意义有不同理解、电影与小说表现效果不同以及电影有着严格的审核标准。但小说和电影都促使受众思考活着的方式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