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校辅导员大多深陷"事务陷阱",如何将教育内容贯穿在现有的事务性工作中,如何协调学生主体与辅导员主体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教育、管理与服务功能,实现多主体共同发展是辅导员角色发展的关键。探讨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高校辅导员角色发展的现实可能,首先厘清主体间性理论的研究范畴,其次阐述主体间性理论与高校辅导员角色发展的理论契合,再者分析高校辅导员角色发展的错位现象,最后在主体间性理论框架下,从生活世界、理解对话与实践交往三个方面探寻高校辅导员角色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
高校女性辅导员因有自己的性别特质、心理特点,且承担着更多的婚姻家庭责任,在辅导员这一角色扮演中,有着自身特有的角色冲突。其中角色内冲突主要表现为女性辅导员的自身角色局限性与辅导员的角色要求之间的冲突以及女性辅导员的自身发展与辅导员职责之间的冲突;而角色间冲突主要表现在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间的冲突。女性辅导员的角色冲突容易引发职业倦怠,对辅导员队伍稳定及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易产生负面影响。针对角色冲突问题,可从高校和女性辅导员自身两个层面人手采取相应的调适对策。  相似文献   

3.
高校辅导员的现实角色定位的复合性尽管可以暂时性地应对高校教育现实,但其权宜性也会阻碍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进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所列的职业分类体系相比对,辅导员职业角色具有结构的复杂性和职责的繁重性。重新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角色进行定位势在必行。通过调研发现,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扮演存在"实然角色"与"应然角色"的错位、提供的服务与学生的实际需要不完全对应等问题,而对辅导员的角色期待则集中于辅导员对学生发展的辅导咨询上,"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这一"重叠共识"的体现和实现者,正是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实质性内核。通过将高校其他人员的职业责任"零余"部分进行"加总"的途径确立辅导员的职业责任,是与职业发展的历史相悖的职业角色形成路径,也是辅导员职业责任过重以及角色困境的根源。依据关于角色期待的"重叠共识"和"减法"逻辑减去辅导员的管理、服务职责,确立"辅导咨询本位",是辅导员职业角色的应然定位和职业发展取向。"辅导咨询本位"的辅导员将通过其辅助性、建构性功能服务于学生发展,其职业责任主要在于社会认知与适应的引领,学生人生观念与社会行为的指导以及学生心理的关怀三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既有法理依据,也有政策赋权。以主体间性来理解“双重身份”的本质,是对教书育人天职的正确解读。加强教学主体与管理主体之间的对话,可以有机统整角色期待和职业认同。  相似文献   

5.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和指导者。随着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辅导员职业特性正越发显现。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过程中,要坚持职业目标政治性,不能偏离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要求;尊重职业身份双重性,贯彻落实教育部"双线晋升"政策;通过细化分工等方式,不断改善职业内容的无边界性、职责的综合性特点。辅导员要认识到职业活动的基层性,不能脱离学生空谈思想政治教育;要扮演好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角色,把握角色的权利、职责和义务;要不断掌握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增强与职业对象间成长互动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6.
杨育智 《成人教育》2013,(12):108-109
高校辅导员角色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遮蔽了辅导员作为一名教育者的核心角色,同时也掩盖了教育性这一辅导员工作的根本性质。以教育学的视域观照高校辅导员,通过对辅导员角色多样性的分析,明确辅导员角色的核心定位是教育者,对于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校辅导员主体成长是指辅导员主体的角色认知、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发展和成熟,是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本文从高校辅导员角色自我觉知的实现、高校辅导员心理成长的实现以及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实现三个方面对高校辅导员主体成长规划展开研究,并进而提出具体的举措从而实现高校辅导员主体成长规划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8.
高校辅导员话语权的弱化与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辅导员工作领域扩散、工作负荷过重、工作认同度低,导致话语权遭受制度性贬损。话语角色的他者性、话语内容的规定性和话语方式的强制性,导致辅导员话语主体虚化。众声喧哗的淹没和话语对象的抗拒,导致辅导员话语权的社会性失落。必须通过重塑辅导员的工作机制、重塑辅导员话语的主体地位和辅导员话语的社会相容性与主导性,重塑高校辅导员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通过解析教育部最新印发的文件《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深入了解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岗位职责与基本要求;结合工作中对辅导员角色的理解,探讨如何通过准确的角色认知发掘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0.
刘琦 《高教论坛》2023,(5):24-29
高校辅导员角色的演变轨迹表明,辅导员这一职业经历了从政工干部单一角色到教师与干部双重身份的转变。作为高校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角色,管理者依据高校辅导员职业定位的双重性设定了辅导员晋升的双线机制,但这种机制在为辅导员职业发展带来双重可能的同时也带了双重束缚,从而引发了辅导员在角色认知和职责序列上的混乱。对此,高校应在观念上重视辅导员双重身份的双重功能,在制度上建立辅导员职称评定的专门机构,在实践中合理地设置辅导员角色的岗位分工,以使辅导员双线晋升机制真正发挥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作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的主体,"80后"辅导员因其特殊性在工作实际中面临着由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心理素质不佳、角色压力等造成的角色困境,这势必会对辅导员个人发展、高校的正常运作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辅导员角色调适就尤为重要和必要,其调适主要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2.
国家层面早已明确了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肯定了辅导员的职业价值,提出辅导员队伍建设应该实现专业化、职业化。成长为"专家型"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之路,是高校辅导员个体实现从"服务型"辅导员向"管理型"辅导员角色转变,再从"管理型"辅导员向"研究型"辅导员角色转变的过程。学校可以从四个方面帮助辅导员实现其职业发展之梦:一是以专业化为导向,明确辅导员职业发展前途;二是改进组织和管理,克服辅导员专业化困难;三是肯定工作贡献,增强辅导员职业价值感;四是培育职业理想,坚定辅导员职业心理。  相似文献   

13.
按照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建设要求,梳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角色变迁,分析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探讨角色冲突对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通过树立合理的角色期待、形成正确的角色认识、调节角色平衡,做好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和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4.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的职业角色源于思想政治工作,其内涵随着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变革、发展而不断丰富、拓展。辅导员的核心使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政治引领人"的初衷不能变。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学习、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基本经验依然要传承。要用整体和协同的思维来看待辅导员职业角色的定位,回应时代要求,发扬优良传统,借鉴国外经验,突破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困境。  相似文献   

15.
职业幸福感关系着主体的生存状态和工作效率。当前,高校辅导员整体职业幸福感不强是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一大问题。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辅导员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成长成才,也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健康发展。围绕提升职业幸福感,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内涵建设,注重辅导员工作的外部支持体系建设,能有效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6.
高校辅导员角色指建立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基础上的职业角色。本文从角色愿景、角色认同两个维度,分析了高校辅导员角色愿景的构成要素、分类和现实体系;辅导员角色认同的要素、分类和影响因素,明确了两个概念的内涵,对正确理解辅导员角色愿景和角色认同的内涵,进一步分析高校辅导员制度现实困境的表现和成因,以及寻求转变辅导员角色困境、提升辅导员角色积极认同的对策等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的确定,明确了辅导员工作的性质,拓宽了职业发展的渠道,增加了职称评定的选择,提出了综合素质的要求。同时,也蕴含着工作角色的冲突,职业认同的困难,专业发展的两难和工作岗位的过渡。身份的单一化、职称评审的单独化、辅导员发展的专业化是化解双重身份角色困扰的未来的一种可能走向。  相似文献   

18.
由于工作形势、工作对象、工作任务的特殊性,研究生辅导员面临着来自现实的角色挑战和教育对象、合作主体的角色质疑,只有充分认清研究生辅导员的角色内涵、自身认同并走职业化、专业化、学术化的职业路径,才能获得教育对象和合作主体的认同,突破“角色尴尬”的境地,取得职业身份的认同和成功。  相似文献   

19.
国家从政策层面明确高校辅导员兼顾学校教师与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实现双线晋升,这有助于他们更加明确具体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增加了他们职业晋升与职务评聘的选择。与此同时,双重身份的确立也加剧了高校辅导员内在的角色紧张,弱化了他们晋升发展的优势,削弱了他们的职业归属感。相关职能部门应该从明确高校辅导员的主体角色、实行教师职称单列评聘、建立岗位职级制度、推行岗位津贴制度等方面着手,有效破解双重身份视角下高校辅导员晋升发展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在提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今天,心理素质不仅是辅导员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其心理素质的高低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特别是高校年轻辅导员面对多重职业角色的压力、较高的社会期待、工作经验匮乏、职业待遇较差等原因,其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就高校年轻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原因分析、对策研究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