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外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经是一个令人憎恶的字眼.曾几何时,当改革开放被定为国策,引进外资成为当务之急之后,开始有人对近代外债问题加以反思,于是晚清外债史研究逐步纳入了人们的视野.诚然,晚清外债与我们今天的引进外资决不可同日而语。且不论晚清外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巨额赔款转化而成的,即便是清朝统治阶级主动举借的外债,在国势阽危、内外交困的大背景下,有时也难免会附加有苛刻的条件。那么,晚清统治阶级对外债的认识达到了什么水平?他们是出于什么目的举借外债的?  相似文献   

2.
如何摆脱财政困境成为晚清各地方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晚清直隶总督在探索解决财政问题的同时,理财观念逐渐发生了转变,他们从“讳言理财”到“为言利辩护”;从主张“赋出于田”到“赋出于商”;从“着眼国内”到“放眼世界”,不仅首先尝试发行直隶公债,而且大 胆引进外资,为直隶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采取严格限制举借外债政策,外债只是其作为财政应急的临时策略。甲午战争中,张之洞力主借债备战;为扭转战局,张之洞还提出借巨款来重整海军,突袭日本本土计划;为了保住台湾,张之洞不惜以借巨款,将台湾抵押给债权国为诱饵,以实现"押款保台"的目的。张之洞的这些外债主张和实践体现了其"外债救国"思想。张之洞借债备战主张主要出于对财政的应急性补充,并且表现出对外债依赖的趋势。而"押款保台"策略充分体现了其举借外债的政治性目的,而这种政治性借款对甲午战后晚清外债导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大陆的历史教学大纲强调依据社会形态标准划分中国史:将夏朝以前的漫长历史作为原始社会;将夏商西周作为奴隶社会,把春秋作为奴隶社会解体时期:将战国秦汉至清朝前期作为封建社会,并把晚清(1840-1912年)和相继的民国时期(1912~1949年)这段特殊历史界定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5.
作为晚清铁路建设的主要主持人之一,张之洞的铁路外债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近代铁路建设进程.文章从铁路外债思想的演变过程、以夷制夷的制衡策略、让利争权的维权思想三个方面阐述张之洞的铁路外债观.让利争权的维权思想,体现了张之洞的国家主权意识.以夷制夷的制衡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成效,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晚清铁路外债受制于人、利权外溢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依据地方文献考察分析晚清至日本投降前的宣化县财政税收情况,力求理清当时该县的财政机构与财政管理体制、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状况.  相似文献   

7.
晚清咸同年间,传统财政体制开始瓦解,近代财政体制尚未形成。太平天国革命削弱了清廷对各省财政的控制,高度集权的传统财政体制开始瓦解,厘金、海关税逐步取代田赋成为最大财源,同时勇饷、洋务、外债等支出比重日益上升。各省纷纷新设局所,财政新思潮逐步萌发。但清王朝仍坚持"量入为出"的传统理财观念,未做根本变革,直至宣统年间始大规模引介西方近代财政制度,但此时距离清廷覆灭已为时不远。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梁启超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对晚清产生重大影响的外债问题,他的外债思想经历了一 个从反对论到折衷论的转变过程。他对举借外债的条件、原则、方法等问题的深刻分析,体现了他对近代外债 问题的独特思考和要求政治改革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9.
孔祥熙战时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整财政机构,加强财政管理;开拓税源,增加税收,举借内外债,弥补财政赤字;管制外汇,稳定金融;举办专卖,统制物资;推行《公库法》.统一调拨物资;改革田赋,征收实物;改订财政收支,确立自治财政体系等。上述举措的提出和实施,体现了孔祥熙统一财政、制度化管理、兼顾国防民生、鼓励生产、平均负担、培养税源与增加税收的时政思想。总体上说,孔祥熙的战时财政政策是成功的,不仅对抗日战争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而且为中国现代财政体制的形成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从长远观点看,其中也有许多负面因素,为以后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0.
北洋政府成立后 ,因财政上的压力开始提出整理外债问题 ,曾设立专门整理机构 ,提出过各种解决方案 ,但最终未能与列强达成全局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理债方案。其原因 ,除了当时中国所处国际环境的限制之外 ,主要在于北洋政府在经济、财政、金融、军事、政治等方面都无法继续统治下去 ,难以对积欠外债进行认真的整理和达成确实可行的整理方案。在理债问题上的困境直接影响到北洋中后期达成新的重大外债 ,而且晚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的积欠外债 ,成为以后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面临的重大难题。  相似文献   

11.
晚清驻外使节制度的形成与变革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晚清传统外交体制的崩溃及驻外使节制度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同时也反映了晚清政府从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的曲折历程,也是中华民族在付出了沉重代价之后顺应时局的变革。  相似文献   

12.
"就地筹款”是晚清重要的财政政策,它是在晚清财政困窘,中央集权衰弱,地方督抚权力扩大的局面下出现的.它的出现,虽然在一段时期内缓解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但其消极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可以说,它是清朝中央集权进一步衰弱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外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我国外债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过快;债务结构不合理;外债主管非集中化;外债投向结构不合理。外商直接投资中存在的问题是:直接投资的结构不合理;直接投资引进中不合理;三资企业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发展看,今后我国利用外资时应该采用的战略是:加强对外资的宏观管理,严格控制外资外债的规模;健全引进外资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优化外资结构;协调利用外资和我国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如何充分发挥地方财政的调控作用,是健全财政调控体系和推进地方公共财政建设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认真探讨和解决好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地方财政的调控作用,必须正确认识地方财政发挥调控作用的主要领域和地方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职责与地位;必须尽快化解地方财政的收支矛盾,并加速实现财政调控方式的市场化;必须尽快健全和完善地方财政的调控手段,并合理规范财政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关系及政府与财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领导和管理(一)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县级人民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省、市州、乡镇等各级人民政府承担相应责任。(二)省人民政府负责统筹制定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规划以及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国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核批各县市区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逐县市区核实财力水平,统筹安排财力,对财力不足、发放财政供养人员工资确已达到合理比例仍有困难的县市区,通过调整财政…  相似文献   

16.
晚清时期铁路立法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铁路管理立法思想即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时人主张路权自主,由官方控制和主导,设立专管机构;主张依法管理铁路,推进和加强铁路立法;主张实行铁路统计与铁路会计,加强铁路的内务管理。这些都对晚清时期的铁路管理立法和铁路事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幕府制度自春秋战国萌芽后,历经曲折发展,至晚清而达到极盛。晚清幕府不仅规模大,人数多,而且职能多,影响深。幕僚为幕主出谋划策,处理军务,筹集军饷,办理粮台,成为镇压革命的帮凶;经办企业,筹建海军,致力翻译,投身教育,是中国近代化的有功之臣;代拟奏稿,办理外交,全面佐助,是地方官员的得力助手;幕府吸纳、锤炼、输送人才,成为晚清人才的渊薮。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末,在世界舞台上具有极其重要影响的事件当属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1)经济的崩溃是剧变的基本原因;(2)政治体制的僵化,特别是对党的领导核心地位重视不够是剧变的政治原因;(3)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政策和苏联政策的改变及戈尔巴乔夫《改革和新思维》一书的发表,是剧变的外部原因,加速了东欧剧变的进程。东欧剧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反思:(1)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环节;(2)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基点上;(3)加强党的领导和自身建设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4)加强各民族团结和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相似文献   

19.
从义赈的兴起看晚清统治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晚清统治危机的著作和文章很多,但从社会救济方式转变的角度来研究晚清统治危机的著述却不多.从义赈兴起的整个过程可以窥见晚清政权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晚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一览无余.  相似文献   

20.
宋朝晚期(公元1205-1279年)财政危机不断加深,这一点已被一些宋史研究初步证明,但需要进一步揭示的是这一历史进程的不同层面的原因,晚宋冗官问题已达到了宋朝的极点,冗官的耗费既是财政难以随的一个庞大开支,又是贪官产生的温床,终宋之世朝廷都没能解决冗官问题,它集中反映了晚宋政治的极端腐朽,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晚宋财政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