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中枢体制前后曾发生了很大变化,唐初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政务中枢的体制到唐后期已被翰林,枢密和中书门下(政事堂)构成的新中枢所取代。起于内廷,由宦官充任的枢密使一职,到宋朝时更发展为主掌军政的所谓“枢相”,与中书宰相对掌文武二柄,其变化更是引人注目。本文试图从唐代中枢体制发展演变的角度,对这一重要职官设置的社会背景,其职权和机构的发展,及其对当时中枢政治的影响,作  相似文献   

2.
中学历史课本在谈及中国封建时代中央政府的官僚机构问题时,曾涉及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二府”、“内阁”及“军机处”等官僚体制,这些机构是怎样确立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又是怎样发展演变的?本文结合中学课本,进行一些分析、综述。 公元前221年,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封建割据状态,第一次走向统一,新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也随之在全国范围里得以确立和推行。它的主要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在皇帝统辖下实行中央、地方两级制。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 中央设置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  相似文献   

3.
历时半个多世纪的五代社会生活,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乱,”而其实质却在“变”。这场社会巨变是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枢政治制度的变革又是这场社会巨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在于宰相职权的削弱、枢密院、翰林(或端明殿)学士地位的提高。五代中枢政治的变化体现了封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发展变化的规律,即加强和削弱皇权以及争夺皇权的斗争,贯穿于封建中央政府权力斗争的始终。  相似文献   

4.
唐代到宋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主要趋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体现在职官制度上,主要是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即相权的不断分割。本文就此略陈管见。一、专制君主制和唐代相权制度的演变1.专制君主制政体的特征专制君主制的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着一个“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国。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万众翘楚。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具有仅次于皇帝的权力。在一定意义上,丞相有着制约君主的作用,其地位和权力相当显要。丞相…  相似文献   

5.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它经历了初步形成,确立,巩固,完善,加强,新发展,强化几个阶段,文章认为元行省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并且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个问题。即:从设置行省的目的;行省的作用;行省的权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历史,从公元前221年建立的秦朝至清朝共二千余年。其政治体制,“天子独尊,宰相统摄百僚”的制度开创于秦朝。经过七八百年的发展,隋朝创立的天子之下“三省六部”制度完善了这种政治体制;创立的科举制度,空前扩大了社会基础。隋朝短暂38年,为隋唐统一天下的草创、为封建社会后期千余年的政治经济发展都作出了划历史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它经历了初步形成,确立,巩固,完善,加强,新发展,强化几个阶段,章认为元行省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并且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个问题,即,从设置行省的目的,行省的作用,行省的权力。  相似文献   

8.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官制三国两晋南北朝,从全国范围看是对峙割据的形势,但就某一王朝而言,则仍然是中央集权的政体,故各国官制虽“多依汉制”,但也有不少变化和发展。其中枢官制:保留了自东汉以来已“不与朝政”、仅“假以名号”的“三公”,至晋,又增置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合称“八公”,此制在南北朝时期相沿未改。虽设宰相(或称“丞相”、“相国”),多非寻常之职,且无定员、无定名。在这个时期,尚书、中书(曹魏初称“秘书”)、侍中(晋时称“门下”)等三个系统,逐渐发展成政府最重要的中枢机关,各以尚书令(以左右仆射为副职)、中书监、令(以中书侍郎为副职)和侍中  相似文献   

9.
三省同为隋唐时期的最高政务机构,最高统治者为了强化专制主义皇权对构成皇权最大威胁的尚书省之长尚书令多旷而不置或为虚衔,使得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为法定的宰相的体制发生了变化。虽然仆射在一定时期内总制尚书省事,但并不能完全取代尚书令负责中枢政务,所行使的相权也绝不是具有独立意义的执行性质的相权,而是侍中、中书令相权的延伸。三省中仅有中书令、侍中及其所代表的二省行使其权力,三省宰相制实际为“二省制”。  相似文献   

10.
三省六部制在西汉以后形成并长期发展,至隋朝时期得以确立,到唐朝时进一步得到完善。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在唐代的中枢机构中,真正握有实权的是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因尚书省下设有六部,故将这一机构设立的制度称“三省六部制”。  相似文献   

11.
“同中书门下三品”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唐太宗朝出现的官名,其为宰相,至高宗朝成为定制,以后终唐之世不能改。此为读史者尽知。然“同中书门下三品”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有无异同呢?朱绍侯主编十院校《中国古代史》中册页一六六  相似文献   

12.
刘保坤 《中学文科》2007,(10):131-132
北宋初年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对以后的历史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赵匡胤靠“黄袍加身”夺取政权登上皇帝宝座后,为了“惩创五季,而矫唐末之失策”,和其弟太宗赵光义相继采取了各种措施以便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其措施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削减地方官的权力,二是分割宰相的权力,三是控制军队,四是发展科举制度,五是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唐德宗朝中枢政体的构成,历来是唐代政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皇帝与宰相仍然是德宗朝中枢政体的主体。德宗是个有主见、能独立行使皇权的皇帝,在中枢政体中的地位更为突出。“神策中尉制”的建立并不标志着宦官参预中枢,宦官始终未能进入中枢政体,但客观上对中枢政体中的宰相起着制约作用。德宗朝中枢政体是传统中枢政体的回归,而不是通常所说的新的中枢政体形式形成。唐中央政治体制至此发生转变,权力又回到皇帝与宰相手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封建监察制度是国家机器的制衡器。从秦汉至明清,中国封建监察制度的发展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进程同步。它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而诞生,又随着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渐趋完备。在演进过程中,封建皇权对监察机构控制的逐步加强与监察机构不断完善就成为中国封建监察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5.
<正>[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小专题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趋势:①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②君主个人权力不断提高。(一)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二)唐朝(唐太宗时):完善三省六部制影响:①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互不统属,相互牵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②各省各司其职,提高了行政效率。(三)宋朝(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措施(1)加强兵权(兵):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控制军队调动;经常调换将领一一兵不识将,将不专兵。(2)加强行政权(权):在中央:削弱相权(设副宰相、设多重机构);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三年一换;设置通判,分知州的权力。(3)加强财权(钱):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富收归中央。  相似文献   

16.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战国萌芽: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商鞅变法初步建立。②秦朝创立: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上,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③西汉巩固:汉承秦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隋唐完善: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⑤北宋加强:剥夺大将兵权,削弱和分解地方军政财权。⑥元朝新发展:实行行省制度。⑦明清极端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六部.地方设三司.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清朝设置军机处。其他重要社会制度:分封制、编户制度、刺史制、察举制、科举制、府兵制、募兵制、蕃汉分治制、猛安谋克制、八旗制度、改土归流,等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地方组织制度以及监察制度等几方面,它们从整体上共同构成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最基本的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演变(1)萌芽于战国:战国时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变法运动的兴起,为适应封建地主阶级建立统治的需要,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集前代法家思想的成就,提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希望建立起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以秦国商鞅变法为代表,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初步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  相似文献   

18.
陈益 《新高考》2010,(3):33-34
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人才选举制度(即选官制度)的建设,先后实行了一系列的选官制度,其中影响较大的选官制度主要包括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相似文献   

19.
[知识整合与分析] 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建立与演变 1.萌芽于战国。(1)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2)实践上: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1)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2)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3)  相似文献   

20.
辽代的北面宰相是辽北面官的核心管理机构,分为北、南二府,分管契丹诸部族事务,同时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其渊源即史籍中的"二府",源于遥辇氏部族联盟时期的"左、右大部"。但是辽代的北、南宰相制度建立起来是在辽太宗时期,其对北、南宰相府内部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其正式成为国家中央权力机构正式确立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