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3年2月13日上午,在教育部四楼会议室里,许多专家和新闻媒体的记者一起参加了教育部办公厅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由“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课题组负责人介绍其最新的研究成果——《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新世纪教育与人力资源战略问题研究的专著。全书通过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回顾了近百年来国内外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定量分析了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国际国内急剧变化的背景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出发,探讨了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勾画了未来50年,特别是未来20年的发展蓝图,并提出发展教育与开发人力资源的若干重大制度创新和政策建议。本文是该课题组在会上介绍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最近,教育部组织百名一流专家学者,提出未来中国人力资源十大举措。同时建议实施六大制度创新。其主要内容如下:由教育部组织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研究课题,首次为我们描绘出未来50年、特别是20年中国人力资源的发展蓝图。并首次以研究报告的形势指明我国发展教育与开发人力资源的若干重大制度创新和宏观政治调整。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人口大国,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把教育大国发展成为教育强国,把人口大国建成人力资源强国,一直是各级政府、专家学者及有关方面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中国政府将致力于建设世界最大的学习型社会,这些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昨天,教育部公布了“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提出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重大战略问题的思路、对策和具有前瞻性的分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提供战略构想与具体行动方案。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有些构想变成决策尚需时日,但它无疑为今后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教育能够改变和决定一个人未来的命运,教育也能够改变和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本报今天编发报告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社会人力资源开发以教育为基本途径,同时始终离不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背景。探索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中国未来改革与发展道路,要求深刻揭示当代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本质特征。全球性金融危机背景下,实现"以人为本"的创新发展,将成为推动中国未来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新的根本动力。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区分"以人为本"和"未富先骄"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教育部2月13日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公布我国第一部有关新世纪教育与人力资源战略问题研究的报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该报告提出了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重大战略问题的思路、对策和政策建议:未来50年,特别是未来20年,全面创建世界最大的学习型社会,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报告提出,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目标是:建成总量充足、配置均衡、能力优先、体系现代的国民教育体系,建设世界最大的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报告指出,我国教育和人力资源目前存在的四大问题是:供给不足、结构…  相似文献   

6.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袁卫新 《师道》2003,(4):18-19
2003年2月13日,教育部公布了“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提出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重大战略问题的思路、对策和具有前瞻性的分析,它无疑为今后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教育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和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教育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和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本刊编发报告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世界现代化历史上三次后进国追赶先进国的成功范例表明 :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先导。 2 1世纪前 2 0年 ,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也是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未来 5 0年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构想是 :坚持“人力资源是中国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的战略选择 ,通过制度创新 ,分三个阶段实现教育的“三步跨越”和人力资源的“两次提升”的战略目标 ,将我国从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相似文献   

8.
本报北京1月1日电由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主办、浙江宁波华茂集团协办的2003年全国十大教育新闻评选日前在京揭晓。十大教育新闻是:一、我国公布新世纪教育与人力资源战略问题研究报告。报告提出了未来50年特别是未来20年发展教育与开发人力资源的若干重大制度创新和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随着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发展速度正在降低,人口资源的红利也正在消失。如何保障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而避免落入中等收入的陷阱是当前必须认真考虑的重大政策问题。本文认为,人力资源的红利可以替代人口资源的红利,使中国获得未来数十年的持续增长,前提是在社会稳定、不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中国能够持续地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本文认为,韩国经过短短8年时间就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到了高收入国家行列,其经验值得中国借鉴,特别是其人力资源开发是保障其顺利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论文具体以韩国20世纪下半叶的人力资源开发为例,探讨其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过程中,是如何重视并具体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韩国的人力资源开发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并就我国的相对差距进行了分析。最后从韩国的发展经验,总结了若干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诸如人力资源红利可以替代人口资源的红利、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教育公平、大部制改革、教育立法等。  相似文献   

10.
《职业技术教育》2004,(3):40-41
入选理由:作为我国第一部有关新世纪教育与人力资源战略问题研究的报告,通过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定量分析了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勾画了中国未来50年,特别是未来20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如何开发世界最大、最丰富、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如何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  相似文献   

11.
纵观人类文明史,其实只有一柄无剑之剑。这柄无剑之剑就是文化。5000年的中华文化,一路走来,从未改变。每一次的朝代更替,都会继之精卫填海,卧薪尝胆;每一次的血海没顶,都会带来鲲鹏展翅,凤鸣岐山。5000年来,中华文化就是一个巨型炼钢炉,无论有多少不肖子孙,无论有多少叛臣国贼,它永远炉火  相似文献   

12.
一篇文章,倘若有个出人意表的开头,就能轻而易举地攥住读者的视线。让人顺着文章的节奏时缓时疾地呼吸。直至读到最后的那个句号,才敢大大地呼出一口气。好像美餐了一顿。但有些文章,开头是很平和的。若你凭此就断定全篇无趣,那真是没有发现宝藏的直觉。有时候。作者会把最想说的话先藏起来,好像一幅卷轴,先露一角,再开一边,笃悠悠、斯文文地展开,直至完全铺摊开来,读者这才恍然。点睛的那笔被藏在了最深处。而这一笔,恰似打破沉静的小石子。在读者的心湖里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余韵袅袅。这余韵可以萦绕数日。直至被读者刻在心上。最末的那句话,有时就有这般魔力。不信?读读这两篇。  相似文献   

13.
过去30余年中,中国稳步崛起。这期间,在中国境内,占全世界70%的贫困人口消失;中国经济增长规模为8倍,而东欧为1倍;中国的发达板块,如北京、上海等在许多方面已经远超美国纽约。在采用西方模式的非西方国家中,没有成功的例子。这时候,我们不得不震撼,不得不反思许多问题:为什么采用西方模式的国家总体效果并不那么明显,而中国历经香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Formal careers guidance services are a produc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relatively primitive societies, allocation to adult roles is determined largely by the family, caste or class into which one is born. As the society becomes more complex, these systems start to break down, and careers guidance services are needed to lubricate—and, perhaps, catalyse (Daws, 1977)—increasing levels of social and occupational mobility. How then is the role of careers guidance evolving in those Third World countries that are trying so 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at they will be able to catch up with the living standards attained by the Western world? How far are they being influenced by the approaches to careers guidance that have evolved in such countries as the USA and Britain? How applicable are these approaches to cultures that in many ways are very different? An opportunity to examine these questions in the context of one developing country—Malaysia—was afforded by a visit carried out in February-March 1977. This article outlines some impressions of the careers guidance system that seems to be emerging there.  相似文献   

19.
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必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此同时,改革开放30年来积累的强大经济实力,我国高等教育的大改革和大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我们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建立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改革创新科学研究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大多方面的教育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并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创新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20.
Geissinger H 《Compare》1997,27(3):287-295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girls' access to education in Papua New Guinea (PNG). PNG is a nation state formed by groups speaking over 800 languages. In 1990, population, except in the North Solomons, numbered about 3.5 million. Life expectancy is about 56.1 years. 43% are aged under 15 years. PNG has one of the highest rates of subsistence living in the world. Most live in villages. Fees are charged for schooling. European style education was brought by the missionaries and was directed mainly to boys. Girls could be included in Bible studies. In 1906, Australia began building schools for boys to work in colony administrative jobs. Colonial control was expanded through development of schools. PNG is mountainous and has few roads, bus routes, or trains. Secondary schools must offer dormitories. In 1988, at least 50% of children were in primary school in all 19 provinces and the area comprising the National Capital District. The government became independent in 1975. Statistical data were unreliably collected. North Solomons was known for having high female primary school enrollments, high status for women, and limited data. Physical location of schools depends on availability of land and resources. Tribal fighting interferes with access. Lotteries determine entrance to secondary school. There are bottlenecks in advancing from one grade to the next. Girls in remote villages may not see women role models and have little desire to obtain any education. Parents may prevent female schooling.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factors are key obstacles to female schooling. Female schooling may not equate with job op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