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读”来教学诗歌,是诗歌的本身特点决定的。古人写诗叫“吟”诗,说明诗歌是“吟唱”出来的,别人也必须以“吟唱”的方式去领会诗中的韵味。诗歌本身内容和形式上也具有特定的节奏和旋律。因而,诗歌教学如果只囿于讲解分析,不调动学生的心眼口耳去吟诵朗读,就浪费了诗歌的价值,把一束玫瑰当成了一把萝卜白菜。而“三味书屋”式的动口不动心的浪漫读法,也只能读出词句声音,体会不出诗的感情内蕴。怎样让学生动心、动口、动容去读,读出感情、节奏、起伏,自己在日常教学中堆积了些肤浅的尝试。特别是当学生对诗的思想内容有了初步理解以后,自己通过精心设计,尽量给学生  相似文献   

2.
魏蔚 《现代语文》2007,(7):49-50
古典诗歌到底怎么教是一个让中学语文教师感到困惑的难题。怎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把握诗旨、体味诗艺、感受诗美?怎样教才能教出“诗歌味”来?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品味,花了几节课苦心经营一首小诗,还是讲不清楚诗云何意;有的教师认为几行诗句有啥讲的,用现代语言直译一下,再让学生读两遍完事。  相似文献   

3.
一一滴露珠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片落叶栖息着萧索的秋天,一瞥颤抖的顾盼容纳万缕情思,新诗中的小诗就是一种以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诗歌形式。新诗中的小诗少则二、三句,多则十来句,它短小精悍、秀丽醒目、构思完整、意深味浓、小巧玲珑得令人玩赏不已。读一首“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小诗,宛如喝一杯醇美芳香的酒,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它很有古典诗歌  相似文献   

4.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永恒的经典,要把诗中的意境美、思想美、语言美、文化美挖掘出来,就需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正确的指导。古诗词的诵读不同于一般文章的诵读,这是因为古诗词的语言更具空灵感和意境美。如果在诵读中不把诵读与联想、情感体验、文化意识结合起来,是无法读出古典诗词的诗味,无法把握诗歌的内涵。因此,要读好一首诗,首先,借助诗歌通过意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将诵读与联想、想象结合起来,关注诗中的意象,领略每首诗歌的美感。其次,进行分类诵读,自然接受诗词中的文化意蕴。这样,学生就会轻松进入诗词的海洋,领会诗中的“情、爱、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5.
朗读与品析     
“诗是一种最精炼的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又有别于散文的语言。”——何其芳。从这段话中我们可看出诗歌的基本特征。正鉴于此,我们认为诗歌的学习重在朗读与品析上,通过正确的朗读与对诗歌语言的品析揣摩来体会诗歌的音韵美,进入诗歌意境,达到把握诗人感情这一目的。  相似文献   

6.
诗就广义而言,就是诗歌,包括古体诗、近体诗,也包括词和曲.从感性的描述上说,鉴定诗优劣、好坏的基本尺度,就是诗味的有无浓淡.诗味也称为诗意,就是诗的本质属性.诗主要有三味:诗情美、意象美和意境美.“三味”愈浓则诗愈好.主要谈诗的意象美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旧体诗有严格的格律,注重诗歌内在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而现代诗歌在感情抒发上则显得更加奔放。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诗歌”开展诗歌教学呢?一、诗歌教学从朗读中开始现代诗歌语言精炼、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先教学生朗读。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品味到诗歌的语言,体验到诗的感情,从而领会到诗的意境。首先要读准字音和节奏。要求学生在语言层次上通读全诗。发音方面,吐字清晰,准确有力,应根据诗  相似文献   

8.
废名是个有自己独创的、成系统的诗歌理论的诗人,他的诗歌可看作其理论的实践.他主张新诗要用合乎语法的“文学的国语”写作,表现诗人个体的生命之诚,即由现实触发的感受、想象.他的诗歌文本的语言是自然形态的语言,没有一般意义上的“诗味”.其诗美内质在于“诗的内容”,即个体的感受、体验,独具机杼的想象.  相似文献   

9.
我一直认为,凝聚着文采精华的古典诗歌是最美丽的文字,而这种美又是通过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审美范围畴——“味”来体现的。钟嵘视诗味为“诗道之极”,司空图认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怎样让学生在诗歌鉴赏中提高审美品味,真真切切地感受那些优秀诗篇的美味呢?我点拨学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第三代诗在诗歌观念、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对以朦胧诗为代表的现代新诗进行反叛并重建了一套自己的诗歌范式,在整体上表现出一种非诗化倾向。本文从反诗、泛诗、生命体验的角度来分析其诗歌审美现念的变化,从口语、前文化语言、返古语言的角度把握其对现代诗歌语言的自觉探索,从反讽、变形的角度研究它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革新运用;“非诗”是诗歌创新的一种手段,也是诗歌发展演变的一条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11.
味,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专用术语。古往今来,人们常以有无诗味和诗意来品评诗歌。随着诗歌这一文体的发展,诗味理论也不断完善和丰富。毛泽东在继承前人诗味理论的基础上,十分强调和注重诗作的诗味和意趣,以之评己诗、评古人之诗、评同代人之诗,且善于“辨味”。同时他在改己诗时,还执著追求“词理意兴,无迹可求”的境界。至于毛泽东对诗味理论的丰富,一是表现在“诗要用形象思维”这一著名论断的提出上,一是表现在他对诗歌创作应当把形象思维与赋、比、兴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强调上。  相似文献   

12.
源远流长的我国古体诗歌,都讲究韵、律、味三者的统一,通过音乐美、建筑美、意境美而显示出诗美。中国新体诗歌的生存与前景,只能在韵、律、味三者统一上下功夫。眼下的迫切任务便是诗体重建,将无韵、无律、无味的所谓“新潮诗”作一番彻底改造。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优秀诗歌流传于世,这些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漫长历史上,曾出现过《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这些古典诗歌,是我们的祖先的智慧和才华的结晶.让当代中学生学习这些古典诗歌,去感受这些艺术精品的魅力,从中得到性情的陶冶和美感的享受,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所确立的“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这一目标,也同样适用于古典诗歌的教学.诗歌能够最集中、精炼、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自我感受,它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比散文更凝炼、和谐,具有强烈的音乐性、鲜明的节奏和韵律.通过诗歌教学来进行思想教育,历来是语文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孔子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所谓“诗教”,就是通过诗歌教学来“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以诗比民”,“以诗教民”(《经解篇》).古人尚且如此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今人更不应忽视诗歌教学的作用.语文教师应当通过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感情,领会诗歌表达感情的手法,品味其音乐美、意境美、语言  相似文献   

14.
[作者审题构思]我写这篇对诗的文学评论缘于我对诗歌知识的积累和对诗歌创作的感悟。诗歌让人读懂,让人感受到美就须营造出一种意蕴来。于是整篇文章就以“意境氛围”来展开。构思首先提出诗的创作“根源”。这个“根源”是产生意境的基础,同时也是赏析不可缺少的一环。然后再从自己的知识积累中得出了三个层次的解读方式:一是从诗歌韵律节奏的和谐出发,韵色律节是形成诗语言氛围最根本的元素;二是从作者的心理图式出发,从美学上进一步解读这首诗表达的一种共同心绪,由语言氛围上升为共同的心理栖息;三是从诗人的哲学蕴含对生命价…  相似文献   

15.
正诗歌不仅是经典的文学作品题材,也是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板块。如何让诗歌鉴赏教学更为有效,是值得教师探究的议题。本文将结合实例谈谈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并提出相关建议。一、有效整体感知的过程——美读诗歌是一种经典的文学体裁,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也占有重要作用。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要从整体层面加强学生对作品的感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学生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作品的领会离不开美读,这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会,也能加强学生对作品含义的感知。高中课本中精选了部分现代诗作,如《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舒婷》。这是一首非常典型的表达爱国情怀的诗作,诗中流露的情感,学生只有在美读  相似文献   

16.
古诗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很难把握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语言魅力。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从而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一)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开拓想象,发展其创造性。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我们  相似文献   

17.
“诗性语言是文学语言中的奇葩。”它来源于文学标准语 ,但又不能一味遵循标准语。它是文学标准语的偏移、扭曲、变形和陌生化。“诗性语言”是作家特别是诗人的至爱 ,作为文学欣赏者也应尤其关注。因此 ,我将用中国诗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为例来阐述一下“诗性语言”的特点。一、表象的鲜明性何谓“表象” ?表象是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脑中再现的形象。它包括物象和人象。诗人正是通过选择表象来表情达意的。表象并非诗歌所特有 ,但诗歌的表象尤为多而鲜明。从宋代大文豪苏轼评王维诗的两句诗“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就可知道一首诗就可构…  相似文献   

18.
“象外之象”说,系唐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对诗歌意境所作的一个美学概括。他说:“戴容州(戴叙伦)云:‘诗家之景,如兰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司空囹此说千余年来一直为诗家称道,是使诗以实化虚,表现动态美、含蓄美、空灵美,得“味外味”的要津。前一个“象”,当是指诗歌艺术形象中的实写部分,即具象,或者说是具体的描写;第二个“象”,当是指诗歌中由“具象”暗示或象征出来的只存在于想象中的虚幻部分,即虚象,或者说是“超以象外”的意境。台湾诗人余光中说…  相似文献   

19.
我一直认为 ,凝聚着文采精华的古典诗歌是最美丽的文字 ,而这种美又是通过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审美范围畴———“味”来体现的。钟嵘视诗味为“诗道之极” ,司空图认为“辨于味 ,而后可以言诗也”。怎样让学生在诗歌鉴赏中提高审美品味 ,真真切切地感受那些优秀诗篇的美味呢 ?我点拨学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首先 ,品诗要品情味 ,情真味始长。诗言志 ,歌缘情 ,好的诗歌总是以情动人的。中国诗人往往是性情中人 ,因而诗歌也是性情文字。诗中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 ,皆由情感所变形 ,投上感情的色彩 ,甚至就是感情的成形 ,所以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  相似文献   

20.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具有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当你反复把玩,仔细体味时,即可进入优美动人,如梦似幻的意境中,获得美的享受。因此,诗歌的学习过程是一次审美过程。这个过程是要通过多层面的诵读、诗歌语言的品味及诗歌意境的联想想象等来实现的。首先,多层面的诵读。《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要想感知诗中形象,理解诗的内容,领悟诗中情感,诵读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