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调与控制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和繁荣发展的关键。通过分析海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其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海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2.
按照经济社会形态理论,经济增长是基础和前提,但它只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忽视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最终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为此,社会发展的主体就应当增强代价意识,及时调整和完善发展目标以减少不必要的代价,努力推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明确树立科学的代价观,把握代价选择的方法论原则,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协调发展”与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举国上下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全面而系统地改,坚决而有秩序地改”这个总方针,进行体制改革工作。本文拟从宏观体制改革角度,对深入贯彻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下简称“协调发展”)方针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关于提高对“协调发展”方针的认识问题“协调发展”问题从1981年春党中央、国务院作为一条方针提出已有两年多了,就全国范围而言,虽然在“协调发展”问题上,从理论到实践有了可喜的进步,但是在对“协调发展”方针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上,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近年来人们开始认识和重视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功能,但对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如何丰富和深化辩证  相似文献   

4.
祝贺与希望     
最近看到甘肃省科学学研究会和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的《科学·经济·社会》杂志,感到十分高兴。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它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重要;科学、经济、社会的密切结合、协调发展,以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已成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研究和掌握这个客观规律,促进“四化”建设,是我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科学·经济·社会》杂志,抓住这个重要课题,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密切结合我国的实际,组织探讨科学、经济、社会的相互关系,这对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  相似文献   

5.
推动城市协调发展是贯彻实施协调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文章首先构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两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分析常用协调发展系数的局限性基础上提出新的协调发展系数。最后利用天津市的数据进行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的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6.
孙浩 《软科学》1991,5(3):66-70
<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发展经济,是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决策。加强科技管理,深入研究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是加快和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相似文献   

7.
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是高质量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特征。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资本投入量的增加、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科技投入不足是山东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如何发挥山东多年高速发展中形成的科技经济优势,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对山东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与创新型省份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两个世纪之交的中国,“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这已成为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现在,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历史机遇已扑面而来,我们只有抓住机遇,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未来15年中国人口发展趋势分析张根明(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100045)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首要问题,未来15年(1996一2010年)中国人口发展态势将直接影响着2000年小康水平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  相似文献   

10.
人口、资源与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其协调发展是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本质要求。人口膨胀是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根源,是制约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对中国来说,人口问题尤为突出,因此,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从根本上处理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把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要手段,促使三者的有机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开放深化及经济社会发展,区域产业发展不协调问题越发明显。针对市场化改革能否促进产业协调发展问题,运用2000—2010年广东2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改进后的泰尔指数作为产业协调发展的衡量指标,并控制经济总量发展水平(GDP)、要素资源投入对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影响后构建一个面板数据计量模型,以考察市场化程度对产业协调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化改革对产业协调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地区产业协调发展靠增加要素资源投入作用有限,关键在于以市场为调节机制的产业要素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结实际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改革与开放的推动下,甘肃经济、技术、社会有了很大发展,是解放以来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但是从总体上看,甘肃经济的发展还是受传统发展战略的影响,单纯追求产值增长的现象亦然存在,就速度压产值的做法时有出现。对坚持经济、技术、社会协调发展,思想上认识不够,观念上还没有根本转变。在传统发展战略的影响下,甘肃经济、技术、社会发展,存在许多不协调的地方,有些甚至有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孙瑜 《中国科技信息》2006,(13):47-47,59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如何处理好公路建设与环保的关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要实现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就必须实现综合决策,坚持可持续发展。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就要在所有技术、规划和决策过程的开始阶段,就认真考虑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吴玉鸣  张燕 《资源科学》2008,30(1):25-30
如何协调高速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及资源耗竭的关系涉及到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和承载,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于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18项指标构成的“经济增长与环境”系统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熵值赋权法对1995年、2000年和2005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耦舍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区域的经济增长与环境发展尚处于低强度低协调的低水平耦合阶段;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且区域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对应关系;区域耦合强度与协调程度在空间上还没有达到良性共振,在空间分布上不具有对应性。要改变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较低的现状,各个区域需要依据各自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耦合协调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宏观调控,以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向良性的、可持续的耦合协调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将越来越明显。如果规制安排适当,农村金融应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反之,农村金融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增长。本文研究的金融约束效应是指农村金融制约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程度。在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效应进行制度分析的基础上,论文运用实际数据,对中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成长模式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约束效应。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要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必须做到:构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制度环境,解除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金融约束,强化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农村金融功能。只有如此,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才能对农村经济的健康运行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协调发展的微分动力模型区域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通常呈现出“S”形发展模式,而经济、科技、社会的协调发展蕴含有各自的发展和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性。这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协调发展过程可以用如下的微分动力模型来描述。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观经历了一系列转变:首先是经济增长论,即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等同于GDP的增长,片面地强调经济总量的增加,而忽视经济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更忽视  相似文献   

19.
基于数据的可获取性,分别构建了县域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支持向量机分别对县域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水平、科技进步水平进行分类和赋值,然后根据复杂系统协调度测度思想计算分类结果,得到县域社会-经济-科技协调发展度。经过实证分析,证明该模型在评价县域社会-经济-科技协调发展方面是可行的,并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静 《内江科技》2006,27(3):21-21
金融发展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以及实现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中部地区的金融现状出发,分析了中部地区金融运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