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日笔者认真拜读了吴疆先生的《是审美还是暴力》一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2期)不禁为吴先生对青少年德育忧虑之深远而赞叹,更为吴先生文章见解之新颖、观点之大胆而惊奇。鲁达打了店小二,放走金氏父女,为防止店小二拦截,鲁达向店里掇了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才起身找镇关西“算帐”,对于这个情节,吴先生说:“以这段描写为契机,经过思考、讨论、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鲁达这个人身上的另一些品质。那就是他除了‘粗鲁’‘凶蛮’之外,还有着‘细心’的一面,当然,这种救人要救到底的责任心是出于对弱者的同情,是对素味平生的‘仗义行为’。…  相似文献   

2.
近日,笔者读到一篇名为《假洋鬼子——夫子自况》(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年第7期)的文章,该文指出,周作人和毛泽东对“假洋鬼子”的分析和定位偏离了作者的原意:并从鲁迅的生平和鲁迅的其他作品两方面展开论证,  相似文献   

3.
宋滨 《中学文科》2006,(7):80-80
一、关于国民经济的主导问题 主导,是指重要的并且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意思。国民经济的主导,是指在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引导经济发展方向的部分。在国民经济的主导问题上,现行高一政治教材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另一种观点是“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相似文献   

4.
2009年第12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刊登了陈强强老师的《“一人之心”是“千万人之心”吗?》的文章,笔者对陈老师关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的解读不能认同,遂成此文,与陈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5.
教《阿Q正传》时,教师往往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概括鲁迅对阿Q的态度。不少人的章,如《阿Q的“Q”与精神胜利法》(《中学语教学参考》1999年第7期)、《谈谈祝福》(《中学语教学》1999年第3期),也都认为鲁迅先生是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心塑造阿Q形象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似乎成为鲁迅先生对阿Q及不觉悟的劳苦群众的态度。在《阿Q正传》中,作对阿Q“哀其不幸”之心.浸透在字罩行间.而“怒其不争”之说,笔却难以苟同。  相似文献   

6.
7.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对于作文,教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学,使得作文教学效率一直很低。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教授给学生作文写作技巧,并让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这些技巧,就能慢慢地使学生爱上写作,获得能力上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邢来成 《甘肃教育》2004,(12):19-19
我们浏览报刊时,首先吸引我们的总是那些新颖别致的文章题目。这是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窗口,窗口布置得好就能吸引读者,人们通过窗口就能窥探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做出该不该读它,先读还是后读的决定。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拟定一个新颖独特的文章题目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那么如何才能使文题新颖别致呢?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我是期期必读,收益良多。这本专业期刊有自己的特色,为中学语文教学起到了引领、指导的作用,是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0.
解释一个词语不能单独地从一篇文章中找出例证,而要从同时期,并且要从早于该时期的文献中找出例证,这样才能更为准确地解释词语,否则就会误解词语。《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第9期上刊登了《〈鸿门宴〉“立诛杀曹无伤”的“诛”字义辨》一文,仔细阅读该文后,发现作者的观点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1.
在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着“多余话”现象,行文时,多余、空洞、不着边际的冗言废话甚多,作文中缺少精当准确、明晰扼要的表达;其中的部分原因是学生受社会上某些空话连篇、言词繁冗“官样文章”的影响,以致废话连篇,缺少实质性内容。但是,“多余话”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不在此,思维缺少训练,思维能力较差,思维品质层次较低,这才是学生作文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扈敬梅 《山东教育》2001,(29):34-34
吕叔湘先生有一段话,记忆特别深刻。他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关于中学语文教学问题》,载《语文战线)1981年4、5期)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谨记先生教诲,与我的学生共同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受益匪浅。概括说来有“四益”。  相似文献   

13.
2012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第九期刊登了刘明辉先生的一篇文章《“指其一端”课文注解指瑕》。刘先生认为课文把“指其一端”中“一”解释为数字“一”是不确切的,应该理解为“全部、整个、所有”,这样才符合文章意、作者意。刘先生的主要理由:  相似文献   

14.
读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2011年02期第38页的王中原老师所写的《何谓为人“愈少愈好”》的大作后,笔者不揣谫陋试发异论,以此就教于王老师与其他同仁。  相似文献   

15.
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徐江同志在《人民教育》2005年第9期上发表了题为《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的文章。其观点本人不敢苟同。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蒋明玉 《江苏教育》2000,(12):48-48
《江苏教育》2000年第4期刊登了祝中录老师的章《“开放题”还需“开放性”教学》,拜读之后,获益匪浅。本人十分赞同祝老师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10期刊载了陶晓跃老师的文章《〈泪珠与珍珠〉的三种境界》,读过之后深受启发。笔者以为陶老师对该文主题与结构的理解比人教版教参的解读更准确、更实在、更切合作者的原意。“纯美—至真—至善”的三种境界说较为深刻地揭示了文中“泪珠”的内涵与作  相似文献   

18.
对于教师的“教学外业绩”,要用科学发展的观点加以分析和对待,学校校长,如果能持一种包容、理解、尊重、欣赏的心态,做到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就可以达到在促进教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事业发展和进步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2000年颁布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增加了“课题研究”。根据要求,我们对高一教材中“刹车时车轮被抱死的利与弊”这一课题在学生中开展了研究,这项活动学生兴致很高,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很强,提出了不少新颖的问题。本就广大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予以简析,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认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先生的意思是,语文指语言和文章,即口头语和书面语,而书面语以口头语为本.吕叔湘先生对语文也有明确的解释:"语是语言,文是文字.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的意思,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这样看来,语文教学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教学."两位语文教育家见解完全一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学不可轻"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