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枚的《祭妹文》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同为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与一般祭文不同,两文都写亲人离世带来的巨大悲痛,却别具风采,各领风骚。  相似文献   

2.
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叙写亲人之间的笃深情意,但它们一改过去祭文的矫揉造作,让人感到字字出肺腑,句句断肝肠,因而成为祭文中不可多得的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3.
邓鹏飞 《湖南教育》2002,(18):53-53
在教读《祭妹文》时,我紧扣课文内容,讲清楚相应的人文背景,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站到作家所处的时代去理解袁枚、体验袁枚的真实情感。1.“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奇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这虽是一段极平常、极朴实的文字,但这极平常、极朴实的文字里所融注的情感却是哀极、痛极、撕心裂肺的。中国古人,有着极深的乡土情结。古人的这种文化心态,给袁机的一生注上了更为悲惨的情感内涵。我们站在袁枚的角度想想,妹妹是如此地聪慧、柔顺、知书识礼,她本该有平安、幸福的一生,但不幸的婚姻剥夺了她的…  相似文献   

4.
5.
6.
《祭十二郎文》是古文“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呕血之作。明代茅坤评价该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苏轼更是推崇至极:“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祭妹文》是袁枚表现兄妹之间深挚情感的一篇祭文,也是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近代评论家将此文与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称为鼎足之三。这两篇文章在选材、表现手法、语言、感情等方面都有着相通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一、以情感人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是因为虽然我们于作者处在不同的时代,经历不同的人生,但朴素的人类情感、共同的文化背景使我们有着相似的内心世界。因此在一些感人至深的古文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味作者的情感。如袁枚的《祭妹文》  相似文献   

8.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可以说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催人泪下的篇什之一,苏轼说过这样的话:“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的说法不一定很准确,因为世界上的痛苦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一定非要用眼泪来证明。但苏轼确实指出了该文所蕴藏的巨大情感风暴。本文打算从十二郎之死给韩愈心头带来的震动这个角度去体悟这篇祭文的悲痛感情。  相似文献   

9.
韩愈的散文(广义散文),最动人心旌、醇味绵长的,当推为自己和与己同类读书人的仕途坎坷而抒不平之愤,珍惜朋友情谊而推心置腹,挂念亲人生死祸福而倾诉悲欢感情的这类作品,却不是那些如其标榜的“通其辞者,本志于古道也”,叙事总不忘为儒道说教,发感即阐释封建伦理纲纪的道德文章。道理也简单,  相似文献   

10.
<正>【设计理念】我校经过三年的探索,找到了一种适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课堂教学模式——"三学一教"四步教学法。所谓的"三学一教",即以学生的自学、互学、助学为主,以教师的适时引导、点拨为辅,让学生既能"学进去"又能"讲出来",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这种模式的实行有效地改善了文言文教学低效或无效的状态。通过一系列的课改活动,我们逐渐认识到了主体性教育的生态课堂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堂,是调动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课堂,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课堂。在这里,笔者选取了一个  相似文献   

11.
匡吉 《语文知识》2002,(1):35-36
祭文作为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内容上是赞颂死者的言行,兼寓哀伤之意;形式上则以四言或骈文为主。韩愈的许多祭文,笔法上虽然多有变化,但并未脱尽旧格。惟有《祭十二郎文》(现收入试验本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内容上屏弃了颂扬之词,形式上也破骈为散,尽脱前人窠臼;加之“语语从至情中发出”(清人章懋勋语), “情辞痛恻”(金圣叹语),被后人誉为千古“祭文绝调”。  相似文献   

12.
李仁国 《现代语文》2005,(9):105-107
没有预习的学生接触<长亭送别>不到三五分钟,就让他们大谈"诗意莺莺的解读";教师抱定主见,百般"引导","热闹"的讨论后殊途同归--周朴园是假恶丑的典型;45分钟不但赏析完了<祭十二郎文>,还能花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插入文字和口头表达两个小专题……  相似文献   

13.
《祭妹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哀祭散文的代表作品之一,突破了传统祭文的格式、内容与形式,以多维度、跨时空视角叙述了作者与妹妹的相处经历,传达出对早逝妹妹的哀思与怀念。结合作者生平了解创作背景,可以发现,《祭妹文》从叙述三妹死因、回忆兄妹往事、书写三妹死状三个方面进行了文章叙事顺序、叙述内容、情感内涵的表达,其为研究袁枚创作特征、创作理论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作者先将留白法置于教学流程中观察,以显示留白法在自读、交流及调节课堂气氛方面的作用,再从实际的教学效果出发,以《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学中使用留白法的失败案例反思并提出改正建议,又从综合的角度,具体探讨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最后归纳总结出古文教学中留白法适用于探究类、生成类问题,应和朗读法及主问题法合并使用方能协同奏效。  相似文献   

15.
讲课就要备课,备课就是设计如何讲课,我们教师都耳熟能详“备课三要素”: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我看来,研究教材的同时就在研究教法,研究教法的同时就在研究学生。因为一个教师其教学的对象本来就是学生嘛,备课就是设计用什么样的教法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不看对象,无的放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备课。所以,这“备课三要素”在理论上可以分着说,实际上在真正认真备课时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大凡抒情性强的文字,都是作者情动于衷而形诸笔端的,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相似文献   

17.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是,成年以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逝去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作者没有赞颂死者的功德业绩,而是以真挚而深沉的情感与死者当面痛哭倾诉,有时甚至泣血带泪,委曲哀怨,感人肺腑,  相似文献   

18.
吴贤友 《现代语文》2007,(8):128-128
韩愈《祭十二郎文》“年、月、日”,课文注为“应为某年某月某日。古人起草文章时常省写具体时间,待誊写时补上。”那么,此文究竟创作于何时,教材没有注,教师教学用书也没有说明,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设想 1.高中语文第四册共两个古代散文单元(第五、第六单元),学习这两个单元的目的是“使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水平有所提高”。《祭十二郎文》是其中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所以首先应从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角度出发,安排学生自学课文,熟读文章,积累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十七课《祭妹文》中有句话,“岁寒虫僵,同临其穴”,课本注解“临”为“到”(见 P188),笔者查阅了部分材料,认为此种解释欠妥当,特举证以期商榷:“临”字在古汉语中有两种读音,一音lín,一音 lìn,读前音时可作“统治、降临、到、照本摹画”等多种解释,因与本文主旨无关,此处不作详叙。读后音时为“凭吊”之意。《辞源·三》(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