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材插图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有力抓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充分利用插图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整合插图、赏析插图、描述插图,让学生走入文本的深处,与文本展开对话,提高他们的文本解读与文本鉴赏的能力,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2.
佛曰:“一朵花里显真性,一粒米里看世界。”语文教师如果具备较强的文字感受力,能从一个字一个词出发,挖掘出整个文本的意蕴,注重对文本尤其是对构成文本的文字的揣摩与推敲,就能够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引领学生走入语文的深处,真正创造出让学生怦然心动的课堂。[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先生的“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的教诲,启示我们要用好、用活语文课本,引领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里游目骋怀。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在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到广阔的大语文天地中去探索,去收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一个“活”的语文课堂,可以适度地拓展延伸,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深处。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作者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载体,也是读者领悟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对课文的“叩问”开始,通过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文本的情感。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和言语,读出新意。  相似文献   

5.
论"长文短教"与"短文长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阅读教学)历来受诟病颇多,于是,我们不断地“改革”。从“量”入手,增加学生的阅读篇幅是方法之一,但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引导学生与“无限”的文本对话.却一直难以解决;从“质”入手,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与密度也是方法之一,但怎样对一篇短文章进行“充实”,又是一个棘手而有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教材文本为学生汲取语言养份提供了“食材”来源。然而,文本的精妙并非是显性的,而是隐形的、深藏不露的。教师要具备精湛的文本解读功力,要能读出文本的内涵,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韵味;要能读出文本的层次,引导学生走入文本的深处;要能读出文本的妙处,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精彩。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文本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获得文本解读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假想设疑,即无中生有,虚中生实,根据虚设的文本信息,虚拟的现场情境进行设疑,诱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索和探究。这种提问有较强的开放性、情境性、创生性和挑战性,有助于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意识和表达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假想“入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假想设疑,可跨越时空,浓缩距离,将课文“还原”到一定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置身其中,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睹其物的心理体验,融入课文描绘的美妙境界。如教学《特殊的葬礼》,在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后,他们对赛特凯达斯瀑布的消失产生无限感慨时,教师相机设…  相似文献   

8.
<正>"极限化"是重要的数学解题策略之一,是"有限与无限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有限与无限相比,有限显得具体,无限显得抽象,对有限的研究往往先于对无限的研究;反之,当积累了解决无限问题的经验之后,可以将有限问题转化成无限问题来解决.这种无限化有限、有限化无限的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就是极限化策略,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探明问题的解决方向,轻松得到问  相似文献   

9.
吴振华 《湖北教育》2005,(11):55-56
语言是读者领悟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叩问”课文开始,通过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文本的情感,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和言语,读出新意。  相似文献   

10.
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文本中,留白普遍存在,成为文本的“无声处”。教师巧用补白,可以有效地引领文本阅读,带着学生走进文本深处。结合“听说读写”,探索补白技巧与教学活动相结合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补白中理解作家的精妙构思,体悟作品的深刻意蕴,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在“无声处”谛听阅读教学的“妙音”。  相似文献   

11.
“解剖麻雀”的内蕴和意义徐梦秋哲人黑格尔把无限分成两类,一类是“坏的无限”,一类是“真的无限”。在他看来,坏的无限把有限与无限绝对对立起来,否认有限之中有无限,主张到有限之外去寻找无限,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无限。而“真正的无限毋宁是‘在别物中即是在自己...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把无限分为两种:一种叫做“真无限”;一种叫做“坏无限”。他认为传统的无限观是形而上学的“坏无限”,无限与有限是绝对对立的。而“真无限”则认为有限和无限之间没有不可超越的界限,它是无限和有限的自身发展起来的统一。黑格尔通过对无限的划分,把真无限理解为有限和无限彼此自我否定,自我扬弃后的对立统一,进而达到他所谓的“绝对精神”。  相似文献   

13.
高宝臻 《青海教育》2003,(11):22-23
诗词意境的模糊表现,简而言之就是在有限的偶然的具体形象里充满了无限的必然的内容。从语言文字的有限中求得无限,从个别中求得一般,从偶然中见得必然,达到“以少总多”。“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境地,把深广的社会生  相似文献   

14.
<正>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在的感知迅速作出判断、猜想与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对阅读内容形成初步认知,培养学生语感,为学生的深入阅读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文本语言、文本内容、文本结构三个维度入手,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可见,感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多向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呢?一、在“空白”点感悟这里所说的“空白”就是指文本提供的想象和感悟空间,是语言文字的画外之音、弦外之音。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以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的深处,和文本进行对话,和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如《狼牙山五壮山》中有这么一句“: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靠近了,才命令狠…  相似文献   

16.
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症候阅读”策略对英文文学作品阅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读者在阅读英文作品时,应追索文本中显露出来的“症候”,发掘出原文深处的“总问题”,达到真正理解作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正>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在文本的深处觅得语言味道,提高言语能力。一、细嚼演绎寻觅语言深处的味道让学生走进文本,把文本的语言读深、读厚,不断丰富文本语言的意境,让学生用内心感悟,入情入境地与文本语言内容进行对话交流,对文本语言内容有情真意切的情感体验,这  相似文献   

18.
物理中的“无限型”问题,常使同学困惑,感到束手无策,我们举数例说明: “无限”问题,仍是要从“有限”中找规律,规律一出,即可破解.  相似文献   

19.
写景状物类散文,因其内容零散、表意曲折、底蕴丰厚,学生解读起来颇有难度。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可寻找这类散文的文本解读共性,引导学生聚焦“象征”手法,整合课文内容,从三个方面对文本进行多维解读:主问题驱动——观“象”,看文人情怀;联想链接——品“象”,赏文化审美;对比总结——析“象”,悟生命哲思。这样,教师就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总结出本单元核心知识的学法和文本的解读策略。  相似文献   

20.
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是艺术作品的题中应有之义。默多克的“保持形式与偶在之间的张力”是从哲学层面来看待形式的美学意蕴,旨在以有限的“形式”来演绎无限的“偶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