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在得益干科技巨大进步的同时,也正面临不断增多的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工程师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将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通过对企业工程师以及学校工程硕士的问卷调查,对中国工程师职业和工程教育的状况以及对未来的改革设想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分析,并据此对全球化背景下合格工程师的培养以及工程教育的改革提出建议,旨在帮助企业和大学提高应对国际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天津教育》2011,(12):17-17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称,来自谷歌、苹果、惠普等大公司的工程师甚至首席技术官正热衷于将子女送到教室里没有电脑的“低科技小学”,这些小学甚至反对学生在家里使用电脑。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美国“2020工程师”计划的《愿景报告》,在评介未来工程实践大背景与工程师关键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新世纪工程教育应予关注的六个方面:工程的社会认可、跨学科与知识融合、工程师的领导力、工程与可持续发展、工程人力资源开发,以及对工程教育的研究,以期建立中国工程教育及其改革的愿景。  相似文献   

4.
中国注册工程师制度和工程社团章程的伦理意识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17个专业的注册工程师制度法规和45个工程社团章程文本的伦理内涵进行解读,并且参照中国工程师学会的《中国工程师信条》历史沿革和国际工程组织联盟的工程伦理规条范本,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了分析比较,可知:中国注册工程师的制度具有明确的伦理意识,但其内涵滞后于当今时代的伦理观念,工程师社团尚缺乏自觉的伦理意识。而中国工程师职业伦理意识的落后现状与当前中国工程实践快速发展的局面严重不适应,应该引起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美国《纽约时报》首次集中报道中日钓鱼岛争端,其报道主题主要涉及:日本觊觎并侵犯中国钓鱼岛主权权益、美国政府的钓鱼岛政策、中国政府及海外华人维护钓鱼岛主权的活动、1978年"钓鱼岛事件"等。早期《纽约时报》涉钓报道具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但依然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偏见,这种偏见源于美日同盟框架下的冷战思维。《纽约时报》涉钓舆论立场与美国同时期钓鱼岛政策是相一致的,很难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这一特征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6.
工程教育认证是实现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工程水文学》课程对工程教育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出发,分析了《工程水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综合评定课程成绩等方面提出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面对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卓越工程师培养成为国家重要的人才战略。作为工程师培养主要阵地的高等院校,其研究生教育当前普遍缺乏对学生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本文从研究生导师的视角,探讨如何培养研究生群体普遍缺乏的工程思维。文章介绍了工程思维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阐述了如何引导学生在选题、研究方案制定与课题开展过程等主要环节中运用工程思维,并以集成电路工程硕士培养为例,介绍了工程思维在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效果。本文的实践探索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邢台学院学报》2017,(3):162-165
《华盛顿协议》在高等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协议中具有最高的知名度和权威。高等工程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国际互认的职业工程师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任务。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职业工程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国高校的校企合作应以《华顿协议》为纽带,以培养职业工程师为目标,提升合作层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华盛顿协议》各签约成员的专业认证标准制定、专业领域划分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工程师制度衔接等角度,分析各签约成员开展专业认证的情况。希望通过理解和借鉴《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的做法、经验以及教训,为我国建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深化工程师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消除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等弊端,分析了我国工程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论述了卓越工程师的品质特征,探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构建、培养环节把握,以及培养过程中的角色定位等相关问题.指出只有政府、高校和企业(社会)三者各尽其责,形成合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相似文献   

11.
王永生 《成才之路》2014,(26):I0004-I0005
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满足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国际化要求。无疑,这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面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提出,地方综合大学工程教育如何积极着眼于工程师培养的工程性、国际性和引领性,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对接,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难题。基于此,本文分析地方综合大学工程教育面临的形势,探讨新形势下地方综合大学工程教育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举措,是解决国家急需的高端工程技术人才而采取的具体步骤。本文对于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近年来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进行了总结,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改进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安徽教育》2010,(9):20-20
<正>日前,合肥工业大学和合肥学院入选全国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全国共有61所高校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设立,旨在示范和引导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合肥工业大学和合肥学院将在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5.
工程教育的直接目标指向就是培养工程师,培养富有技能和竞争力的工程师和工业领袖。中国作为工程师队伍培养的大国,工程教育的质量仍然存在培养目标与社会、企业的要求、需求脱节,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工程教育内容陈旧、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工程实践实训的弱化等问题,使得我国工程教育体系中工程实践性、创新性严重缺失,进而严重影响工程师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工程教育全球战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比较分析了世界两大工程教育体系,即《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体系和欧洲大陆工程教育体系在工程类学位设置、工程师培养标准和注册工程师条件三个方面的异同,分析了中国工程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认为中国工程教育已经面临本国制造业的全球化和国际工程教育全球化的双重挑战。为此,本文提出,中国工程教育的全球战略应该采取一种全新的战略——包融战略,其含义是:构建中国模式,包融世界体系,加入全球互认。包融战略的战略目标是为中国工业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战略任务是建立中国工程教育双目标体系、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金字塔型人才培养结构、校内和校外两个工程师培养体系、国内和国际两个工程师培养渠道、加入世界两大工程教育互认体系。战略措施是建立并完善三个系统,一是培养目标系统,包括工程学位目录和工程师学位目录;二是质量保障系统,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保障系统、大学保障系统、行业和企业保障系统;三是质量监督系统,包括行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育行政部门的专业评估、大学生质量投诉制度。本文还从价值分析、利益分析、制度分析、可行性分析四个角度对中国工程教育的全球战略进行了简略分析。  相似文献   

17.
《现代控制理论》是大学本科自动化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针对《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工程应用背景,结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以提高工科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培养相关专业卓越工程师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受科技发展、产业变革、工程师职业要求变化、国家和地区教育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以分别位于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和亚洲的《华盛顿协议》四个成员国——爱尔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为研究样本,基于标准的内涵逻辑与实施程序,剖析各成员组织认证标准的共性与差异,从层次结构调整、内容更新、实施程序优化三个维度,探讨对我国未来专业认证标准改革与创新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对工程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工程教育面临巨大挑战。本文详细介绍了美国Gateway工程教育联合体的重要成员学校———Drexel大学的成功经验,包括E4计划课程改革和新课程评估方法,探讨其成功经验及对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欧洲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成功的经验和课程改革专题基本思想,分析和贯彻教育部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精神,结合本校多年开展《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成果,提出本校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指导性计划和课程体系改革框架方案,为各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编制培养计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