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詹姆斯·W·凯瑞在吸收芝加哥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英尼斯、麦克卢汉以及美国人类学者克利福德·格尔兹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传播仪式观,不仅对目前面临困境的主流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更重要的是,仪式观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传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我国早期关于教学活动的研究分为教学活动主体观和教学活动本质观两个方面。主体观的研究主要有单主体观、双主体观、主导主体观和主体间性观,教学活动本质观主要有特殊认识说、交往说、认识发展说、生命说和多本质说。关照教学活动主体观的公共性、本质观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是未来研究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3.
群体与组织传播是传播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处于主流大众传播研究外的边缘地位。社会化媒体时代,各种传播类型相互交织,界限模糊,传统传播类型划分的合理性须在文化层面进行重新理解和论证。跨文化传播普遍化的当下,沿着凯瑞的传播仪式观回溯和续写,从符号互动论出发,一种广义文化符号学视角的群体与组织传播理论体系亟待建立。这一理论体系拓宽了传播学研究中的“文本”概念,也将民族志、建构扎根理论等社会(传播)研究方法纳入到符号学研究之中,是对凯瑞理论的当代发展和完善,也是对群体与组织传播理论体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4.
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比较媒体研究"专业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STC)的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为例,对数字环境下传播学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包括培养目标、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上的异同,以期对新环境下的传播学培养模式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是对科学理解的核心,是成功进行科学教育改革的关键。现代科学本质观能让学生正确理解新科学知识和产品、合理看待科学家以及科学事业,做出科学的决策,并发展出良好的科学创造精神和能力,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个日益科技化的世界。围绕"科学本质观怎么教"的议题,本文以文献研究和实践探索为支撑,概括出科学本质观教学的"一个方向"和"两条路径",基于科学本质提出若干将科学史融入小学科学教学的建议,以供大家研究与争论。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不断进行扩招,教务管理过程中急需对"海量"教育管理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播和反馈,文章试从教育传播学角度研究教务管理信息化,通过教育传播学理论、教务管理业务流程的介绍,分析教务管理传播主体、传播媒体和通道、反馈、有效交流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提出教育传播学对教务管理研究的重要意义和有效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谣言是危机传播的重要研究内容。日本3·11地震后"谣盐"传播盛行,本文通过对谣言及其传播特点的分析,运用传播学原理分析"谣盐"的传播形成过程,并针对此次"谣盐"事件,提出了谣言防范与应对的主要措施与途径。  相似文献   

8.
走向文化人类学的传播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播不仅是传播学研究的内容,也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内容。19世纪文化人类学中的“传播学派”,首先把传播作为人类文化现象进行了考察。传播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地吸收着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营养。然而,由于传播学与文化人类学之间存在着许多隔膜,对于传播这一重要的人类文化现象的本质研究,迄今没有太大的作为。当今以互联网络为标志的媒介革命,又向传播学和文化人类学提出了新的理论挑战。传播学家已经意识到,传播学必须借助文化人类学的视野,重新审视人类传播现象。这已成为传播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9.
曾玉佩 《英语广场》2024,(10):15-18
《话说中国节》是由中国日报网出品的12集双语科普系列视频,一集时长四分钟左右,以图像、音乐、语言等载体,向中西方观众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满足大众碎片化的观剧心理,具有较好的传播效果。翻译传播学是由翻译学与传播学融合形成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能为字幕翻译研究提供指导。本文在翻译传播学视域下分析并总结《话说中国节》字幕翻译方法,探讨宣传短片字幕翻译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陆咪咪 《广西教育》2023,(3):100-103
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剖析高校公共课教学过程,结合传播的传递观与传播的仪式观,延伸传统的5W线性传播模式,融入文化共享、意义交流,将公共课教学置于信息传播及文化交流的整体框架内,通过传受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建构高校公共课教学传播的5W系统模式,论述扩大师生共通的意义空间的路径,即师生传受双方互通、创新传播内容与渠道、完善教学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为视角,分析我国乡村传统文化衰落的原因以及当今我国乡村文化的表现形态.文章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乡村文化共享公共空间的衰退以及乡村文化仪式和传播主体的缺失是导致乡村传统文化逐渐衰落的重要原因.同时指出乡村文化在嬗变的过程中逐渐与异质文化互动融合,在传统文化日益衰落的同时形成了乡村多元文化混杂的现状.  相似文献   

12.
翻译所进行的是语言的翻译,就必然与文化相联系,翻译从本质上来说是文化信息的传播。本文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论述了翻译的文化传播特征及其传播属性,以及翻译的文化传播对我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交往是人类的一种生存境界,也是社会生成和存在的基本形式。自20世纪以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发生了扭曲和异化,不合理和非理性的因素增加。现实交往困境使交往问题成为当代哲学思考的核心内容,也使得从哲学角度去界定交往概念,以及探讨交往的价值和意义成为一种紧迫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浅论孟子的传播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其传播思想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孟子的传播思想建立在人性善的基本假设上。他认为传播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孔子之道,正人心,息邪说;推行政治教化;争取民众的认同。对于作为传播者的士,他强调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求他们养浩然之气,动心忍性,积极进取,加强自身修养,同时反对自暴自弃,固步自封。他充分肯定了诚信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主张尊重民意,讲真话,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孟子传播思想对于今天的传播活动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非语言交际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的交际系统包括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两个系统。本文首先论述了非语言交际的学科发展简史及其在现实交际中的意义,进而阐明非语言交际的定义,认为非语言交际的范畴包括时空利用、身体行为、声音行为及环境语言四个方面,。最后探讨的是非语言交际的特点与功能。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载体。非言语行为交际为语言交际起到必要的补充作用。人们在交际中,往往只注重语言交际,而忽略非言语行为交际作为信息传递途径的重要地位。列举很多非语言行为在不同文化中存在差异的例子,讨论非语言行为交际及其在国际商务交际中的重要性,提醒人们重视非语言行为交际在国际商务交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载体。非言语行为交际为语言交际起到必要的补充作用。人们在交际中,往往只注重语言交际,而忽略非言语行为交际作为信息传递途径的重要地位。列举很多非语言行为在不同文化中存在差异的例子,讨论非语言行为交际及其在国际商务交际中的重要性,提醒人们重视非语言行为交际在国际商务交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能不能正确对待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能不能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针对目前跨文化交际论述的一些理论误导,从交际文化学的角度提出解决文化交际冲突的一些重要原则和应遵循的文化规约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交流已成为不同文化国家交往的必然选择,跨文化交流意识则是交流的重要基础。在简要介绍文化、跨文化和跨文化交流的概念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跨文化交流意识的内涵和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跨文化交流意识应该培养的主要方面,并针对当前大学外语教学,提出了跨文化交流意识培养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0.
社会性是人的本性之一,交流则是保持人类社会性的主要手段和方式。“异”的自觉及消除分歧的渴望是交流产生的前提,“理解”是成功的交流的基础,即从受话人的角度出发来看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去体验受话人可能有的感受,而隐喻即“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是成功交流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