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西方记者指出:记者如果在导语写作中没有能力,那他就没有写作能力。任何一条导语都肩负着如何把主要新闻事实及其意义表达出来,如何吸引读者来阅读该篇新闻的双重任务。从新闻事实本身来说,导语应是所要报道事实中的最重要的亮点,是整篇新闻的一个卖点;对读者来说,导语应是激发读者阅读的一个兴奋点。在写作过程中,导语的写作时间通常占据整篇新闻构思与写作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  相似文献   

2.
钱国宏 《新闻与写作》2002,(12):15-15,16
我们正处于伟大的变革时代,改革的时代呼唤着新闻改革。在新闻改革的序列中,导语改革应该说是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场革命,用世界第二代新闻导语取代世界第一代新闻导语已是现实的需要和历史的呼唤。 新闻导语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是随着电报在新闻传递中的应用而产生的。它开始于南北战争期间的美国,以后逐步推广到欧洲和日本。在20世纪初,我国新闻界也开始使用新闻导语。关于世界第一代导语,美国新闻学家休曼下的定义是:凡一新闻,宜将要点列于第一句。无论新闻长短如何,其精髓统宜列于第一节内……凡“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故”之答语,能概括于第一节内最妙……此为新闻文体最大法律。自休曼提出“世界第一代新闻导语”的概念后,此后近半个世纪,新闻事业一直受“五个W”写导语框子的束缚,直到20世纪50年代,纽约时报编辑主任特纳·卡特利奇才提出“世界第二代新闻导语”一词。他在《我的一生与纽约时报》中说:“我们认为,再也没有必要,也许永远不会再有必要把传统的新闻‘五要素’都写进一个句子或一段中——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与何因”。从特纳的阐述中我们试给世界第二代新闻导语下这样的定义:“新闻导语,就是筛选一个最吸引人的新闻事实,写得既要生动有趣,又要富有强烈  相似文献   

3.
赵秋实 《记者摇篮》2004,(4):23-23,58
导语不是对新闻简单的总结.不是笼统地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它是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事实和亮点.它将新闻关注集中到一点上。好的导语体现的是新闻事件中最有意义的和最有新闻价值的要素。导语写得精彩.就能抓住读者,否则读者就溜掉了。  相似文献   

4.
“三度反复”是消息特有的一种叙述方式。指的是,从标题至导语,再到主体,三次重复叙述同一新闻事件。标题第一次用一句话报道新闻事实,起索引作用;导语第二次叙述同一新闻事实,补充标题,吸引读;主体第三次叙述同一新闻事实,补充导语,完全打开包袱。  相似文献   

5.
导语是指新闻消息的开头部分,用几句话或第一段,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写出最重要、新鲜和精彩的事实,反映事实主要的思想和意义。导语是新闻消息特有的,它是新闻消息的开头部分,有些导语是由两段落构成的,将新闻最重要、读者最想知道的信息表达岀来。导语在新闻消息中起着重要作用,历来受到高度重视。新闻消息是以告知人们新近发生的事实为目的,写新闻消  相似文献   

6.
新闻从业者把新闻本身处理得生动活泼,新鲜及时,与众不同,就能在与别家媒体竞争的过程中,体现出优势。新闻要鲜活,首先体现在导语上;而导语要鲜活,则不得不在新闻由头上下工夫。那么,什么是新闻由头?一般认为,新闻由头,又称新闻根据、新闻依据,是新闻发布的依据或契机。指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或事实的出处,是一个事实之所以成为新闻的根据。它可以是最重要的事实,也可以是次重要的事实,还可以仅仅是新闻的来源,但必须是说明最新动态的事实。如何寻找新闻由头呢?以下针对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不同特点分而述之。(一)…  相似文献   

7.
导语在新闻写作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决定一篇新闻能否先声夺人的关键。新闻导语产生百多年来,随着社会和新闻事业的发展,加之电视、网络的出现,记者写导语逐步摆脱了过去单一化、程式化的模式,呈现出了不拘一格、更具个性化、百花齐放的局面。导语的作用导语是消息开头的一段,是解释新闻事实轮廓或者报  相似文献   

8.
罗文婧 《新闻窗》2008,(5):88-89
导语是新闻的眉头,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语的运用能起到提炼新闻主题,吸引观众兴趣的作用。所谓导语镜头,是电视新闻画面为了与解说词相呼应,因而需要有一个启幕的镜头。这个导语镜头虽然不是主体事实叙述,但可以先声夺人,直接影响到观众对整条电视新闻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有西方记者指出:记者如果在导语写作中没有能力,那他就没有写作能力。从新闻事实本身来说,导语应是所要报道事实中的最重要的亮点,是整篇新闻的一个卖点;对读者来说,导语应是激发读者阅读的一个兴奋点。在写作过程中,导语的写作时间通常占据整篇新闻构思与写作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考察当前新闻导语写作,就会发现概念性导语、概括性导语、笼统性导语、综合性导语等等抽象性导语充斥在我们的新闻报道当中。抽象性导语恰恰忽视了读者阅读新闻时的首因心理,不能调动读者阅读新闻的兴趣,缺少激发读者阅读的兴奋点。为解决这个问题,记者在采写…  相似文献   

10.
广播新闻的写作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这是广播新闻的基本组成部分。学写广播新闻,必须弄清这些部分的特点及写作要求。一、导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话。它用主要的、新鲜的新闻事实,简明生动的语言,概述新闻最本质的内容,从而引起受众的注意。  相似文献   

11.
导语,是新闻特有的一个概念,是“消息”这种新闻体裁区别于其它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作为消息的开头,导语一般由最新鲜、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  相似文献   

12.
呼唤“第二代新闻导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正处于伟大的变革时代。改革的时代呼唤着新闻改革。在新闻改革的序列中,导语改革应该说是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场革命,用世界第二代新闻导语取代世界第一代新闻导语已是现实的需要和历史的呼唤。新闻导语产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是随着电报在新闻传递中的应用而产生的。它开始于南北战争期间的美国,以后逐步推广到欧洲的日本。在二十世纪初,我国新闻界也开始使用新闻导语。关于世界第一代导语,美国新闻学家休曼下的定义是:“凡一新闻,宜将要点列于第一句。无论新闻长短如何,其精髓统宜列于第一节内。……凡‘何人’、‘何事’、…  相似文献   

13.
刘祖遐 《新闻窗》2010,(4):82-82
新闻导语讲求精炼和准确。一般由新鲜而有特色的事实或点评构成,提示新闻要点或精华,导读新闻。导语精彩,便能磁石般吸引读者:导语枯燥乏味,读者就不愿再读。可见,导语决定了新闻的生命力。报纸编辑修改导语,应画龙点睛,下笔如有神。  相似文献   

14.
导语是新闻的开头,一般由最新鲜、最有特色的事实或点评组成。导语能够起到告知新闻核心信息、吸引受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们常常把新闻的第一段称为导语,即"紧接在消息头的后面,一般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①。但在西方,最新导语的概念,有时又包括除新闻第一段落之外的第二段落、第三段落,甚至还可以继续数下去。西方人认为它们都是导语,而我们把这些段落合起来称为"复合导语"。也就是  相似文献   

16.
无新闻导语的盛行给中国主流新闻传播造成的伤害是令人担忧的,无新闻导语埋葬的不仅仅是新闻事实本身,它埋葬的是读者对中国主流报纸的阅读兴趣。其后果,无新闻导语最终埋葬的是中国的主流声音。中国的新闻记者在新闻导语写作上,长期以来,以拒绝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和兴趣为目的,无论是在大跃进时代、文化大革命时代、批林批孔时代、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时代、学大寨学大庆时代、批判四人帮时代、华国锋时代、批判两个凡是时代、五讲四美时代、精神文明时代、加入 WTO 时代、歌颂全球化时代、会议报道时代,坚守以下几种新闻导语写作模式:  相似文献   

17.
·引用两则新闻导语,指出其毛病:只是抓问题,缺乏新闻的基本要素,没有时间,没有具体的事实。·纯粹的新闻应当是写事实。引用辽报刊登的一则新闻导语,证明新闻是抓事实而不是抓问题。·运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证明新闻要通过抓新发生的事实来体现。·倡导记者在写新闻时,应当把着眼点首先放在事实上。  相似文献   

18.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部分,导语的后面是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的。写好一则消息,导语是否出新出彩,能否吸引读者的眼球,让它从众多新闻中脱颖而出,体现一个记者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19.
安泰 《新闻知识》2001,(8):39-40
新闻导语,是指消息的开头,通常是消息的第一个自然段。它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提炼、概括和展示在开端部分,吸引读者的注意。   导语的“导”字,含有“开始、启发、吸引”三个涵义。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说:“抓住或失去读者,取决于新闻稿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   新闻学者洪天国在《现代新闻写作技巧》一书中说:“一条优秀导语的标准有两条即可,一是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使读者读导语以后而略知全篇新闻,二是能吸引读者的目光,迫使他不得不接着读导语下面的新闻主体。”   根据…  相似文献   

20.
《新闻导刊》2006年第1期发表庄金玉的文章《剖析消息写作的“三度反复”》。 文章说,作为“新闻报道主角”的消息,其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但不论细节如何变化,都是围绕最基本的叙述方式——“三度反复”展开的。从标题至导语,再到主体,三次重复,叙述同一新闻事件。标题第一次用一句话报道新闻事实,起索引作用;导语第二次叙述同一新闻事实,补充标题吸引读者;主体第三次叙述同一新闻事实,补充导语完全打开包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