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建安时期为文学演进中从先秦两汉转形为魏晋南北朝的关键时期,曹操作为新时代、新风气的领导者,在建安十五年有两项重要举动,一是《求贤令》政策的颁布,标志两汉道德与礼教桎梏的解放,使士人思想观念与行为举止通脱开放,开启对娱乐与美感的探索;二是铜雀台建立,促使娱乐性的文人清商乐府诗歌创作大盛,并造就抒情五言诗写作的发展,在对建安文学的开创及整体诗史意义上,有着不可磨灭的显著地位.  相似文献   

2.
建安时期的诗歌作品中,有许多游宴诗,即建安诗人以宴饮、游玩为题材,表现他们在宴饮、游玩中“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是建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人、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丕是建安中、后期的代表作家,是建安时期邺下文人交游活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他生活在安定的环境里,  相似文献   

3.
木斋先生认为,建安时期盛行的清商乐,是曹氏父子所开创的新兴音乐,并不是汉代相和歌的延续;清商乐的流行,促进了五言诗体的成熟;建安时期兴盛起来的五言游宴诗和女性题材诗,都是二曹六子等人为新兴清商乐填写的歌词。通过考察建安时期的清商乐及其与五言诗创作的关系知道,建安时期的清商乐是汉代俗乐的直接沿用;当时盛行的清商乐的确对五言诗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但绝不是体现在文体方面;建安时期乐府诗创作还是一种特权,并没有形成普遍创作乐府诗、如同后世文人依曲填词的情况。木斋先生的观点没有根据。  相似文献   

4.
建安时期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作家集团———“邺下文人集团” ,形成了代表建安时期整体审美意向的“建安风骨”。其内容取向上的“刚健”与“端直” ,构成了他们直面人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审美的情感意向上 ,集中体现为“慷慨悲凉”的情感基调。在中国文学史上 ,完成了由“汉音”向“魏响”的转化过程 ,树立了“建安风骨”这面不倒的旗帜  相似文献   

5.
建安文学以其强烈的时代色彩、浓郁的悲情、张扬的个性在中国诗歌史上辉映千古,建安时代的游宴文学活动亦令无数文人向往。魏晋之后,文人对建安文学的模拟非常盛行,特别是谢灵运和江淹,他们以拟古形式体现了对建安文学的接受,初步奠定了建安文学之于南朝文学的典范地位,在整个建安文学接受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曹操入邺(建安九年)后的十余年间,以三曹和七子(孔融实未参与)为代表的邺下文人集团。在频繁的应酬交际的活动中,饮宴赋诗、赠答酬唱,创作了大量的诗赋作品,表现那个时代的文学特色和审美追求。本文从文学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邺下文人的创作心态、试与赋的交融互动等方面入手,探讨这种文学现象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木斋汉魏五言诗研究结论惊人:汉代不具备五言诗成熟的条件,秦嘉五言诗为伪作,《陌上桑》为曹植或傅玄所作,曹植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十九首失名因曹植与甄氏的不伦恋.研究结论和所持理论均多有启人深思者.考察汉代五言诗,当注意它应用的社会文化空间.正式身份或严肃场合,文人四吉诗尚少,俚俗之五言尤不可能,偶有作也改造之使符合言志之一贯传统,精通之并不因之增价反可能遭致轻视.五言诗尚存娱乐消费之特定社会应用空间,文人尤其是下层文人或多有介入,十九首中词汇或主人公形象的下层性质即是这一情形之遗留.与曹魏政治文化举动相仿之“鸿都门学”可能是造成汉末五言诗兴起的社会契机.  相似文献   

8.
建安宴饮诗延续了<诗经>宴饮诗承载礼乐文化的功用,并呈现了一种"雅士"文化;另外,建安宴饮诗还继承了<诗经>宴饮诗沟通上下、促进向心力生成的功能,但这种向心力的情感基础与<诗经>有别.  相似文献   

9.
秦嘉的五言《赠妇诗》是标志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作品,木斋认为这是后人根据秦嘉与徐淑夫妇的书信而改写的,因而是伪作。然而仔细分析秦嘉夫妇的作品以及木斋的论证可知,木斋的论证并不能证明秦嘉的五言诗是伪作。木斋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曲解作品的含义,或做强词夺理的揣测,以迁就自己东汉文人五言诗成熟于建安十六年以后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六朝赠答诗大为兴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文学集团的勃发.他们彼此之间唱和往来的创作交流,是赠答诗之所以产生的原动力,文人集团举行的文学集会活动的频繁开展为赠答诗的集体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场合,而且,文学集团对赠答诗的题材选择与艺术风格都有同气相求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建安时代是“文人”从“士人”群体中分离出来而独立登上历史舞台的重要时期,以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一批创作者是当时“文人”集团的杰出代表。他们通过书信往来表达了对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的全新理解,包括以辞赋的审美性彰显非功利的文学个性、在五言诗创作中借鉴辞赋的字斟句酌以加强描写的审美意义以及抒情小赋的诗化趋势等时代经验。而书信中流露出的时代剧变中“文人”何以自处的复杂心态更是对汉魏之际历史变迁的生动折射。重温建安“文人”的书信创作不仅是深刻理解当时文学正在发生重大转折的直接途径,对于重估“文学”自觉于魏晋这一经典文学史命题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曹植与甄后的恋情被诸多学者视为无稽之谈,但依木斋对曹植、甄后与“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后发现,曹植的早熟性格与甄后贤淑聪慧的本性易使两人相互吸引,其证据即藏在现存的“古诗十九首”和曹植文集中.从南宋到清代儒家学者乃至当今学者对这一恋情关系的质疑,皆未能从历史文献出发,而是从伦理道德角度关注,最终使后代文人将植甄的爱情变成了“好事者捏造为之”的故事,从而遮蔽了十九首的历史真相,客观上为这一研究引申到心理学、道德学等更为深广的领域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13.
陆游晚年退居山阴,乡居诗创作最丰,诗歌的题材丰富,内容广博,几乎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尤以书写爱国情怀、抒发内心愤懑的壮怀诗和以吟咏山水风物、田园俗事为主的闲适诗为诗歌创作的两个主要方面。陆游的诗歌创作广泛师法前人,而又能自成一家,以雄健沉郁和清新圆润两方面的艺术风格为主。陆游乡居诗的思想渊源则主要兼及儒、道两家,分别体现在陆游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诗歌作品中。  相似文献   

14.
虚字在诗歌中的运用,特别是在近体诗中的运用,受到诗人与评论家的关注.而虚字在五言诗运用之初,受到关注较少.陶渊明、谢灵运为东晋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们处于五言诗风的转变时期.从两位诗人在虚字用法上的不同态度,可以讨论两者五言诗的区别,并以小窥大,看待东晋南朝之际五言诗风的转变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诗序体这一新型诗歌体式为审视点,对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这一虚构文学的代表,以及陶渊明在诗序体创作中所获得的建树及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均进行了全新观照。认为诗序体成为唐代诗歌创作的新潮,“艺术包装”成为唐代传奇作家们的创作时尚,均与陶渊明的这一艺术精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是高等学校中文专业教学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研究的深入,本门课程的教学也应作出相应的改革。而以“人的文学”为中心,则不失为一可行之法。因为以“人的文学”为中心进行中国现代文学的课程教学,既代符合现代文学的实际,也为本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所支持。此外还符合新形势下国家对人才素质的综合需求。  相似文献   

17.
木斋 《天中学刊》2006,21(4):70-74
正始与建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从根本上决定了正始与建安的不同诗风。个体诗人时代的确认,开拓了玄言诗新的诗体形式,进一步确立了五言抒情诗的体制,进一步实现了意象式的写作方式,多视角转换的写作方式等五个方面,构成了阮籍《咏怀》五言诗的特质及其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魏晋时期同时出现了"以《诗》为经"和"以《诗》为戏"两种矛盾的现象,分别体现了宗经和离经两种相反的倾向性。"以《诗》为经"表现出对《诗》的态度是尤为宗崇的,"以《诗》为戏"则显示出一种戏谑和幽默的态度,二者是不同性质的语言游戏。"以《诗》为经"显然是有汉一代经学意识形态的延续,而"以《诗》为戏"则反映了魏晋之际《诗》文化的新风貌。《世说新语》较为真实地再现魏晋史实,对上述《诗》文化面貌也有很好的记录与反映。在"以《诗》为经"的大文化环境下,"以《诗》为戏"显得相当特殊,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论在一脉相承的过程中往往又体现出各成系统的特征。以"势"为例,《文心雕龙·定势》首次将这一概念从文学理论的角度予以系统阐释,之后各朝论文之作皆有所涉,在唐代文人的相关诗论作品中更是蔚为大观,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然而"势"之内涵在被继承的同时更多地体现为发展。着重从历时的角度探讨唐五代诗格类著作中涉"势"之论,通过同一朝代不同文人的相关论著以窥探"势"论之同与异,在理论探索的同时,力求借助这类著作进一步了解其与近体诗成熟、繁荣的关系及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席勒的美学论文《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入手介绍并阐述了席勒对诗歌“素朴的”和“感伤的”二分法,不仅表明了他对诗歌艺术手法、作家风格等的研究深刻性,更着重探讨了席勒一直以来在审美中对完整人性的理想追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